随笔/漫游镇远古城(下)
——贵州旅居有感之七
文/刘玉伟
漫游镇远古城,我们在返回的路上,走进四方井巷,我们在巷子里看到,不论是道路,还是巷子里的院子和院门,真的都是歪门邪道。我们这才知道,景总在路上说的没错,镇远的民居建筑中最绝的就是“歪门邪道”了,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即所谓“斜道”。老住户说,这“歪”与“斜”遵从风水学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之相,又有“财不露白”之意。
四方井巷也因巷子里有一口四方井而得名,四方井也叫四角井,始建于宋元时期,因井口呈四方形而得名。井里的水源出自石屏山深处的岩层,为天然活态洁净的山泉水。这口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直都是兴隆街区居民们的饮用水。我们那天走近后看到,井里还有水,井壁被绳索勒出的凹痕依稀可见,足以说明这口井的年代久远。我们还看到,井水中还有金鱼在游动。原来这口井历来就有在井里养鱼的传统,名“投鱼看信”,也就是预防投毒事件的发生。这口四方井不论春夏秋冬,井里的水盛泽不涸,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那天漫游在镇远古城里,触摸着青石路面,闻着街道上的花香,感受着这座完全有名胜古迹集成的“传统文化迷宫”。镇远古城除了有六牌十巷,还有米码头、冲子口码头、禹门码头、大河关码头、府城码头、城隍庙码头、天后宫码头、西门码头、上北门码头、杨柳湾码头、吉祥寺码头、卫城大码头等十二个码头。另外还有江西、四川、福建、贵州、江南(江苏、安徽)、两湘(湖南、湖北)、秦晋(陕西、山西)、两粤(广东、广西)等八大会馆。
镇远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革命老区,一座红色之城,红色文化在这里独特而丰富。 1934年9月至1935年末,红六军团、中央红军右路纵队、红二、六军团等三支红军队伍三进三出镇远,广泛宣传抗日主张,建立苏维埃政权,极大地鼓舞了镇远人民的革命热情,使一些有志青年加入到红军长征的行列,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任弼时、陈云、肖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镇远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红军三进三出镇远,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中央军的嚣张气焰,成功掩护中央红军纵队顺利突破乌江到达川黔边区域,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作出了贡献。1936年12月,《神灵之手》一书在伦敦出版,这是瑞士传教士勃沙特在镇远传教时,与红军共同经历了18个月长征的亲身经历的回忆录,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早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
抗日战争时期,镇远诞生了黔东南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形成了以镇远为中心的抗日救亡热潮,在党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长征文化和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为镇远注入了红色基因,播撒了革命火种,形成了革命传统,铸就了镇远蓬勃发展的血脉,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漫游镇远古城,古城的夜景也和凤凰古城、千户苗寨一样绚丽多彩,令人难忘。镇远古城的夜景以其独特的㵲阳河夜景而闻名遐迩。当我们站在镇远古城城楼旁的新大桥上,㵲阳河两岸所有楼房上的灯光都亮起来后,河水在夜色中泛着五彩斑斓的光芒,与古城墙和古建筑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氛围。这情这景正如当地的另外一个诗人龙飞宇,在《㵲阳河》杂志上写得《七绝.㵲阳河》那样:“千古轮回不断流,碧波浪里写春秋。一河妩媚青丝带,倒映长天舞自由。”
刘玉伟,2024年12月4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