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
不愿浮桴于海外。
领着一群弟子,
把列国来游,
却困顿于陈蔡。
孔子,
高坐在神坛,
平静着脸,
不语不言,
任凭后人来打扮。
孔子不是一般的儒,是有政治理想的儒,是开宗立派的儒。然后,孔子在后世被神化,任人打扮。
什么是儒呢?
最早的儒由巫转化而来,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 各种宗教仪式。这种职业所需知识当然要通过口授书传来获得。
孔子早期也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但他学习和继承了传统的优秀中国文化,开宗主派,创立了具有政治理想和学术观奌的儒家学派,可以说,他是高级的儒,是"君子之儒"。
孔子可不是后世那些弱不禁风的读书人,他父亲叔梁纥本身是武将,可力托城门。孔子文武兼资,给学生讲授"六艺",其中就包括"射”。用现在的话来说,学生不仅要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学武术,体育健身。
孔子讲仁,仁者爱人。马厩失火,他不先问马,而先问伤人了没有。后世的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即从此而来。后世封建统治者草菅人命内残外忍,与孔子无关。
孔子不迷信,他说,"鬼神之事,吾亦难明",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学在私人,广泛受教,有教无类。
孔子讲人格尊严,主张"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可不给君王拍马溜须!不合自己学说,宁愿在家教学,也不去挣那五斗米。可谓"合则留不合则去”!
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秩序,可没说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那是康熙说的。
孔子要维持周礼,那就是分封制,如果周王变成秦始皇一样专制,他也会反对的。
由此可见,孔子不是一般的儒,他是有治国理政理想和人格尊严的儒,是他,使儒由一种职业进化成一种学术派别。
当然,孔子教育的目的则是"学而优则仕",去当官。儒不是目的,士是目标!但不是为当官而当官,而是去实现自已的政治主张!
这样主张的孔子,是很难见容于后来专制的封建统治者的。所以他只能是"先师",是"素王"。
孔子学说有缺奌。轻视生产劳动,视体力劳动者为"小人"(心智不全,职业不高贵之人,非阴险之小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被骂为"小人",是说他不开窍,不问从政从教,却去问种地种菜!依我之见,这是孔子最大的缺奌。
孔子学说有它的进步意义和时代局限性。
乱世杀人盈野,孔子的学说自然不得于时。但一旦治世,要讲秩序,孔子学说自有可用之处。
后来的儒家将孔子神化,奉其为教主,使之成为招牌,封建政权一步步附加给儒学不少封建专制东西,“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致成了孔家店,最后需要打倒!但好多主张其实是孔子反对的。
将孔子神化和异化的,就是汉儒。
秦始皇一统六国,大一统专制,单一法治,夲身就是同孔子主张对立的,所以儒家可以为博士,但不能理政,最后演化到焚书坑儒。
汉继秦制,又吸收秦之教训。于是儒法并用,外儒内法。此即王霸杂用。
这样儒官合流。君和儒结合在一块,天子尊儒,儒尊天子,定为一尊。为了防止天子专制一切,便搞出天命鬼神以牵制,于是天人感应学说出台。孔子也逐渐神秘化,定为教主。天子为法统,儒学为道统(孔夫子牌位)。
但现实中,儒家总要为天子所用,人事是现实的,教主只是牌位。于是搞出这一套的董仲舒,也抵不住汉武的杀法。更不要说子孙了。
归根结底,儒家要"教化"君王,最终被君王"驯服"。
于是孔子学说一步步异化。
其实孔子学说,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共和国初期批孔反儒,是因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现在讲经济建设,人权民主,全面发展,中华复兴,孔子学说自然有用。国家在国外办孔子学院,讲的也不是后来的儒学,而是传统中国文化,用来扩大影响的。
现在,好多读书人对现实有意见,大反秦始皇,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对孔子还有意见!
不要大一统,也不要尊重生命,以人为本,那我们要什么?
这些都不要,我们还是我们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