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谁人不识君
——边塞诗人高适
一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高适,是一个少年志向高远而蹉跎半生,直到中年才被朝廷重用赴边抗敌,以其平叛的功业任剑南节度使,成为唐代诗人们官职最高的大诗人。唐诗简史一书记载着高适出生在京城长安,少年随父去了韶州,后又定居宋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到20岁的时候来长安赶考,他就居住在沣河旁边的灵沼。这里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周文王在这里建灵台祭天。如今这里建有寺院。取名叫“平等寺”高适住在这里,怅惘生命的前途。感觉到他不如富家翁,凭借读书改变命运的不易,感慨社会的选择的不公,把自己比作穷巷无车的寒门子弟,何用皓首穷经空读书,还不如戎马赴边建功立业。
长安少年不少钱,
能骑骏马鸣金鞭。
五侯相逢大道边,
美人弦管争留连。
黄金如斗不敢惜,
片言如山莫弃捐。
安之憔悴读书者,
暮宿灵台私自怜。
这次赶考未第,他就住在长安城东南方沣河西岸这个地方。“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诗中用“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灵台私自怜”比喻穷困自己与一朝发迹富家翁之间的巨大落差,从诗意可知西游长安的目的在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可实际的遭遇却是“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名主。”诗中把意气风发的少年遭遇现实残酷打击的不平之气抒发的淋漓尽致,反映了世道艰难。
高适是一个拓落不羁、崇尚节义,有旷世之略和负气敢言、气质慷慨的人物。他的诗如其人,内容从多方面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矛盾,书写爱国热情和怀才不遇的感慨。他的语言质朴爽朗,直抒胸臆,魄力雄逸,气骨朗然,多慷慨悲壮之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在他的诗歌代表作《燕歌行》中体现出一个文人侠士的风骨气质。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前八句写出征双方战场上兵戎相见,后八句则直指惨痛的现实。写唐军出征的战败。山河荒芜,凄凉满目,然而此时此刻,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针对这种惨烈的战况,诗人创作了一句千古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与严酷的事实相比,把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的战败原因毫不掩饰的点了出来。
下来八句写了被困士卒的情绪。战士们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而家中的思妇泪水如注。她们在丈夫远去之后,只能独自惆怅悲苦。接下来诗人的笔锋突然一转,变得慷慨淋漓,悲壮无比。在白刃翻飞、鲜血纷飞的惨烈搏杀里,真正的勇士从来都是死节报国。从来都不是只求取功勋,士兵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何等善良,何等勇敢,却又是何等可悲呀。
年轻的时候,高适曾北游幽燕之地,却后来远赴长安应试,却频频落第,壮有山河之时曾结识李白、杜甫、王昌龄等人。与王昌龄、王之涣有提琴画壁的佳话,与李白、与杜甫有壮游的传奇。在长期交游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天宝三载,李白赐金放还,至洛阳遇到杜甫。二人同游汴州,又与高适相遇,三位诗人“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然后同至单父,登宓子贱琴台,猎于孟诸。这件事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至今开封市禹王内仍然建有“三贤祠”以纪念他们的盛会。
在开元二十七年到天宝七年这十年期间。高适写的最有影响的诗是在宋州送别一位董姓友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其一)这首诗特别能体现高适直抒胸臆的特色,不叙别情,不假雕饰,而是用日常话语鼓励友人踏上征程。
二
江湖上流出了一个叫“旗亭画壁”。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中晚唐时期的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说是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相聚一旗亭,贳酒小饮。忽然,来了十几个梨园伶人,登楼会宴,随即开始表演。
看着表演的三人,王昌龄突然提议说:“我们在诗坛上也算是颇有声望了,但我们一直未能分个高低。要不今天就看这些伶人唱谁的诗多来分高低吧!”
高适和王之涣应允了。
第一个伶人唱的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开心地就用手指在壁上画了一杠:“这是我的绝句。”
随后一个伶人唱的是:“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也伸手在壁上画了一杠:“我也有一首绝句上榜了。”
又一歌女出场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又越加高兴地伸手画壁,道:“我两首绝句。”
见此,作为前辈的王之涣不免有些尴尬,他为了挽尊就指着这些伶人当中最漂亮的那个人,说道:“刚刚那些唱曲的,只知道巴人下里之词,不知道什么是阳春白雪之曲。要不这样,轮到这位姑娘唱的时候,若不是我的诗,我那这辈子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诗的话,那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可好?”
高适和王昌龄图了一个乐呵,也应下了。
结果,那位姑娘一开口,就是王之涣的诗。后来,这个故事被传为了佳话。不少人因文中提到了梨园伶人,而断定这个故事发生在长安。
天宝11载(752年),高适辞去封丘县尉,到长安谋事,并与杜甫、王维、岑参崔浩等人宴游唱和,登慈恩寺塔,游曲江。兴致盎然的诗句描述了终南山的壮阔景色: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
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
若临瑶池前,想望昆仑秋。
回首见黛色,眇然波上秋。
深沉俯峥嵘,清浅延阻丘。
连潭万木影,插岸千岩幽。
杳蔼信难测,渊沦无暗投。
片云对渔父,独鸟随虚舟。
我心寄青霞,世事惭白鸥。
得意在乘兴,忘怀非外求。
良辰自多暇,析与数子游。
诗中所说在秋雨初霁之日,泛舟曲江之上,俯见南山岩顶倒映水中,水中世界犹如瑶池仙山,诸人畅游之际,不禁心惬意得。诗人在水中游览之际。不禁见景生情,感慨系之,便寄寓志趣与眼前之境。
这次入京,高适宦海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得到陇右节度使舒翰的赏识,与天宝13载被聘为幕僚,离开长安去陇右,收复九曲,开拓大唐疆域一千余里。
三
在对现实与历史的分析上,高适的政治判断力不仅强于李白,而且强于杜甫。他们三人都反对安史之乱。李白投靠永王,高适则判定永王必败,杜甫支持房琯,高适则反对诸王分镇。李白看到的是双方兵士伤亡惨重,“君不能学哥舒横刀青海边”高适看到的则是“青海止境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对高适来说,政治从来不是根据道德。而是依靠强力来决定的。他们三人中,唯有高适置身显宦,他在政治上的见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高适的政治理性还表现在安史之乱后对待李、杜的不同态度上。当李白因依附永王而被关押在浔阳狱中,写诗向高适求援时,高适并没有任何回应,但高适后来任彭州和蜀州刺史时,却时常在经济上接济流落到成都的杜甫,这种不同的对待,无疑是他在衡量政治利害后的选择。高适本质上始终是个文人统帅,虽然公务繁忙,仍然写了不少的诗歌。战争从来都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和融合。高适的边塞诗反映了中原王朝与草原游牧部族之间的充满血与火的战争。今天我们会发现,古代价值世界还是比较单纯的,唐代边塞诗书写着光荣与苦难、冲突和杀伐。却没有宣扬仇恨族群仇恨。高适的许多诗虽然写的慷慨悲壮,但是他是反战的,是向往和平的。是爱国爱民如爱子的这种大爱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