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文学
总第483期
2024年第94期
人生贵有胸中竹
文 / 熊文辉 图 / 邝文强
人生于世,总会有些偏好。有人爱赏梅、有人喜种兰,而我则特别喜欢竹。但凡与竹相关的物品,我都会格外留意,凡表现竹的艺术品我都会特别珍爱。

邝文强 《一点红瓢惊山鸟》中国画
对于那些咏竹的诗歌,许多我都能背诵下来。比如郑板桥的“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去除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诗中表现的那种持之以恒的人生态度和学无止境的哲学意味,让人受用无穷。在板桥诗中,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的坚毅执着,那种“衙斋卧听潇潇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还有“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的超凡脱俗,深深地植入了自己的灵魂。我也很喜欢叶剑英元帅写的《题画竹》,诗云“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我曾将其工整地抄写在笔记薄上,作为滋润自己的精神给养。

邝文强《群贤毕至》中国画
对描绘竹子形象的画,我也是十分喜欢的。郑板桥笔下的竹子,时而繁茂成林,蓬勃兴旺;时而寥寥数笔,清疏雅致;时而挺拔茁壮,刚强坚毅,时而曲折灵动,婉约温柔。一杆淡淡的墨竹,道尽了人间的种种情愫。郑板桥画竹讲究师法自然和艺术锻造,他将“眼中之竹”提炼成“胸中之竹”,又将“胸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在现代人的竹画中,我很喜欢潮藉画家刘昌潮的作品。他画的墨竹浓密秀气,生机勃勃,很有岭南的乡土气息。在我家的书房里,很长一段时间挂着一幅我的朋友李冰画的墨竹,画面上的清影,曾伴随着我翻读过一页又一页的书卷。竹子蕴含“未出土时先有节,及至凌云尚虚心”的哲理,则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

邝文强《清风》中国画
在我办公室的桌子上,长期放着一个竹子造的笔筒,那是我从井冈山买回来的。它制作简朴,甚至连漆也没有上,但我却十分珍爱。我是2002年从市机关到广州南沙工作的,那时我们要在这片GDP只有60亿的区域,建成广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继而再造一个新广州,其困难可想而知。当年我们既要四处奔走招商引资,又要制定政策营造投资环境,事务众多,千头万绪。每当工作遇到难处时,我会冷静下来,在办公桌前喝杯茶,看看这笔筒,想起井冈山上革命前辈那些星火燎原的故事,从中吸取到一种奋进的力量。

邝文强《寂静无声》中国画
在我的书案上,还摆放着一只刻有青竹的锡碟,那是我从马来西亚买回来的,当地的铸锡工艺是出名的,售买的锡制工艺品林林种种,而我则只选购了这一款,不用说正是因为其刻有竹子图案的缘故。这锡碟中的竹子,刻画得栩栩如生,常让我眼前一亮,仿佛让我的生活多了一缕清风。

邝文强《朗月清风》中国画
我在办公室使用的青花茶杯,画的也是竹子。每当我在繁忙的案头工作中停顿下来,便会用此杯盛上香茶,品上几口,看着那飘逸的青竹图案,顿时会感到神清气爽。可惜一次清洁阿姨帮我洗杯时不小心把杯盖打烂了,为了不让阿姨为难,我说这只杯子很普通,打烂就算了。然而更换杯子后,我仍把那无盖的杯子拿回家收藏。后来我的一位朋友大概知道我喜欢竹子,送了一个状如竹节的玻璃杯给我,这杯子的制造不仅“虚心有节”,而且清澈透明,更能体现自己追求的文人秉性和君子人格,我简直喜欢极了。
人生贵有胸中竹,这些竹诗、竹画、竹筒、竹碟和竹杯,给我的工作和生活营造了一种高洁的精神境界,让我的心灵能活在一片纯净的诗意里……


熊文辉 笔名:闻晖,男,广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广州市南沙区政协原主席。已出版诗集《大海的回声》《心灵的诗影》,散文集《如歌的旅途》等。

邝文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南沙区政协文化艺术院副院长、北京荣宝斋画院刘曦林工作室画家,江苏省国画院原特聘画家、广州美术馆原特聘画家。
《南沙文学》微刊投稿须知
1.本微刊为《南沙新区报》副刊“明珠湾·南沙文学”选稿基地,非盈利性质,不支付稿酬。文章如果被《南沙新区报》选用发表,作者将会收到样报和稿酬。
2.本微刊设栏目: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随笔等,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拒绝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作品。投稿者需提供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1-2张供选用。
3.稿件请按照word文档排版并通过邮箱以附件形式发送(邮件主题、附件名请命名:作者+作品名)。
4.请在作品标题下注明所在省市、姓名(或笔名);文末注明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
5.投稿请发邮箱:nanshawx@163.com。编委会收到稿件后会进行审稿刊用,如无留用通知,请自行处理。
《南沙文学》微刊编辑部
顾问:何 霖
主编:陈志江
编委:黄小霞 梁远岳 盘学东 李淑萍 郭锦生 陈培良 段湘林 郭 品
责任编辑:赵 昕 张汉德
广州市南沙区作家协会微刊
未注明出处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