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望进
书画大师董寿平1904年出生于山西洪洞。他早年就读于北京、天津,后辗转于西安、成都,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于首都。离开家乡几十年,他乡音稍改,乡情依浓。在与他的交往中,许多事情都情系山西,让人感动不已。
书画精品捐给家乡
1986年秋,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和中共太原市委书记孙英,副书记谷文波一同来到国宝文物单位晋祠,召开了一个联席会议。会上李立功首先介绍了书画家董寿平和在北京董寿平向他表示为家乡捐赠书画的意愿,提出了能为自己建一个美术馆,馆址最好能放在晋祠。李立功、孙英都赞同在晋祠为董寿平设立美术馆。早在1983年董先生就通过曾在山西工作过的北京书画家刘恪山向山西省省长罗贵波转达了这个意见。省领导非常重视关心此事。有关领导曾几次碰头商议,这次李立功亲自安排,把这一善举提上了日程。太原市委宣传部董艺部长和我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我是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具体分管晋祠文管会,这个任务自然落在我的身上。
会后,我和晋祠博物馆馆长郭旭等立即研究落实此事,选定改造晋祠翰香馆作为董寿平美术馆。翰香馆内东西两侧是开放式的长廊。廊中墙上镶有石碑,如果依廊柱封闭起来,陈列书画非常适合。晋祠文管会很快拿出了一个改造方案。
董艺、郭旭和我拿着方案去北京拜见了董寿平先生。家乡来人了,他非常高兴,但是严肃提出,不能因给他建美术馆而破坏了文物,他说:“我没有资格占据翰香馆!”他建议建造成晋南四合院风格的美术馆,陈列他的作品。他坚定地说:“我得保持家乡的特色啊!”
中午时分,董老亲自领我们去北京饭店就餐。他一进饭店,负责人就给安排了包间,并让服务员打开董老的酒柜。服务员从酒柜中拿出汾酒和竹叶青各一瓶,给每人盛满一杯,举杯时董老深情地说:“在北京,就是喝酒,也不能忘掉山西老家的酒呀,老家的酒最好。”
我们回来后,又按照董老的意见请建筑部门设计了一个由两进院落组成的仿古建筑式的展厅。厅之南还有一池清水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并草坪。地址在晋溪书院东边的一块空地上。因为晋祠地面非常紧张,仅此一处还空着。另一个原因是省里一位领导原来在广西任职,那里全是小巧的园林式公园。每园都有小湖。这位领导硬要求在晋祠内修建东西两湖。西湖已经建好,注满清水。东湖就是要占去这块地方。当时晋祠水系已被破坏,十分缺水,而要修东湖,大家心里都不大同意。董老美术馆放在这里,再没有人提出在这弹丸之地修造东湖了。
1989年12月,我随省外办组织的代表团访日。临行前,董先生给他的日本老朋友原田观峰的女婿宇佐美公有打了电话,让我代表他与其商定了关于美术馆内部装修的事宜。宇佐美公有是日本文字文化研究所所长,我们两个月前已经在山西认识。他在会议室里以隆重的仪式和我们一行举行了会谈,参加会谈的有省外办副主任,省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和省外办的处长翻译。宇佐美公有谈了他考察在建的董寿平美术馆的印象,表示要以优质材料搞好内部装饰。在这里大家把装修方案定了下来。当时,美术馆工程进展很快,门窗结构全是钢材,结实而不太美观。除宇佐美公有要投资展厅的装修外,日本书法大家村上三岛等也表示要捐款资助。有关领导感觉门窗太寒酸,又全部换上了铝合金。紧接着宇佐美公有从海上运来了装饰材料。装修技师合河也赶来太原施工。装修所用玻璃有半厘米厚,全是特制的,普通玻璃刀难以划动。
1990年10月美术馆落成剪彩时,赵朴初题写的馆名,由赵宝琴亲自石刻,格外耀眼。展厅布置得合理大气,收藏作品的地下室的防潮设施也较先进。董老看后十分满意。他立即着人请来了公证所的公证员进行公证。他笑着对我说:“在公证书中我特别强调子孙后代不能借口拿走任何一件作品。”当时我已调省文联工作,赵宝琴担任了美术馆馆长,时常和董老联系,又运回董老一些用过的老家具充实进去。展览馆真正成了晋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推荐飞机眼科医院来山西
因工作原因和崇拜大师,我去北京总要去董老家。每次带一袋晋东南的“沁州黄”。我的同学申衡青当时在沁县当县长,小米非常地道。每次拿到小米,董老总笑眯眯地说:“老家的小米全国第一,好极了。”他亲自接过袋子很经心地放在他的柜子里。
1989年7月一天,我去董老家看望他。正在攀谈中,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进来了。他叫赵锦辉,香港人,爱好书画,常来拜见董老,也可说是老朋友了。董老问他,最近干什么?他说给奥比斯国际飞机眼科医院做联络工作。满口粤语腔的香港话,让人几乎一字都听不懂。董老说你用国语说慢点。赵先生用生硬的北方话慢慢地做了解释。原来他是奥比斯国际飞机眼科医院的联络员。飞机眼科医院是一家国际慈善机构创办的,在飞机上设有手术室,专做眼科白内障。飞机飞到哪里手术就做到哪里,患者一律免费。董老一听,高兴的拍手说:“这是天大的好事,能不能去我们家乡一趟?”接着我介绍了太原的地理优势、医院情况,气候特点和武宿机场的概况,董老也帮腔说:“这里最适合飞机停留。”听完我们的介绍,赵先生非常肯定地说:“那下个月就去!”
飞机上的医生全是外国人,只有赵先生一人是香港人。在这个团队中他说话算数,联络到哪里飞机就飞往哪里。
回太原后,按照董老的意见,我给王茂林书记做了汇报。王书记给卫生厅长俞益生打电话做了安排,并要求我全力配合。俞益生厅长之前在太原市任文教副市长,我在宣传部分管文艺新闻,我们不仅工作关系密切,私人关系也较好。在他的具体安排下,8月19日设有眼科手术室的飞机降落在武宿机场。在广东酒家举办的欢迎宴会上,我将先前准备好的石兵、赵梅生的画,袁旭临和我的字赠给客人。
第二天八点一上班,飞机眼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就开始在各医院眼科推荐的白内障患者中筛选手术对象。他们选得很严,每例都要保证做得完全成功。整个工作由眼科医院副院长王尔光负责。赵锦辉陪我们登上飞机,观看了手术室设施,这对我来说完全是吃了便饭,开了眼界。
进行手术那天,省城有关医生都坐在武宿机场的高级候机室里。前面的大屏幕上是飞机手术室传来的实景。眼珠子有脸盆那么大,每一刀每一剪都看得极清。这分明就是一堂手术课。从此以后,在山西各大医院眼科医生中做眼睛白内障手术再不是什么难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在这种手术更是易如反掌。我想,当白内障患者恢复光明时,人们该怀念为此尽力地董寿平先生了。
推介临汾邓庄麻笺
临汾市襄汾县邓庄从古至今一直以生产麻纸有名。董寿平先生对这里的传统麻纸非常认可,曾亲自题写了“平阳蔴笺”作为商标。因为邓庄古代属于“平阳府”,以“平阳蔴笺”名之,大大提高了邓庄麻纸的历史价值和知名度。
一九八九年九月下旬,董寿平先生从东京两次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在东京向原田观峰他们推荐了平阳麻笺。他们要用宣纸写“经”。董老动员他们用平阳麻笺。普通机制宣纸一般只能保存300年,而麻笺至少可保存600年。日本人很迷信董寿平,拟派人前往临汾邓庄考察。时我已被选为省文联副主席,调文联机关做常务工作。我把这个情况书面报告给王茂林书记,书记批示外办要妥善安排,并指名让我全程陪同前往。
国庆前夕,董老的儿子董绍增陪同宇作美工友、合河和一位记不住姓名的造纸专家来到太原。他们都是第一次来山西,宇佐美公有与合河是来考察董寿平美术馆的,造纸专家是专程考察邓庄麻笺的。外办安排省文联主席马峰以对外友好协会的名义在晋阳饭店宴请了客人。时主席马峰兼任省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宴毕,他叮咛我要一路陪同好、照料好。
第二天一早,我陪同董绍增和日本的三位客人乘面包车上了南行的公路。那时正在修大运二级公路,沿路前行常有坑坑洼洼影响车速,中午饭时才到达临汾。
在临汾外办副主任胡麟香的陪同下,我们一行饭后顾不上休息即赶到邓庄。此时正是秋播的高峰,村民们都去地里播种小麦了。只见村里各家大门两旁的墙壁上糊满了从水里捞出的麻纸。各家的轧辇原料和筛纸浆的设备都停在那里。这里几乎家家都有个造纸小作坊,但不见生产场面,只有几位村干部和县计划委员会的领导引导我们“走马观花”转了几户作坊。
邓庄的麻纸因原料多是麻丝和布条,突出的特点是吃墨程度好,拉力大,不易撕裂,传统多用于书写公文、学生写仿和糊窗户,后来有些画家试用于写意中国画,效果也不错。所以襄汾县计委一位领导说:“我们这纸,纯手工质量好,生产多少卖多少,根本不愁!”
那位80高龄的造纸专家,出身于造纸世家,开办着跨国公司,据说《纽约时报》的用纸一部分还是他们家提供的。返回到临汾后,即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他说,麻笺很好。并拿出一厚叠纸的样品,很客气地说:“这是八百种纸样,需要那种,我们可以帮助你们。”这次销售麻纸的事情虽未实现,但邓庄的干部和群众非常感激董先生。他们几度给先生捎去麻笺和土特产表示感谢。
今年是董寿平先生诞辰120周年,回忆几个片段,权作对他深切的怀念。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