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串 联
作者:百区山人
修改:豫南杨
20241111
大串连这个名词,现代人很多都不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个月的大串连只是一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今天,我来写大串连,是因为大串连后的几十年里很少见记载此事的文字,也许“老三届”能文章的人太少了。
老三届是指1966级、1967级、1968级在校的初、高中学生。这三届学生因为政治运动的影响,无法正常升学,导致他们成为了特殊的历史群体,他们多数在此期间辍学,后来成为知青,下乡插队接受再教育。
老三届学生出生年份大致在1946年到1950年之间,主要群体是1947年到1949年出生的在校高中生。
全国大串连,简称大串连,又作大串联,特指时间是1966年8月到1967年3月,在中央的号召下,全国所有学校停课,所有学生走出校门,以群体或个人为单元,在全国范围内免费乘车或步行、接待食宿,互相串连、交流和宣传造反的活动。
1966年秋,我是大串连第一批走出学校的学生。
最初,组织几支长征队伍也是费了力气的。同学们中,有的说往北走,有的说往南走,我说服了另外五个同学朝南走,理由是冬天快到了,我国南方嗳和。
我们串连小队制好一面红旗,上书“大别山毛译东思想宣传队”,落款“新县五中”。人员有了,旗子有了,去公社粮店领四个月每餐四两的全国流通粮票。那时,全国各地接待站每餐收红卫兵每人四两粮票,一角人民币。我们计划去广洲要走两个月,一百八十顿饭,自备十八元钱。大部分学生家庭是拿不出十八元钱的,后来国家每人补助十元。至此,全校学生才全部外出大串连。
九月二十日下午,三十分钟的欢送大会上,代表我们几个队发言的是二年级苏河来上学的兰姓学生,他讲道:“留校的老师同学们,你们留校闹革命也是很重要光荣的,我们今天为了革命需要,要去经风雨,见世面。经无产阶级的真风雨,见革命的大世面。明年春天,春嗳花开的季节,我们一定不负众望,带回全国各地革命经验,使我们学校文化革命更成功。”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我举着红旗,背着背包,带着我们小队走出学校,向南走去。心里的美啊,无法表达。
我们走了十华里,来到陡山河公社接待站吃夜饭,这是我们大串连的第一站。同受接待的还有十几个人的队伍,他们旗子上写的是“北京大学”,一男生看了看我们的红旗说:“你们是本县的?”我说:“我们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十华里。”他看着我们几个是十四五岁的孩子,衣着土气,面露不俏,又说:“你们旗子只有走出大别山才好,这里是大别山腹地,你们用……”他的话还没说完,有个女生挡在他的面前,说:“他们也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那女生又问,“你们计划到哪里去呢?”我说:“我们一直向南,走到广洲,看看大城市的大好革命形势。”我又问“你们呢?”“我们从北京出发一个多月了,走过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路程,再向南到江西瑞金,走毛主席当年长征的路,要翻过雪山,越过草地,到达陕北延安后,再回北京。”她又看了看我们简单的装备后,说:“新县五中的小弟弟小妹妹们,都是一路向南,我们一起走吧。”我直说:“好,好。”心中多么崇拜她们啊!
第二天一早,他们集合队伍,检查人数,准备出发。我们也学着他们打好背包,站成一排,高喊报数:一二三四五六。他们小队只有八名男生,五名女生,有几个男生身穿军装,腰扎皮带,打着绑蹆,扛红旗的学生胸挂望远镜,真象军人一样。再看我们打好的背包、被子,五颜六色,象土八路、游击队,城里大学的孩子多有钱,多神气啊!心想以后我也要上北京大学。
从新县走到红安,他们一路散发着传单,遇到集镇她们就演戏给当地老百性看,得到很多欢迎。
一天中午,我们走在红安觅儿区集上,他们边走边唱,弹着吉它,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冲啊!”歌声响彻集市,在近处小山谷回荡。
黄陂县接待站有很多纸张和两台油印机,是供串连学生们使用的。当初叫我们一起走的女生,看我们一张传单也没有,就说:“你们几人谁会写稿子?写两篇,我帮你们刻板印刷,进武汉,有传单发,多好!也宣传你们学校革命经验嘛。”
在黄陂县城,我们休息几天,我写了两篇短稿交给了这个女生。写的内容,如今不记得了,只记得她拿我的稿子当众宣读后,对她的同学说:“新县是出将军的地方,你看他写的稿子,语言精练,革命热情高涨,有才气,我自叹不如呀。”
她把蜡纸垫在钢板上,按稿子刻好,帮我油印半夜,印成一千多份后,说:“这样,你们长征意义就大了。”
跨过武汉长江大桥,我们分别了,她们队长拿出地图说:“新县五中的小弟妹们到广洲,我们向东顺长江直下去江西。”并挥手说:“再见!”我们也对着他们队伍挥手说:“再见!”
这哪里还能再见啊。我们走了四十九天,到达广洲,登上华群大厦顶端,看到广州全城。那时的广州小,还很破旧,郊区的农民还赶水牛犁田。
阴历年快到了,我们在外边也玩够了,我决定回去。有的人还不想回,我说:“我们六人一起出来,一定要一齐回去。”正好听到林彪副统帅讲话,他叫我们回本地闹革命。
有的串连学生迟回一两个月,直到周总理在全国广播上发火才回去。
在湖南长沙市体校接待站,有的串连学生竟拿着盛饭的碗投掷举重器材上。在湘潭县一大接待站就餐时,每个餐桌上都是剩饭。
火车非常拥挤,一站比一站人多,不是串连的普通人也能免费乘车。
大串连后期,学生吃饭不给钱,全部白吃,还向当地民政打白条,借帽子,借衣服,借鞋子,不借就吵得人家无法工作。
当地政府调来最会调解的干部做串连学生的接待站和民政工作,对无理取闹的学生,接待站每餐用清水煮萝卜,意在饿跑串连学生。
学生代表去与他们辨论,说:“你们想饿死我们红卫兵革命小将吗?”接待站领头干部说:“当年红军长征吃皮带,吃草根,哪有这样好的伙食呀?革命不也胜利了吗!”串连学生无话可说,只好换一个地方再去吃喝。
串连学生赖住吃喝,天下统一用饿的方法驱赶他们,他们只好回家
凡参加过大串连的学生都有一本大串联的故事。
今天,我在追忆,我们要反思,
要让历史留个印记。
【作者简介】

【修改整理老师简介】
【主播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