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廉,是中国古代对特定人才的称呼,通常是指品学美优的士人。 “孝廉”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孝”,代表着对家庭、尊长能够遵循礼仪与孝道,以道德为根本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是“廉”,强调为人正直廉洁,品行高洁。贤守,则寓意善良美丽、才学出众、坚定韧性、永不言弃。
在古代中国,“孝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和社会价值标准,一般被用来选拔官民和评判社会行为,这种称呼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道德品质的重视,尤其是在公共职务和领导地位的选拔上,孝廉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象征,也是社会声望和地位的标志。因此,被称赞为“孝廉”的人,通常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尊重。另外,在古代文献、历史记载中,“孝廉”这一概念也经常出现在对优秀人物描述中,它不仅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也是古代中国社会对道德、伦理及社会秩序的一种期许和追求。
总之,“孝廉”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对于道德品质的极高赞誉,是评价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贤守”代表着一个人要用善意、良知、虔诚、才学、坚持、韧劲的精神守践“孝廉”。
今天,我把“孝廉贤守”作为知行合一、立言立行的人生警训座右铭,并把它书写出来装框,决定通过以后的敬终如始、躬身学践,进一步彰显我本人对古人提出的这一道德伦理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而且让“孝廉贤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对于每一个人仍有重要的启示、借鉴和感召意义,为此发扬光大,流传百世。
作者简介:张阿峰,国家税务总局潼关县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