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闲话里的烟火人间:“扯老婆舌”
文/郑旭东
在农村,“扯老婆舌”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宛如一幅生动而又略带诙谐的民俗画卷,徐徐展开在村庄的每个角落。
农闲季节,午后的暖阳洒在村头那棵老榆树下,这里总会聚起一群人。有纳着鞋底的大娘,针线在手中上下穿梭,那鞋底上绣着的花样,传承了几代人的传统图案,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有吧嗒着旱烟袋的大爷,烟雾缭绕中,眼神透着几分闲适与惬意,旱烟袋上坠着的玉石坠子,是祖辈传下来的老物件,在阳光下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还有那些刚忙完家务、带着一身烟火气的婶子媳妇们,拍打着身上的浮尘,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她们或坐或站,一场“扯老婆舌”的悄然开场了。
每天的话题像是被风吹来的种子,随意地落在这片“闲话田”里,迅速生根发芽。这不,不知是谁起了个头,说起了张家的小子在城里找了个对象的事儿。
“听说张家那小子,在城里找的对象可时髦了,穿着那衣服,短得都露出肚脐眼儿了,头发染得黄澄澄的,像个洋妞儿似的。”一位大娘皱着眉头,手里的鞋底停了下来,声音里带着几分诧异与不解。
“可不是嘛,听说那姑娘还爱喝什么咖啡,那玩意儿苦了吧唧的,有啥好喝的,咱这井拔凉水多舒坦。”旁边的婶子附和着,脸上满是不以为然的神情。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仿佛自己就是张家的家长,在评判着这未来儿媳是否合格。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话题又转到了李家的新媳妇身上。“你们瞧见没,李家新媳妇过门儿都好几个月了,这肚子咋还没动静呢?是不是有啥毛病啊?”一个媳妇凑上前,压低了声音,眼神里透着一丝八卦的兴奋。
“谁知道呢,上次瞧见她,干活儿也不利索,炒个菜都能把盐放多了,这过日子可不能光靠脸蛋儿啊。”一位年长些的妇女摇了摇头,言语中带着些许挑剔。
这时,一直没吭声的大爷磕了磕烟袋锅子,慢悠悠地说:“咱庄稼人,讲究的就是个实实在在,,会过日子才是正事儿。”众人纷纷点头称是,话题在一片议论声中继续发酵。
关于前村那场热闹非凡的红白喜事,更是被大家翻来覆去地说道。
“平安村老赵家办丧事,那场面可大了去了,光孝布就扯了好几匹,听说请的乐队吹了三天三夜,这得花不少钱吧。”一位年轻媳妇瞪大了眼睛,满脸的惊叹。
“哼,他家儿子在外面挣了大钱了,不显摆显摆咋行。不过这丧事办得再风光,老人在世的时候也该多尽尽孝才是。”一位大娘忍不住插了句嘴,话语里带着淡淡的责备。
“还有老钱家娶媳妇,那新娘子的陪嫁可真不少,彩电、冰箱、洗衣机,样样俱全,听说娘家还给了十万块钱的存折呢。”另一个妇女抢着说道,眼神里满是羡慕。
“这么多陪嫁,这老钱家的小子可得好好待人家姑娘,要是敢欺负她,可不行。”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仿佛置身于那些热闹的场景之中,每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
在这“扯老婆舌”的过程中,还时不时能听到一些农村传统俗语的引用。比如议论到孩子的教育,就会有人说“惯子如杀子”,强调对孩子不能溺爱;说到邻里相处,“远亲不如近邻”便会脱口而出,提醒大家要和睦互助。这些俗语是农村文化的智慧结晶,在闲话家常中代代相传。
那一声声或高或低的话语,在宁静的乡村空气中回荡,带着泥土的质朴与生活的热气。对于那些常年在土地里干活的人们来说,“扯老婆舌”是忙碌生活中的片刻放松,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与交流。它没有城市里社交的那种精致与含蓄,有的只是直白与坦荡。在这扯来扯去的闲话里,村庄的历史、家族的变迁、人情的冷暖都被一一诉说。
然而,“扯老婆舌”也并非全然是毫无意义的闲聊。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道德与行为的监督。哪家的孩子不孝顺了,经这一“扯”,或许会有所收敛;哪家做了什么好事,也会在这闲话里被传颂,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它像是村庄里的一面镜子,反射出人性的善恶美丑,让人们在这看似松散的言论环境里,不自觉地遵循着一些古老而朴素的乡村准则。
当夕阳渐渐西沉,余晖将村庄染成一片金黄,余晖洒在错落有致的瓦片屋顶上,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与天边的晚霞交融在一起,这场“扯老婆舌”的聚会也慢慢散去。但那闲话中的故事与情感,却依然在村庄的小巷里、田野间弥漫,成为农村生活中一抹难以忘怀的、带着人间烟火气息的独特风景,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乡村人的记忆深处,也成为乡村文化中那一份别样的、温暖而又鲜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