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他带我们上高峰山看猪头石,几个人拿着镰刀拄着棍子往上爬,羊肠小道上满是荆棘,时不时要用镰刀砍一下才能行走。好不容易绕到了猪头石跟前也是惨不忍睹,一个形似猪头的乌黑大石头矗立在山巅摇摇欲坠的样子。神奇之处就在于一人能推得左右晃动,多人推却又纹丝不动。当然这里面是有故事的,故事带有神话色彩:相传有一天赤脚大仙偷吃天庭神猪,到五更鸡叫时还没有吃完,剩下猪头怕被玉帝发现,便抛向人间落在此处。年长日久,猪头聚天地日月之气,便幻化成猪头神石,护佑百姓,福泽一方。还有传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蕲州荆王府任职时,曾几次探访猪头石。书中的八戒原型猪悟能,是受猪头石的启 发激起的灵感而创作。故事当然是故事,真假莫辨,但我们自然是愿意信其有不信其无的。中午,在半山腰他姐夫的家里,几杯自家酿的稻谷酒入喉后,文子跟我们说了他要开发猪头石的想法,文子是我们这些儿时的玩伴对他的称呼,无论是见面还是电话都是,以致对他的大名很少提及。除了正在研究易经并对风水有着浓厚兴趣的建文兄外,我和他当时正在乡民政办工作的哥哥正旺都是十二分地怀疑这个理想成功的可能性。旅游这个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说它是烧钱是一个巨大的往里填钱的坑洞都不为过。怀疑归怀疑,但是我们嘴上也没怎么去反对,谁知道文子是不是随口那么一说,虚无缥缈的事情有必要表现的太过认真和激烈么。
但是文子还真不是就只说说那么简单,也许这个想法在他的头脑里转了成百上千回,以致根深蒂固了,只是他就是到现在才说出来而已。那年年底,通过他多方游说,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就修到了他姐夫家我们喝酒的那个地方。路不是很宽,但铺了水泥,垫了路肩,算是乡村公路中的佼佼者了。那两年,我只听说文子在工作之余一直忙于建设,建文兄也去指导过几次,还有他哥哥正旺被他说服回村竞选上了村支书。心里想,正在进行的建设足够文子喝上几壶的,没有个十年八载景区具备不了雏形,纵是他有再大的能力和信心。
去年五一节前夕,突然接到文子的电话,说他的猪头石景区准备五一开业迎宾,邀请我回去参与活动。这才猛然记起好久未与他联系了,也好久没有有关他和猪头石的消息。没想到这才过去三年的时光,他竟然就大功告成了。
五一节我起了个大早,驾车从武汉出发,到达罗田土库村时才八点钟。怀着好奇的心情又开车上了上高峰山的乡村公路。前面说过,公路虽然不宽,但很平整,陡峭处都装了护栏,属于既要小心也可以放心驾驶的那种。
我以三十码的时速前行,约莫二十分钟的样子就到了猪头石广场。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市里的、县里的,乡里的一些头头脑脑都到达了现场。也难怪,这是白莲河生态区第一个旅游度假景点,被重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脸上洋溢着喜气的文子穿梭在人群之中,和各色人等打着招呼,不厌其烦地作着介绍。我没有跑过去给他添忙,只是站在远处向他招手点头,接着便开始了自己释疑解惑的旅程。环顾广场四周,除了原有的他姐夫的两层小楼外,还有三处称得上颇具规模的建筑。一是西面的猪头石酒店,一是西北面的猪头石民宿,再就是是东南面的报告厅。猪头石酒店里经营的全都是来自白莲河库区和猪头石附近的农家生态饭菜,形成了以白莲河胖头鱼和猪头肉为特色的生态农家菜菜系。猪头石民宿则引入了很多高科技因素,自动窗帘,智能马桶应有尽有,让旅客在这大山之中接受现代化的服务,也是一种超乎寻常的享受。报告厅除举办志愿军英雄讲战斗故事,老干部讲革命经历外,也可以放电影,进行歌咏比赛等活动。与报告厅相连的还有图书阅览室和土特产便利店,以供游客阅览和带些土特产回家。
广场的西南边有一个不大的戏台,这是那天开业庆典的主场地,领导讲话,剪彩还有文艺表演都在那里进行。许是从没有当过官的缘故,我历来对这个主席台兴致不大,倒是戏台后的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吸引了我。沿着台阶上到了亭子处,亭子飞檐翘角,似一只预备翱翔天际的雄鹰。半藏在亭子里的石桌石凳,又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娇羞而又妩媚。这当然是现代的设计,但似乎又与远古有那么一丝关联。亭子再往前往南往上,依然是近半里路的台阶,新铺的,斧凿刀磨,规则整齐,一直延伸到猪头石边。而那个神奇的猪头石,按照建文兄的说法,那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庇佑我们那片土地的神明。当然,不仅仅是猪头石,那一片山处处都是奇石,说它是自然奇石馆一点都不夸张:猪头石旁有猪心、猪肝、猪肾、猪顺风、猪蹄骨相伴,近处的船型石、凤尾石、棺材石、马面石、翡翠石等应有尽有,只不过这所有的奇石都是以地质奇观猪头石为中心,相形之下仿佛是王者引领下的群雄。
开业庆典的举办,意味新的征程开始。文子是这样说的,自然也是这样做的,他深知后续建设和维护以及宣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依托在媒体工作和在黄冈有着丰富的人际资源关系的优势,他进行了多方有益的努力。引进了像德尔福这样的大公司参与投资、经营和管理,一系列的尝试取得了不菲的效果。现在的猪头石景区与开业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猪头石向南向上的台阶依然在向前延伸,还开辟了几条通往柳仙观庙和登临高峰山山顶的线路,尽管这些线路目前还属于草创阶段。酒店往西南新修了一条两百米的沥青公路,公路通达到新整治的小水库边,小水库也新筑了堤坝,坝体上的两边都铺上了石板,融实用性和景观性为一体。对了,曾经为老省长张体学避难和遮风挡雨的窑洞就在小水库里面的山坡上,这个被正旺书记讲了千百遍并且写进书里的张体学三过猪头石的故事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酒店的东北向也新修了一条公路,公路连通了燕儿谷景区,从猪头石可直达燕儿谷。燕儿谷是罗田近些年非常有名的网红景点,就在三一八国道旁。这条路要比从土库村上来的路宽敞很多,一般武汉黄冈来的游客都会从这里到猪头石,因为不绕弯时间也要快好多。如今,猪头石、白莲河、燕儿谷、观音山形成了一个菱形旅游景点圈,从而比预期要早地达成了文子原来半小时联通四个景区的构想。
文子在建设硬件设施的同时,丝毫没有松懈软件的建设。猪头石区域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这些文章是可以做大做强的,更何况文子本身就具备这方面的优势。正因如此,黄冈市书法家协会、黄冈市摄影家协会、黄冈市作家协会等多家文化文艺协会相继在猪头石挂牌成立了创作基地,就地取材的奇石上的书法篆刻名称熠熠生辉,形成了景区里的一大特色。湖北日报、黄冈日报更是多次报道了猪头石景区的相关活动。武汉放鹰台社区,二七社区等多个社区的党员干部专程到猪头石接受红色文化洗礼,认种认养各种花草树木,采摘时蔬及打剥板栗;在猪头石景区进行的两届白莲河生态区厨艺大赛,各个村各个单位竞相参加,甚至有些村还搬动了酒店的大厨,当然这些大厨本就是他们的村民。猪头石的舞台很大:罗田县的歌咏比赛,白莲乡的太极拳表演,刘自然的鼓书演唱,武当派第十四代掌门人游玄德道长的气功展示,而土库村的群众文艺活动更是与猪头石融为了一体,这些均被相关媒体报道过的活动极大地提振了景区的人气和知名度。这些也当然是文子愿意看到的。
猪头石景区的发展除了文子他们兄弟外,还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是他的鼓与呼还有他的镜头成就了猪头石。黄冈日报曾以一张照片成就一个景区为题报道了他与猪头石的故事,是他多次到猪头石采风拍摄,那张红日映照下的栩栩如生紫光笼罩的猪头石照片不仅悬挂在很多人家的大厅里,甚至还登上了中国摄影报的版面。这个人就是原黄冈市旅游局长、黄冈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方华国,方华国的名字不仅要被猪头石景区所铭记,更是要被载入黄冈旅游发展史的。是他发现了一座山——罗田天堂寨,一片叶——罗田红叶,一朵花——麻城杜鹃花,一片田——蕲春云雾山梯田,一块石头——白莲河猪头石。作为历史证物,方华国的摄影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他本人则被称为“一张照片成就一个景区”的传奇人物,他用30年的光阴记录摄影给黄冈旅游带来的巨变,把推销大别山的旅游资源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为黄冈的旅游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近年来我一直是猪头石景区公众号的关注者,也是黄冈很多媒体的读者,猪头石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黄冈媒体的很多重要的新闻尤其是有关猪头石的消息我几乎一条也没有错过。所以我熟知方华国与猪头石的渊源,也读到了著名作家郑能新和吴远道所写的猪头石的诗词赋和文章,无怪乎是大作家,文章里深厚的笔墨饱醮的热情是我拼尽全力也无论如何达不到的高度,这也是我早有想法但迟迟不敢动笔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我深知文子将开发和发展猪头石景区当做了他如今最主要的事业,不是他想要在这里赚的盆满钵满,而是他想要让这一方的老百姓摆脱原来的生活模式,不再以耕种那几亩薄田寡地和售卖山上的石材过日子。他赌上了整个身家,为的就是要彻底改变土库村和白莲河的面貌,一如我在老家那里搞了个路坝合一的小水库,不是为发家致富而是真心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谋点福利,至少过年有点鱼吃。文子的目的很明显,行得正立的直,正旺作为土库村村书记,理所当然的给予了支持和帮助。文子是有远见的,正旺身为村支书,在调整土地、争取政策扶持这些事情上面是有很多便利的,而这些方面是景区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
回想那一年在文子姐夫家喝酒的那一幕,不仅有些感慨:当初我们四个人喝酒时谈起的这个事情,是文子凭一己之力将梦想变成了现实,虽然他也借助了很多力量,但是除了钦佩以外,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的精神也是我无法企及的境界。是的,我不仅没有帮上丝毫的忙,甚至当时还有些怀疑。不过,惭愧之余也有一点值得欣慰,那就是我的名字中有个旺字,不仅是我,我们四个人的名字,两个文两个旺,有文有旺,这样的文化旅游景区焉有不火不旺之理,或许这也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定数吧。
致敬文子和他的猪头石景区。尽管景区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不远的将来猪头石景区一定会与3A或4A甚至5A联系起来的。
文/胡旺生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