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游记之函谷关
文/姚建明
一路向南返程的路上在三门峡逗留一宿,第二天早上参观了“陕州地坑院”之后,便直奔函谷关。
但写这篇游记我还是犹豫了很久,因为函谷关太过悠久的历史,因为道德经玄之又玄的深奥,我一个普通的游客,似乎不敢涉及这类话题。想了想,只是表达一下旅行中所见所思的感受,毕竟对历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人敢说自己的见解就是正确的?只是述说我个人的一点点感受而已。
函谷关实际上先后有三座,洛阳新安县的叫“汉关”,距此地约150里,据说目前仅有遗址尚存。“魏关”已被三门峡大坝淹没,不复存在。目前看到的是位于灵宝县境内的“秦关”,历史最久远。导游小姐介绍说,春秋时为了战争的需要,就在此地建关,是我国最早建造的雄关要塞之一。
函谷关是一个集老子文化和军事文化及自然风光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号称“千古雄关道家之源”,以“名人名经名关”而名闻遐迩。大凡天下名胜,要么是因为重要的历史人物、要么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要么是因为发生过影响历史走向的事件,函谷关这三个都占了。
知道函谷关最早应该是语文课本上的《过秦论》,这是西汉政论家贾谊的千古名篇,开篇就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函就是函谷关,西依高原,东临绝涧,北临黄河,南接秦岭。因关在谷中,谷深如函,故名函谷关。
我们跟着导游拾阶而上,大门口一块匾额书“道家之源”,两旁楹联:
三百代太初之光 生一生二生万物
五千言道德真经 法天法地法自然
这是对博大精深的道德经的赞美,是道家文化的高度浓缩,我默念几遍,由衷的叹服编撰者的文化修养,非一般人可为之。
行不多远,眼前一道青灰色门楼,名为朱雀门,雕刻两只似凤非凤似鹤非鹤的鸟雀,即为朱雀,与青龙白虎玄武合称道教护卫神。踏着早被踩踏光滑的石阶,走进朱雀门,便是掩映在群山丛林之间的太初宫。所谓太初,是道教中所指天地最初的混沌状态。太初宫始建于西周时期,属殿宇式古建,椽檩纵横、并雕有神形兼备的珍禽异兽图案。院内苍松翠柏,林荫茂盛,宁静祥和,恍若仙境。真的有“出凡尘于喧嚣之外”的味道,不愧是道教文化的圣地。殿前有两块古碑,一块立于元大德四年,一块立于清顺治年间,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导游介绍说,当年老子李耳就是从这里骑青牛往西。函谷关守将尹喜,大清早看到东方紫气腾腾,欣喜若狂,说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就戒斋沐浴恭候大驾。果然一位银发长髯,仙风道骨的老者骑青牛徐徐而来,这就是“紫气东来”这个成语的由来。老子在尹喜邀请下,住在函谷关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殿内一块石案,那就是老子伏案写道德经的地方。包罗万象文义深奥的道德经,被后世誉为万经之王,几千年来对国人的影响极其深远,所以,每年都有众多道家和道教人士来这里朝圣祭祖。几年前,我曾有幸在浙江大学听过易经大师谢陆鸣教授的道德经讲座,并对照不同版本学习过,但老实说,可能连道德经的门槛都没有迈进去。
太初宫旁有一深洞,洞内隐约可见一块灵符。导游介绍说,唐玄宗年间,一大臣上言,说老君爷托梦“藏灵符在尹喜故宅”,玄宗即遣人寻而得符,称为灵符。上刻“桑”字,暗喻“广植桑、江山固、佑大唐”。玄宗认为灵符是老子恩赐,就把开元年号改为“天宝”,又将此地的桃林县改为灵宝县。
这里有很多传说,夸父手杖变桃林、公孙白马非马、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等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奇故事述说不尽,非是我走马观花的旅行和一篇简单的游记所能说清的。
来到老子广场拜谒老子,紫铜贴金的老子雕像束发带冠、飘逸潇洒,果真有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导游说,像高33.3米,这个数字有讲究,暗含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
走过老子广场,来到了关隘口。关上的楼阁亭台都是现代的复古建筑,只有有几处厚厚的夯土墙、和斑驳的城墙砖,静静的矗立,似乎诉说着这里远去的历史风云……站立关上往西看,山中有一条峡谷,导游说,古时候的函谷关周围几百公里都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无路可走,这里是从中原进入关中的唯一通道。所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谓,即便攻破关隘,也只有一条蜿蜒小路,长十几公里,宽仅几米,崎岖狭窄。“车不方轨,马不并辔,”让其防御系统更加牢固,所以历史上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史料记载,历史上函谷关经历了大小二百多次战火纷飞。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六国伐秦,《过秦论》中:六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逡巡而不敢进……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撸。”“楚汉战争”中,刘邦曾据关阻挡项羽的进攻。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想从这里进取关中,经过数天激战,扔下了两千多具尸体,狼狈逃窜,自此再没有向西踏入一步。
函谷关也是屡毁屡建,如今的关隘虽是1992年的复古建筑,但雄踞隘口要塞,仍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之势,再配以进出关门的两幅对联,似乎透露处许多历史文化气息。
一幅是: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逢老子再骑牛
另一幅:黄河犹向关前折 紫气何妨天下分。
关隘前边不远,有两条河流,一条是护城河一条是天然的涧河,南北都是高山峻岭。站立关前四下张望,真的是纵有百万雄兵也只能望“关”兴叹,的确有无可奈何的感觉。虽然关前的空地上写着“校场”两字,但我想这里就是曾经厮杀的战场,眼前仿佛出现了旌旗猎猎、刀光剑影的场面,耳边似乎响起了战马嘶鸣、杀声连天的怒吼……
函谷关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我觉得它是一座有灵魂的关,因为它见证了千百年来历史风云的变幻,因为它有令人遐思而神往故事,因为这里有不能忘却的历史……
历史是什么写成的?不记得哪本书里说:历史是血写成的,江山是白骨堆成的。函谷关影响到历史走向,试想当时六国雄兵百万,但面对函谷关却一筹莫展;试想如果没有函谷关,亡秦必矣,哪里还有什么秦统一六国之说?既然不是秦,那就是齐楚燕韩赵魏其中一个,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中国历史不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么?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几天来游览名山大川,寻访名胜古迹,欣赏自然风光,品读山水之美,以拙劣的文字寄托情怀,以不负悠久历史和壮美山河。然而,祖国山河壮丽,万里锦绣,看不够、写不完、道不尽……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是无法描述的,只能去感受、去体悟。深以为是!
作者简介: 姚建明,男,1967年2月生,山西省洪洞县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先后从事教育、乡镇和机关行政工作,文学爱好者。曾在山西省火花杂志、山西省政协报、山西画报、山西残疾人杂志、临汾日报、洪洞槐乡大地等发表多篇文章,曾用笔名糊糊、田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