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平站在西北农学院那熟悉的校门外,心里既忐忑又期待。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邀请小周了,前两次都因各种缘由未能成功,可他心里清楚,这龙柏芽茯茶的开发要是少了小周,那可就缺了主心骨呀。
终于,那个熟悉的高挑身影出现在了视线里,小周穿着一袭简约的连衣裙,柔顺的长发在微风中轻轻飘动,精致的面容上透着青春与朝气,那股书卷气更是让她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出众。王林平赶忙迎了上去,脸上堆满了憨厚的笑容:“小周啊,可算是又见到你了,我这次来,还是想诚心诚意地邀请你跟我去村里,继续研究那龙柏芽茯茶呢,你看……”小周看着王林平那急切又真诚的模样,忍不住笑了起来,眼中满是温和:“平哥,你这股执着劲儿我真是佩服,行吧,那我就再跟你走一趟呗。”王林平一听,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连连道谢,仿佛已经看到了龙柏芽茯茶美好的未来。
两人一同踏上了回村的路,一路上,小周兴致勃勃地说着自己这阵子对茶艺又有了些新的感悟,王林平则时饶有兴趣地讲起关于龙柏芽的传说: 相传,黄帝守猎经过陈炉东山一带,看到光秃秃的石山寸草不生,黄帝随手洒下一把神种,突然,石山上便冒出一株株灌木,连片成林,当地人将此嫩芽带回食用,度过了饥荒,为了感谢黄帝的善举,将此神芽取名为龙柏芽。小周听后,睁大眼睛,如痴如醉地听着……
此日清晨,阳光暖暖地洒在村子口,王林平早早地等在那里,不一会儿,陆陆续续来了不少村民。人群中,李大爷双手背在身后,眉头微皱,心里犯着嘀咕:“这王林平之前弄那石矸厂就没成,这次说啥龙柏芽能致富,别又是瞎折腾哦。”所以他只是默默地站在队伍后面,一路上闷声不响,只是跟着大伙走。
而小周站在一旁就显得格外引人注意,她戴着一副眼镜,透着股书卷气,眼里满是好奇与期待。其实啊,小周是农科院博士,主修茶叶研究,这次听说王林平要考察龙柏芽开发茶产品,她觉得这事儿很有前景,也充满好奇,小周凑到王林平身边,热情地说道:“平哥,这龙柏芽真能做成好茶呀?我之前就知道它能当野菜吃,可没想到还能有这大用处呢。我在农科院研究茶叶这么久了,凭我的专业感觉,这龙柏芽潜力不小啊。”旁边几个村民听了,虽不太懂但也觉得小周说得挺靠谱,纷纷附和着分享自己以前对龙柏芽的那些零散印象,现场的气氛有犹豫,也有隐隐的期待,整个队伍呈现出多元的情绪状态。
大家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往山里走去,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星星点点地洒在地上,像是铺了一层金色的碎钻。路边的野花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时不时还能听到清脆的鸟鸣声从树林深处传来,仿佛在欢迎这支特殊的队伍。随着众人逐渐深入山林,空气愈发清新,带着泥土和草木的独特气息,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好似在为这次考察奏响独特的背景音乐,大家都沉浸在这充满生机又神秘的自然环境中,也越发能感受到龙柏芽生长环境的天然美好。
走着走着,眼尖的小虎子突然在草丛里发现了一株长得格外粗壮高大的龙柏芽,兴奋地大喊起来:“哇,你们快来看呀,这棵龙柏芽好大呀!”众人一下子围了过去,王林平也蹲下身子,正准备开口介绍,小周已经先一步蹲下,仔细端详起那株龙柏芽来,一边看一边说道:“大家瞧,这株龙柏芽之所以长得这么好,从专业角度来说,除了土壤肥力和光照合适外,它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很关键呀。这周边的植被、微生物群落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微环境,对它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呢。不同的生长环境对龙柏芽的品质影响可大了,就像不同产地的茶叶风味各有千秋一样呀。”村民们听了,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龙柏芽的生长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小周的专业见解暗暗佩服。
又走了一段路,原本好好的小路却被前几日的一场暴雨冲毁了一部分,眼前出现了一个小斜坡,坡面还挺滑溜。王林平看着大家,大声喊道:“乡亲们,小心点儿啊,咱们互相搀扶着过去。”说完,他先伸手拉过身边的一位老人,其他村民也纷纷响应,年轻的扶着年长的,力气大的拉着力气小的,小心翼翼地从斜坡绕过去。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些惊险,但大家互帮互助,彼此的心仿佛靠得更近了,同时也让大家意识到,要开发龙柏芽产业,可能会面临不少不易,但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终于,众人来到了一处龙柏芽生长比较密集的山坡。四周的山峦起伏,像是给这片龙柏芽的“领地”围上了一道绿色的屏障。微风拂过,龙柏芽的枝叶轻轻摆动,好似一片绿色的波浪,在阳光下闪烁着光泽。王林平站在前面,笑着对大家说:“大伙看啊,这龙柏芽到处都有生长,适应性挺强的,而且咱这山里的空气、土壤条件都很适合它呢。”
小周紧接着从包里拿出专业的采集工具,挖开一株龙柏芽植株周围的土,手法娴熟地展示它的根系结构,边指边讲解道:“大家看啊,这根系就好比龙柏芽的‘小嘴巴’和‘小爪子’,通过这些‘小嘴巴’从土壤里吸收养分,再靠‘小爪子’牢牢锁住水分,所以它才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都茁壮成长呀。而且从专业检测的角度看,它的根系还能分泌一些特殊物质,改善土壤结构,利于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呢,这说明它和周边生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蹲下身子,仔细看着那根系,不时发出惊叹声,对小周的专业讲解越发信服了。
随后,王林平又教大家如何分辨哪些龙柏芽是最适合采摘用来制茶的部分,还鼓励村民们亲自参与,试着采摘几株感受一下。小周也在一旁补充道:“大家采摘的时候注意啊,要选取这种嫩叶多、芽头饱满的,它们含有的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更丰富,做出来的茶口感和品质都会更好哦,这和咱们采摘其他茶叶是一个道理呢。”小周这么一说,村民们采摘得更认真了,现场气氛热闹又有趣。
考察结束,在返程的路上,大家都走得有些累了,可讨论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回忆过往用途方面,有的村民回忆起以前困难时期,家里没什么菜吃,就会去山上采龙柏芽回来凉拌或者炒菜吃,“那时候啊,这龙柏芽可算是帮了大忙嘞,摘回来用开水一焯,切点蒜末、撒点盐巴一拌,吃起来那叫一个清爽,现在想想都还馋呢。”旁边的人听了纷纷点头,附和着说起自家当时做龙柏芽的不同吃法,有说裹上面糊油炸的,吃起来外酥里嫩,有说蒸包子把龙柏芽当馅料味道更是独特,一时间大家都沉浸在对往昔那些简单却又充满生活滋味的回忆里。
村里懂点草药知识的刘婶儿接过话茬说道:“我记得以前有个邻居家小孩上火,嗓子疼得厉害,村里的老中医就说让用龙柏芽煮水喝,喝了几天还真就好了呢,这龙柏芽啊,不仅能吃,还有这治病的本事呀。”其他人听了都露出惊讶的神情,围着刘婶儿追问还有啥能治的病,刘婶儿便掰着手指头,细细说起龙柏芽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方面的功效,大家一边听一边感叹这不起眼的龙柏芽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道。
畅想未来用途方面,年轻的小周满怀憧憬地说:“平哥,我在农科院这些年,见识过不少茶叶产业发展起来带动一方致富的例子。咱这龙柏芽能做成茶,那前景可太广阔了。咱可以先从提升制茶工艺入手,利用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把龙柏芽茶的品质做到极致。然后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打造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把咱这茶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咱这特色产品。”旁边的村民听了,眼睛里都闪着光,开始讨论起要是规模大了,茶厂得扩建到多大,要招多少工人,大家都仿佛已经看到了村子因为龙柏芽茶变得热闹又富裕的景象。
张婶儿笑着畅想道:“等咱这龙柏芽茶做出名堂了,肯定会有不少外面的人来咱村旅游呀,咱们可以搞个龙柏芽采摘体验园,让游客们亲自来摘龙柏芽,再带他们去茶厂看看制茶过程,最后再买点咱的好茶带回去,这一来一往的,村里的农家乐、民宿啥的也都能跟着火起来,咱这村子可就热闹喽。”大家听了都觉得这个主意好,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着,有人说要在村里多画些龙柏芽主题的墙画,把村子装点得更有特色;有人提议可以办个龙柏芽茶文化节,吸引更多游客,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这时,一向稳重的赵大叔皱着眉头说道:“咱这龙柏芽虽说好,可外面的人都认那些名茶呢,咱这新出的茶,能卖得出去吗?再说了,这制茶、销售啥的,咱也没多少经验呀,别到时候投入了那么多,最后亏了可咋办?”他这一番话,让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冷了些,不少村民听了也跟着陷入沉思,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
小周马上接过话,自信满满地说:“赵大叔,您的顾虑很正常,不过您放心。我在农科院研究茶叶这么久,对市场也有一定了解。现在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多元化了,对这种有特色、绿色生态的小众茶品兴趣很大。而且咱们有专业的检测数据做支撑,龙柏芽茶的品质绝对过硬。再加上我也认识不少行业内的朋友和专家,他们可以给咱们提供技术指导和营销建议,茶文化协会那边也会帮忙牵线搭桥,咱只要把前期基础打牢,后面肯定能打开市场的。”小周的一番话有理有据,慢慢地又让大家重拾了信心,继续热烈地讨论起来。
还有村民提出种植方面的顾虑,比如李大爷就说:“咱要是大面积种这龙柏芽了,会不会把山上其他的植物都给挤没了呀,这生态平衡可不能破坏了,到时候别又像之前那石矸厂一样,出啥问题了。”
小周耐心地解释道:“李大爷,这您不用担心。从专业角度讲,龙柏芽是本地的原生植物,它本身就是这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和其他植物有着合理的生态位分布。咱们在规划种植的时候,可以通过科学的种植间距、轮作等方式,不仅不会破坏生态平衡,还能让整个山林的生态更加丰富稳定呢。而且合理种植龙柏芽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植被覆盖率,对水土保持也有好处呀。”大家听了这才放下心来,继续探讨着龙柏芽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王林平听着大家的话,脸上满是欣慰,他接过话茬说道:“大伙说得对,只要咱们齐心协力,这龙柏芽茶肯定能让咱们村子越来越富裕,咱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描绘着未来美好的蓝图,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小路上,也为后续开办茶厂等情节做了更自然的铺垫,凸显出这次考察对凝聚人心、开启新事业起到的关键作用。
经过这次带领村民考察,大家心里都有了底,王林平趁热打铁,不顾家人的质疑,毅然决然地决定关掉石矸厂,着手筹备开办茶厂,要打造铜川第一家以“龙柏芽”为原料的茶产品。
小周应王林平邀约,第一次踏入古镇陈炉的李家瓷坊,就被那满目的精美陶瓷和传统的制瓷工艺深深吸引住了。阳光透过木窗棂,洒在摆放着各式茶具的架子上,折射出迷人的光晕。而李红彬,作为李家瓷坊的第十代传人,正专注地在拉坯台前忙碌着,他的双手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黏土在他的摆弄下渐渐有了优美的形状。
小周好奇地凑上前去,眼中满是惊叹与钦佩,忍不住开口询问一些关于拉坯的技巧。李红彬抬起头,看到眼前这个透着书卷气又满是热忱的姑娘,嘴角微微上扬,耐心地解答起来。从那之后,小周一有空就往瓷坊跑,有时候是带着自己在茶叶栽培上遇到的难题,想在这宁静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寻找灵感;有时候则纯粹是为了看李红彬制瓷,看那一件件陶瓷在他手下诞生。
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人在探讨陈炉陶瓷与茶具的过程中,渐渐熟悉起来。一次,小周帮忙烧制一批新做的茶具,守在窑边等待出窑的漫长时光里,李红彬为她讲起了李家瓷坊传承多年的故事,讲他在古城创业失败,讲他不顾前女友反对决然返乡投入他挚爱的陶瓷事业所经受的困难,讲他如何恢复濒临失传陶瓷技艺去外地考察学习,小周听得入神,不知不觉间,两人的目光交汇,那一刻,一种别样的情愫在彼此心间悄然萌生,仿佛窑中的火焰,开始慢慢燃烧起来。
起初,两人只是围绕着陶瓷与茶艺进行专业上的交流,小周凭借自己对茶艺的深刻理解,给李红彬提出不少关于茶具造型、功能设计上的建议,李红彬则以精湛的制瓷手艺,为小周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专属茶具。渐渐地,在一次次共同改良茶具、一起研究如何让陶瓷与龙柏芽茯茶相得益彰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彼此有着太多的默契。
一个静谧的午后,两人带着新烧制好的一套茶具,来到古镇外的溪边,用龙柏芽茯茶泡了一壶茶,茶香与溪边的草木清香交融在一起。小周轻抿一口茶,看着那精美的茶具,由衷地赞叹李红彬的手艺,李红彬则看着小周那沉醉在茶香中的模样,心中泛起阵阵涟漪,不由自主地握住了小周的手,那一刻,他们都明白,这份情缘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彼此心间了。
古镇陈炉举办一年一度的陶瓷与茶艺文化交流活动,小周作为茶艺方面的专业人士受邀参加,而李红彬则带着李家瓷坊的得意之作前来展示。活动现场,小周优雅地展示着茶艺,她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韵味,手中的茶叶仿佛在她的演绎下有了灵魂。
李红彬在一旁看着,不禁被小周对茶艺的那份热爱与专注所打动。等到小周展示结束,李红彬走上前去,真诚地夸赞她的茶艺,并向她介绍起自己带来的陶瓷茶具,讲述着每一件背后的制作工艺和蕴含的文化内涵。小周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喜悦的光芒,她轻轻拿起一件茶具,仔细端详着,指尖划过那细腻的纹路,嘴里念叨着这件茶具与龙柏芽茯茶搭配起来定会别有一番风味。
在瓷坊那满是古朴气息的茶室里,当第一缕茶香从新泡的茶中飘散出来时,两人对视一笑,那一刻,仿佛时间都静止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他们就这样在陶瓷与茶艺交织的世界里,开启了属于他们的情缘故事。
作者简介:郭丁晓,陕西富平人,陕西一品青莲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铜川市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益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工作之余擅长书法和诗词创作。
附作者郭丁晓先生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