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赤子》第二卷
甘肃 — 丁
447
魚沲转土467车
一张白条无收入
一切具备,只欠东风……。
01
那一天,由娃他四舅舅王炳军带着茂林父子俩人,分乘两辆拖拉机,来到了王炳仁的建筑工地。
工地距县城五公里,位置出县城沿东干渠东行五公里,在东干渠南侧,一处地名为“剡家沙滩”的地方,开挖了两座大约百十平米的大沙坑……现在的工程,就是用土把沙坑四周以及附近的地平,路面,用土一层一层垫起来,可以说用土量多达数千方,现在正有两三辆拖拉机在转运土方……。
互相介绍相认,都是亲戚……原来王炳仁和柳军军的闫家姨夫是姑舅弟兄——这项工程业主闫永新,正是闫家姨夫的四兄弟。
柳军军和四叔走的亲近,四叔结婚时,小俩口亲赴婚宴……四叔在肃州供销社上班,那年复合肥凭票供应时,军军在郭家堡抢不到指标,还在四叔处,一次购买了两袋凭票购买的复合肥……有了这层关系,拖拉机拉土一事,一锤音,没用吹灰之力,当天就定下来了。
03
军军从玉门农场回来,正好待在家中,儿子退学也在家,条件具备,当天就干上转运土方这趟活了。路可不好走,从南往北,要跨越东干渠,正门是个小型的节制闸,闸边有六十公分的过道,东侧有高度二十公分左右的边墙,宽约二十公分上下。王炳仁在紧靠侧墙东边,临时绑了三根圆木,形成了一米二三十公分宽度的临时通道……运土的车辆就从这座“桥”上穿行。拖拉机只能从三根圆木的中间那根整木上穿过,左右错过十公分,机车就会卡在“桥”上而不能运动……茂林的拖垃机每车土,都要在这座“桥”上穿过……工价是这样计价的,每车土是四元钱……运距大约五公里上下,他们越过“桥”向北直行,有处小湖滩,在哪里取土……大约一到两个小时拉— 趟。早上到工地,中午工地管一顿饭,吃过午饭接着干。那天,柳军军父子两人,拉了六车土,天黑时赶回来了。
04
父子俩人十分珍惜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他们每天早早在驻地装上滿滿的一车土,西行六公里赶到工地,争分夺秒转运土方。一拖斗装土一方上行,儿子才十五六岁,装土全靠父亲,他们再怎样努力,一天下来,最多拉上八车,从来没有超过十车,也就是说,连人带车,每天的工时费没有上过四十个元……。
有—次过“桥”时,机头前轮向左偏了五六公分,正好卡在第二根圆木和第三根圆木之间的空隙之间,车头一低,拖斗的底轴落在那个高度二十多公分的侧墙上,整车卡在“桥”上,无法运动,空车过不去,重车过不来……四爷爷闫永新,用他的皮卡车,将卡在“桥”上的拖拉机拖了一出来……拖车并非易来,从南出了“桥”面,只有三十余米,然后九十度急转弯,从东西两侧下坡……这么短的距离,这么急的直转弯,茂林记着四爷爷的好,可以说记了几十年……。
05
过了个把月,王经理从附近一家,联糸了一处取土处,从扬家果树园子挖掉四十公分的土,距离缩短到一公里上下,用士量大,王炳军又从本队组织了七辆拖拉机,共八辆车突击转运土方,问题来了,园子宽二十来米,长度在百十米左右,每次只能停下四辆车……争抢车位,异常缴烈。好在茂林技朮还行,每次都能抢到车位……最多一天,拉了十三车。
两个月过去了,父子俩—合计,总计拉土四百六十七车(467x4=1868元)。
找王经理结帐时,王经理说,你四叔没有给我结工程款,你们是亲戚,跟你四叔协商去……。一推六二五,柳军军只好找四叔叔协商。四叔叔说:
“这项工程,从购地皮及开沟,再到运土,我总支出远超百万,资金一时周转不过来,缓缓吧,等我的魚沲有了收益,一并结算。”
06
两个月的辛勤奔博……这就是最终的结局!
作者简历:
刘志军:
(笔名:— 丁)
甘肃《敦煌赤子》撰稿人/生于1952年5月9曰/高中学历/
原服役于陆军第四十七军/步兵第一四零师/四一九团战士/曾以小说/散文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陕西日报》《甘肃农民报》《农家女》上海《故事会》等报刊和杂志/以长篇小说《敦煌赤子》/刊登在都市头条,颇受热心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作者联系电话:13309374620
注一:
凡是愿全文阅读《敦煌赤子》一书的热心读者,按装“都市头条”,点刘志军作品《敦煌赤子》,即可阅读01至450节书稿全文。
注二:
作者起笔名“一 丁”
两字,敬请各位读友关注。
注三:
作者现在的通讯地址为: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七里镇新三区38号楼二单元502室,望周知。
——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