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铁裕
羊角山在昆明市西山区三家村的背后,只因从远处看去,有点像羊角。因此,当地人就叫它羊角山。
羊角山不算雄浑,但如果山与山相连,就显得有些险要;
羊角山不算巍峨,但如果山与山逶迤,就显得有些纵横;
羊角山不算高大,但如果山与山对望,就显得有些陡峭;
羊角山不算俊俏,但如果山与山相扣,就显得有些高峻。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父亲带我去了昆明市西山区红卫农场。也就认识了羊角山,并且和它成了知音。
在山坡上,有一块较为平坦的地点,周围栽着许多梨树、柳树。在树的中间,有几间低矮、破旧的瓦房。有一户白族人家住在其中的一间,而在前一间和最后一间,就是教室。在教室外,有一块狭长、凸凹不平的空地,那就是操场。
那教室在上世纪70年代初,恐怕算得上非常简陋的了。课桌全是用粗糙的松木做成,那形状怎么看也不像课桌,就像长方形的箱子。板凳是用几块木板搭着,黑板同样是用木板装钉而成。有些粗糙,粉笔很难写上去。乍一看,斑斑点点,就像抽象的山水画。
因此,学生是无法准确的看清老师写的什么。这是一所民办小学,五个班,五个年级,但仅有三个老师,一个汉族老师,两个白族老师。而且都是小学毕业的,可以想象,他们有多高的教学水平。
那一年,我刚好6岁,父亲将我送到了羊角山小学读书。那时,正值读书无用论,正好赶上张铁生交白卷成英雄,正遇到黄帅反潮流而名扬天下。因此,年幼的我将读书视作儿戏。在几年的小学期间,我没有很好的读书,老师也没有很好的教书。反正学生在混光阴,老师也在混光阴。
只因没有心思读书,我总是往深林中去。林中有伟岸、挺拔的松树,还有萋萋的野草,簇簇灌木,根根长藤。林中的野果很多,这里一丛,那里一簇。反正那些野果,长满了山林。
有野地瓜,桑葚;
有野葡萄,火辣;
有豆金娘,蛇莓;
有金樱子,树莓。
另外,还有一种很像向日葵的野果。红红的,我不知道它叫啥名?总之,吃起来很甜。山野的野菌也很多,比如有:
白蘑菌、活菇菌、孔菌;
牛肝菌、杏鲍菌、平菌;
金真菌、青头菌、花菌;
凤尾菌、鸭脚菌、滑菌;
龙皮菌、林芝菌、酒菌;
菱角菌、一线菌、红菌。
反正种类不止这些,只是我不知道,也记不得了。我真是感慨不已,大自然赐予我的东西太丰富了。每次上山,我都会满载而归。
由于山林很大,动物就更多了。林中有各种各样的鸟。
有小黄鹂、赤麻鸡;
有野谷雀、灰喜鹊;
有黑乌鸦、野八哥;
有白头翁、戴胜鸟。
这些鸟儿在林中,有时在独唱,有时在合唱;有时在低吟,有时在聒噪;有时在轻哼,有时在细语。那清脆的声音,就像山溪一样,在林间流淌着,缠绵着。非常的美妙,非常的动听。
松鼠呢,在树上忽而跳上,忽而跳下。那毛茸茸的尾巴,优雅的摆动着。那圆圆的眼睛,警惕的盯着我。它或许在猜测:我这个不速之客,是来捕捉它们呢?是来和它们交朋友?
那一声声的鸣声,此起彼伏。那声音悠扬、清脆,就像陕北的信天游。那些鸟啊、松鼠啊、知了啊、野兔啊,都在这静谧、幽深的山林中,尽情的享受着欢乐、愉快的光阴。
我对父亲说“羊角山有点像故乡的大碑山”。
父亲说:“你想故乡时,那就把它当大碑山吧”。
于是,我记住了父亲的话。当我思念故乡时,就望着羊角山,或是爬到山顶上,仰望着广袤的天宇,痴痴的想着:
想远去的母亲是否真像外婆说的那样,居住在天堂;
想那一座座连绵起伏巍峨高耸的山野,是否真的住着神仙;
想那广袤的蓝天与一片片飘逸白云外,是否有数不清的星星;
想美丽的嫦娥为什么要抱玉兔去奔月,想在广袤的宇宙中是否还有人。
年幼的我,总是充满了幻想。当我独自一人时,我就会痴痴的望着远方,默默的想:
羊角山直插云霄,是否在裸露它的险峻?
羊角山云雾缭绕,是否真的住着些仙人?
羊角山连绵不断,是否在向着远处纵横?
羊角山峰峦叠嶂,是否在想着与天共存?
羊角山给予我的野果是丰富的,它对我的启发是独特的。我虽然荒废了学业,但只因了羊角山,我喜欢上了文学。真的,我第一篇作文,就是写羊角山。父亲看后说:“还可以,有点意思”。
往事如烟,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慈祥的父亲也走了。也许,我再也不可能去羊角山了。但是,我会永远的怀念羊角山。
我怀念羊角山动静互补,是一道曼妙的风景;
我怀念羊角山恒静超越,是一支优美动听的歌谣;
我怀念羊角山平和崇高,是一种神秘的力量更是一种美丽的生命;
我怀念羊角山自然之道,是一种自然界的杰作并与之在悠悠岁月中和谐共存。
2024年12月3日。
作者简介: 铁裕,云南人,笔名:一荒玄。系《散文悦读》专栏作家,《作家前线》《世界作家》《霖阅诗刊》《仙泉文艺》《当代美文》等十余家平台特邀作家。96年开始散文、诗歌创作,先后在《柳江文学》《华商时报》《合肥日报》《中央文献出版社》《清远日报》《工人日报》《诗歌报》《诗选刊》《边疆文学》《昭通日报》《中国青年报》《昭通文学》《昭通创作》《乌蒙山》《作家驿站》《湖南写作》《昭通作家》《世界作家园林》《网易》《名家访谈》《一点资讯》《凤凰新闻》《中国人民诗刊》《作家》《江西作家文坛》《滇云文苑》等报刊、杂志、平台发表诗、文六千多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