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全国围棋锦标赛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但5月8日上午,在杭州米市巷招待所的赛场里,虽有二百多位棋手纹秤对坐,却丝毫没有比赛的气氛,他们一边往棋秤上落子,一边谈笑着,有很多人手里还提着相机。原来这不是正式比赛,而是在等候着日藉华裔围棋巨人吴清源的到来。
10点半过后,赛场里突然安静下来,只见吴清源先生在中国围棋协会顾问金明同志的陪同下步入会场,和子夫人紧随在他的身后。吴清源.步上主席台。这位71岁的老人,由于长期坐在棋盘前,已显得有些曲背,但他的精神很好,心情尤佳。他讲了许多话。他说:“我叫吴清源年57年前到日本学棋。”去年,中国棋手到日本比赛,邀我回来看看,那时我有病,现在治愈了,一定要回来看一看。昨天,我去了上海少年宫.看到那里有许多小棋手,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来杭州,见到这么多棋手欢聚一堂,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我到日本 50多年了,对国内已经很生疏,要大家多教我一点。可是对于围棋,世界上的情况,日本的情况,我知道得可能多一点。我有一点下棋的经验和对围棋的见解,这些问题,可以和大家商量商量……”
吴清源先生站在麦克风前饱含深情的讲着,他的夫人坐在身边,很为他的身体担忧。吴先生年逾古稀,自从24年前遭遇车祸,身体一直欠佳。据陪同人员介绍,在上海的时候,因记者采访时讲话过多,嗓子出了问题。可是现在他并没把嗓子问题当回事。他的讲话掌博得热烈的掌声,他的心情也极好。
金明同志看到吴先生的热情,他说:我本来不想讲话,听了吴先生的话,也想讲几句了。他盛赞吴先生是围棋界的一代杰出代表,是围棋界的改革者。这赞语使我们想起了日本围棋史上,那个光辉灿烂的“吴清源时代”。在那个历时二十多年的“吴清源时代”里,没有一个棋手能和吴先生分先下棋。开创这样一个时代,不只在于吴先生东渡日本之后,得到高手的熏陶和大比赛的磨炼,因此有了过人的才能。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巨匠,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勇于创新,是他将中国古谱中的精华,投入到日本棋坛这个大熔炉里,铸成了“新布局时代”。从“新布局”到 “三连星”,由此开创了“吴清源时代”。金明同志称他为改革者,其内涵是十分充实的
在成为改革者之前,吴先生曾经还做过些什么呢?他积累的这些“下棋经验”,就是他想“和大家商量商量”的。吴先生来到聂卫平和华以刚的棋盘前,人们也争先恐后地围扰来。只见吴先生在盘上放了个简简单单的一路大伸腿,问聂卫平:“这是几目”?问题不难,聂卫平爽快地回答了。吴先生,随手将周围的棋子挪动了几个,又问:“这是几目?”
“这又是几目?”
“这又是几目?”
……
顷刻之间,许许多多大同小异的形状在柑枰上出现了。吴先生说,有许多形状,临阵对局时再算,是来不及的,都要事先算好。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吴先生年轻时,对围棋在基本功上所下的功夫。确实,看来是一步平淡的棋,它的背后也许蕴藏着许许多多个不眠之夜。以前曾看到过介绍吴先生的文章,说他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是向后弯曲的。那是因为他在十一二岁时托着沉重的日本棋谱打谱,长年累月,就将手指压弯了。从今天的这一幕中,也可以看出这并非虚传。
吴先生要和大家商量商量的事还有很多,可惜时间太有限了。
他来到全国积分赛表前看了又看,看到聂卫平、马晓春等高手都输了两盘以上,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这点头,是因为看到近年来中国棋手较快的进步,还是想起了自己当年在日本.因有强手环视,才练就了一身绝艺?这就不得而知了。
在积分表上还有两位女棋手是一盘未败的。下午吴清源先生又来到赛场观看比赛。他坐在了保持不败的孔祥明身旁,十分投入地看了许久。
吴先生这次是应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李梦华的邀请来访的。他每到一处都要看一看那里学棋的孩子们。吴先生八岁开始学棋,十二三岁时已能与国内第一流棋手相抗衡,被誉为神童。这次他在上海市体育俱乐部看小棋手们下棋时,人们向他介绍了八岁小棋手常昊,吴先生仔细地看了他的对局,并向他的教练邱伯瑞介绍了许多帮助孩子提高棋艺的方法。
北京可以说是吴先生的故乡.他虽然出生在福建,但三个月时就到了北京。这里有他的故居-----大酱房胡同里的一座四合院,有他经常和高手们对局的茶馆-----海丰轩,有他许多老朋友和熟人,有他割不断的记忆。他的时间是无论如何不够安排的了,但他访问的中心是棋。
5月10日,在北京棋院门前,他见到了过旭初和过惕生,他快步上前,紧紧握住过旭初的手,双方不由得回忆起五十多年前的旧事。在吴先生记忆中,过先生曾让过他一先,但过先生却说,是比他小八岁的吴先生让过他二子。说起这些五十多年前的事,大家都感到无比亲切。这五十多年内,他们虽然远隔重洋却神交如旧。两位过老在教学生的时候,总要认真地打开吴先生的棋谱。而吴先生呢,从相见的那一刻即可看出,他也从未忘旧。他们中间 有一条扯不断的纽带-----围棋。无论是吴先生还是两位过老,如果他们离开了棋,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他们都是为棋而活着的人。
西山脚下万安公墓里,吴清源跪在祖父母和父亲的墓前,一拜再拜。此时,他回复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派中国人。带着游子归来的心情,望着白色的墓碑,整洁的墓地,露出歉疚,也露出一丝欣慰。
僻静的胡同里,吴清源和他二哥吴景略,抚摸着两扇已经班驳的红色大门说:“就是这里”。他的思路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是在这一间南屋,在这一扇红格子窗下,他一遍又一遍地打着中国的古谱,和父亲从日本带回来的棋谱。那棋谱好沈,又大又厚,线装的,左手累了托不住了,换成右手。右手又累了,再换成左手。
他的一生,总是伴随着棋,这次回故里还是为了棋。他要实现他的宏愿,-----中日两国共同努力,将围棋带给世界。
1985年7月
同沈果孙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