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烟 斗
赵书平
爷爷有一个榆木烟斗,是我父亲送给他的,虽然不够精致,但是从不离手,伴随他很多年。这支烟斗留给我的记忆,距今已50多年了。粗糙的烟斗,经爷爷粗糙的双手打磨,通体光滑透亮,颜色犹如爷爷的脸色红里泛黑,黑里透红,爷爷说这烟斗在岁月的沧桑里没日没夜地煮过。
每有闲暇,爷爷便从怀里摸出烟斗,按进满满一锅金黄色的烟叶点上,再把未燃尽的火柴棍插在烟锅里,与那烟叶同归于尽。爷爷这个动作让我不解,询问是火柴棍的味道和烟叶的味道混合一起更好闻吗?爷爷笑而不答,愈发让我好奇。爷爷手托着烟斗猛吸几口,橘红色的光,在烟斗上明明灭灭地闪亮起来,白色的、淡蓝色的烟就会自爷爷的嘴里、烟斗上飘起来,弥漫在低矮的老屋里,呛得我们姐妹几个直翻白眼,却不敢吭声,生怕影响爷爷的兴致。
爷爷吸烟的样子很威武,像个将军。他一手托着烟斗,一手叉在腰间的样子,总让我想起《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握着烟斗的斯大林,想起列宁在招呼:“斯大林同志,我的好朋友,你好吗?娜佳,斯大林来了……”电影里的场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此时,我眼里的爷爷就是个将军,横刀立马,威风八面。
看爷爷眯缝双眼欣赏烟斗,知道他心情特好,我们姐妹几个会围着爷爷七嘴八舌地问:“爷爷,你当过兵吗?”爷爷微笑着说:“没有。你爸爸是当兵的,他于1944年参加解放军,随第四野战军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每讲到这时,爷爷便会一脸怅然地转过头,一句话也不说,撇下我们,抓着烟斗的手背在身后,迈出房门,消失在我们失落的目光里。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那天,76岁的爷爷安然地走了。火化前,父亲郑重地把烟斗放到爷爷手里,悲痛地说:“这烟斗去过朝鲜,饱含两代人的情结,是老人家的心爱之物。有烟斗陪伴,他不会孤独寂寞。”
料理完爷爷的后事,父亲给我们讲起榆木烟斗的故事。父亲17岁参军,是位侦查员,也是连长的“小跟班”,连长把他当成自己的兄弟。一次,父亲跟随连长执行夜间侦察任务,他不慎掉到壕沟里,锋利的冰碴将他的手和脸都划破了,刺骨的冰水浸透了全身。饥寒交迫中,父亲挣扎不起。连长猛地拉起他,随即从兜里掏出烟斗点燃了烟塞到父亲嘴里,大声叫他猛吸一口,浓烈的辣烟味儿呛得他打了个大喷嚏,一激灵,精神头上来了。随后,俩人咬紧牙关、硬撑着,坚持完成了任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父亲随连长以及战友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踏上了布满硝烟的朝鲜战场。
经一夜急行军,父亲所在的侦察连抵达预定作战地点。饱受战争创伤的朝鲜大地,满目疮痍,惨不忍睹。零下40℃的严寒,天下着鹅毛大雪,场景甚是凄凉。在一次战斗中,连长为了救父亲不幸踩响了地雷,身负重伤。父亲把连长抱在怀里,撕心裂肺地呼唤,连长挣扎着,从衣兜里摸出烟斗递给父亲,永远闭上了眼睛。父亲握着烟斗,泪流满面。
父亲去朝鲜一走就是3年,因战场环境恶劣,没有给家写过一封信。突然有一天,当地政府敲锣打鼓为爷爷奶奶送来了喜报:父亲在朝鲜战场立了大功!爷爷奶奶闻讯后先是喜极而泣,继而高兴得手舞足蹈。
父亲回国后,含泪给爷爷奶奶讲了他的英雄连长,并把那支烟斗送给了爷爷。爷爷接过烟斗,颤声说:“这东西真比黄金还珍贵,我要永远爱惜它。”
从此,烟斗成了爷爷的宝贝,只要有空闲,烟斗就不离手,即使不抽烟了,也要握在手心不停地把玩。常有老哥们逗他,这个说用半导体收音机换烟斗,那个摘下手表问爷爷换不换?爷爷自豪地回拒:“俺这烟斗去过朝鲜呢!金不换。”

赵书平,女,1987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先后在校办和学报编辑部工作。社会科学版编辑。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