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学习探讨李强华文学作品风格,用心创作新时代诗歌好作品
——在李强华文学作品座谈会上的发言
焦万利

各位老师、各位诗友:
今天,很高兴参加著名农民诗人李强华文学作品恳谈会。刚才,听了常老师、初红老师的一席话,我深受启发。
李强华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鄠邑乡贤、著名农民诗人。二十二年前,户县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成立之后,学会聘请他为顾问,学会《上林苑》会刊从第一期开始设有《新诗方阵》。李强华老师的人品诗品在户县文化界受到广泛赞誉。他的作品风格特点明显。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诗随时代。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新中国的赞美,对家乡的歌颂,对新生活的向望,对人民的热爱,可谓是时代的记录。
作者诗歌创作从合作化、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跨度半个世纪。如刊登在1957年2月的《姐姐遨娘家》,诗中写姐姐遨娘家,从过去“步行”到现在“坐火车”,从以前穿的“破破烂”到如今“穿的满身花”,充分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生活的显著变化。
再如《人造卫星上了天》《西汉高速户县段通车》,还有针贬时弊、反腐倡廉之作。
这些诗歌,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录。
二是题材多样。
他的诗歌,表现的是农村农民生产劳动生活中的诗意,感情真挚,通俗易懂,他是书写生活的能手。
作者作品涵盖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既有翻地、积肥、插秧、采桑,又有抗旱、打井、开渠、灌溉,还有《电碌碡》《电风扇》《打稻机》《赤脚医生》《参观农展馆》等,题材新颖内容丰富。
三是民歌韵味。
他的诗歌受中国古典诗歌(民歌)的影响,语句简短,节奏明快,极具民歌风味。如《裁新衣》:“扯尺红布做鞋带,买正花呢把衣裁,农村姑娘也爱美,忙得裁缝剪刀快。政策利民幸福来”
又如《擦亮眼睛莫上当》:“莫把稗子当稻秧,莫把野狼当绵羊。留下稗子不长粒,留下野狼把人伤。擦亮眼睛莫上当。”
还有《题冒尖户代表大会》《赶集归来》《一头独苗一头笑》《多么叫我难为情》等作品,民歌风味浓厚,读起来朗朗上口。
其实,大家知道,中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从上古文献中最早记录的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诗经》十五国风的民歌,具有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楚辞》中收录的屈原《九歌》中的十一首民间祭祀歌曲,奠定了中国民歌浪漫主义最初的基石。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唐代民歌创作和流传是相当繁盛的,不少曲子对后来宋词元曲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典民歌都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伟人毛泽东就中国诗歌的出路曾经说过:“一是民歌,二是古典。即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他还强调,“新诗一要精练,二要有韵,三要有一定的形式,但不是绝对的整齐,要从民歌民谣发展。诗的语言要以大众语言为主。”
李强华老师的诗歌不少是符合民歌体的。他表达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他的诗歌与社会生活相连,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活泼,具有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探讨李强华老师的文学作品的风格,旨在推动诗歌的学习与创作,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不管是新体诗,还是传统的格律诗,都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诗歌所蕴含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变化,面向大众,面向生活,才能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的好作品。
(2024.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