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有好路
钟 懿

我的家乡麦地坪,是“铁栏关狮象,狮象把水扣,山不愿走,水不愿流”的五龙捧圣之地,是仗鼓舞、游神、地虎凳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不少前往家乡考察、采访的民俗文化学者、专家都曾为之落后的交通奔走呼号过。
麦地坪东有四望山,西有九九尖,北有雪驻山,南有龚家界。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一点儿狭小的河谷平地被四周高山囚禁着,祖祖辈辈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十年前,家乡仅有一条机耕道通向山外。什么时候过上“出门就坐车”的日子,是几代人的梦想。
随着张桑高速的通车,黔张常铁路的营运,全县的交通状况日新月异。“大河涨水小河满”后来,我家乡的交通条件也逐渐改观。通达工程、通畅工程,无死角,全覆盖。现在家家户户过上了“出有车,食有鱼”的小康生活。
新世纪的阳光似乎带着特殊的使命,吹响了改变家乡交通现状的“集结号”。2002年,家乡的那条通向山外的机耕道,升级改造,建起了张家界市第一条通乡示范路。从此家乡人外出赶集、进城务工、走亲访友,无论坐车,还是步行,比爽歪歪还爽。
自打修好了那条通往山外的公路,家乡的经济建设迈上了快车道,集市兴起了,商贸繁荣了,铁矿开采了,“九天山野菜基地”挂牌了,家乡的经济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时人们真正明白了“大路大富,小路小富”的道理。家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内翻了两番。从此人们把这条路亲切地叫做“小康路”。
家乡的青峰溪村与走马坪白族乡向家坪村山水相连,但公路不通。两地村民曾为边界发生过争吵,甚至动过干戈,要想修路,谈何容易。
后来,在多方努力下,厘清了关系,解决了矛盾,修好了两地之间的断头路。几年后,又进行升级改造,路面硬化,一条高标准的农村公路建成了,家乡人民终于多了一条出境通道。现在两地村民贸易频繁,友好往来,亲如一家。人们把这条路命名为“团结路”。
其实,这条路还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红色驿道”。中共桑植县委党史记载:“八一南昌起义”南下失败后,贺龙受党中央的指示回桑植重新组织革命武装。桑植县的“剿清”总指挥陈策勋得知消息,派人于空壳树乡土地垭设伏堵截。家住走马坪的钟慎吾则中途截留贺龙,然后取道向家坪,经过青峰溪,夜宿麦地坪,回到洪家关。后来,红二方面军从刘家坪出发长征也是取道这里。沿途不少白族儿女参加红军,随队长征,埋骨他乡。
令人幸喜的是家乡自然条件最差、海拔1000多米的黄山峪,早些年在县扶贫办、县烟草局的帮助下,作为产业路,把公路修到了白云深处。这条“神奇的天路”,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过去那一大片土质肥沃、无人经管的荒地突然身价倍增,山下的人纷纷上山租地栽烟。一栋栋烤房建在地边,烟窗林立,烟雾袅绕,空气里也充满了烟味。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家租地种烟。两年下来还清了贷款,建了新房,娶了媳妇,“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其实最值得骄傲的是通往芦阳村的那条公路。那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挖的机耕道,直达本村的最高处——海拔上千米的祝家界。芦阳人改天换地的劲头、与天斗的气概、与地斗的秉性,创造了远近皆知的艰苦创业的“芦阳精神”。他们肩挑背扛,在乱岩壳里造成了平展展的梯地,一层层螺旋而上,形成了尉为壮观的“烟斗堡梯地”。是当年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什么时候把那条机耕道改造一下,摆在当时乡党委乡政府的议事日程之上。迎接“精准扶贫”的东风,芦阳人终于迎来了驻村帮扶的市纪委、市公路局,在后盾单位的帮扶下,通往山下的机耕道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嬗变,路面加宽硬化,安装防护栏,弯道处竖立反光镜。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农村公路像一条仰视苍天的巨龙直达山顶。成为集烟叶产业路、旅游观光路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路”。路修好了,吸引了不少帐篷客在此露营:他们抚摸青石板砌成的高墙,观瞻蜿蜒而去盘旋上升的梯地,当年那“战天斗地”的豪情扑面而来。大气壮观的“烟斗堡梯地”的旅游价值不断显现。在此肩负乡村振兴重任的市财政局大力谋划,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此观光。日前,听闻“芦阳农家乐”营业在即,“老百姓口袋里有票子,游客来了有乐子”的美好愿景即将成为现实。
麦地坪有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去年桑植县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村村通了班车,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昔日交通闭塞、世外桃源般的麦地坪,如今四通八达。一条条如锦绣,似缎带,呈放射状飘扬在家乡白云深处的“四好路”,见证了村民不断攀升的幸福指数,见证了民族团结的辉煌华章,更见证了共和国战胜贫穷走向小康的历史壮举。如果贺老总能回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到那一条条蜿蜒在山岭沟谷涧的农村“四好公路”,该发出何等的感叹?!
作者简介:钟懿,出生60后。湖南省作协会员。有《母爱无疆》《剑胆琴心》《警察的赞美诗》作品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