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的故乡是陕西省耀县孙家塬。当地药王庙前立有一面石碑,上刻孙思邈所作《养生铭》,其言诚谛,其理通达,果能信受奉行,自当百病莫侵。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一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说隐居于河南济源王屋山中,采药种药,为民治病。
在王屋山度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去世后葬在王屋山天坛峰下。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
(175 字)

养生铭
隋末唐初 孙思邈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
勿被悲欢极,当令饭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赏析】
这首《养生铭》由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作,旨在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调节身心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诗中强调了情绪与身体健康的紧密联系,指出过度的情绪波动会伤害身体,影响健康。它告诫人们避免极端的情绪反应,如过度悲伤或欢乐,保持饮食规律,防止夜晚饮酒过量,以及控制早晨的愤怒情绪。
诗中还提到了作息时间的重要性,建议在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静息,以助于体内气血的循环;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起床,漱口以清润口腔,认为这有助于保持精气充沛,抵御外界邪气,维护自身健康。
最后,诗中强调了个人对寿命的影响,认为长寿与否不在于命运,而在于个人的修行与自我管理。遵循这些养生之道,即使在平凡之地也能接近道真,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健康。
【孙思邈(隋末唐初)经历】
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无疾而终籍贯: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 。
孙思邈[sūn sī miǎo]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唐代医学家、道士,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
孙思邈自幼多病,故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开始行医于乡里,其提倡并践行以“大医精诚”之医德对待患者,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深为群众崇敬。
605年-618年间,孙思邈游学四川,后隐于终南山炼丹。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写了不少道家炼丹方面的著作。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673年时任承务郎,执掌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次年,因病辞退。
682年,孙思邈卒。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晚年还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法改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特点相结合的分类法,成为以方类证之指南;提倡的脏腑虚实、寒热辨证,对后世脏腑辨证影响深远;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应独立设科,对后世妇、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提倡保健灸(足三里),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讲求卫生等结合,为老年病的防治也留下了宝贵经验。
孙思邈逝世后,被后人尊为“药王”,并将其故乡的五台山改为药王山,还为其建庙塑像,树碑立传。
(1312 字)文稿整理:强军/陕西
2024 年 12 月 2 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