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渚走向世界 从历史走向未来观看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有感作者:李永合
12月30日下午
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应作家协会主席《施昕更:良渚1937》总策划导演张海龙邀请,我和其他几位文友在余杭苕溪大剧院剧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由良渚街道出品的六幕平行音诗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
据悉11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良渚论坛”在余杭隆重举办。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嘉宾齐聚良渚,围绕“交流互鉴与与此同时,作为杭州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余杭区文艺基金扶持项目的重量级作品,由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师生共创的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在余杭苕溪大剧院上演,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情的舞台表现,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守护与文明的动人故事。
大剧院场内座无虚席,整场演出看得我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泪流满面、感慨万千。
舞台上灯光渐暗,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旁白,六幕平行音诗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正式开演。以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的故事,唤起对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热爱。
本剧以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作为时代大背景,讲述关于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发掘”与“护稿”的故事。
据了解,1936年,施昕更首次发现良渚遗址。1937年4月,西湖博物馆研究员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书稿准备付印。12月24日,杭州沦陷,《良渚》书稿印刷不得不中断。施昕更痛别父母妻儿,赶去兰溪和西湖博物馆的同仁汇合,要把这部书写着文明的《良渚》手稿转移出去。
1938年秋,《良渚》一书在上海出版问世,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瞩目。次年,施昕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浙江瑞安。民国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九日,瑞安抗日自卫会秘书施昕更因感染猩红热病逝,死时年仅二十八岁,葬于瑞安县西山。《瑞安日报》为施秘书的死讯刊发了悼文。临终前两日,他给远在良渚的父亲写了一封信,未料竟成绝笔,从此埋骨瑞安。今天,我们用这部六幕音诗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欢迎他回家。
本剧通过一堂探索“五千年究竟有多远”的中华文明公开课,向观众逐次展示施昕更一生命运发展的四个转折点:天问、劫难、寻宝、梦回,引导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都去发现自己灵魂深处的“施昕更”,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五千年文明圣地的价值究竟何在。
话剧演出了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先生,生于浙江杭州,一九四三年,出任国立敦煌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携带妻子儿女前往敦煌。一路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茫茫戈壁荒芜人野,寸草不生、只有几株枯瘦的红柳在风中傲然挺立,彰显着生命的魅力,用微弱的身躯守护着这座人类绝无仅有的艺术宝库。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在京逝世,享年九十岁。
这部话剧的主创团队,可以说是一次跨界的大胆尝试。团队内大部分成员的本行,都与传统的话剧表演并无直接关联,却以其独有的“专业”力量,为这部剧的策划、创作及演出贡献了神来之笔般的力量。
该剧打破了时空壁垒和第一人称视角的局限,一个话剧舞台,同时呈现多重空间(课本剧空间、历史剧空间、打击乐空间),每个空间内都有故事线平行展开,彼此交织,虚实相生,既有真情实感的铺陈,又有抽象凝练的哲思,带给观众丰富的视听层次感。
该剧的舞台设计巧妙地将历史场景与现代叙事融合,灯光与投影技术的运用让良渚的考古发掘过程与黑陶片的历史图景栩栩如生。在这一舞台之上,施昕更在抗战硝烟中守护稿件的场景与古老文明复苏的瞬间交织重叠,营造出深刻的情感共鸣。除了强大的主创阵容、丰富的视听体验外,这部话剧也征集了十余位良渚文化村的村民志愿者参与演出,手持灯盏站立于剧场当中,与台上演员相互辉映。动情之处。很多观众在现场眼含热泪,以“新良渚人”的身份重新相聚良渚,带着自己的文化出处,将华夏文明的血脉代代相传,生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2020年,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开始筹备。
“我们一众主创都住在良渚文化村,因为这一背景,生发出我的一个想法——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创造了良渚古城;五千年后,我们居住在这里的人又将成为新的良渚先民。那么,我们这群今日的良渚人就有使命,将良渚文化延续、传承下去。”从一个小人物切入,是讲故事的最好方式之一。作为良渚文化发现人的施昕更,其实也只是一个最普通的良渚居民。因为几块黑陶片,他敏锐地意识到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可能留存着远古的遗迹,由此叩开了良渚五千年的大门。“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也不要小看脚下的这片土地。只要良渚在,我们就在,文明就在,中华就在。这是我们想通过话剧告诉观众的。”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总导演、总编剧张海龙说。
“我们一众主创都住在良渚文化村,因为这一背景,生发出我的一个想法——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创造了良渚古城;五千年后,我们居住在这里的人又将成为新的良渚先民。那么,我们这群今日的良渚人就有使命,将良渚文化延续、传承下去。”从一个小人物切入,是讲故事的最好方式之一
作为良渚文化发现人的施昕更,其实也只是一个最普通的良渚居民。因为几块黑陶片,他敏锐地意识到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可能留存着远古的遗迹,由此叩开了良渚五千年的大门。“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也不要小看脚下的这片土地。只要良渚在,我们就在,文明就在,中华就在。这是我们想通过话剧告诉观众的。”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总导演、总编剧张海龙说。
值得一提的是,施昕更进入浙e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任自然科学部地质矿产组助理时,年仅19岁;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中施昕更的扮演者李佳城也是一名19岁的浙江传媒学院大二在读生。19,意味着什么?话剧中给出了这样的诠释——十九,就是拾回久远的时光,所以我们要从良渚开始。“我觉得19岁的我在和19岁的施昕更先生对话。为了演绎好这位和我不同年代的学者,我深入了解他的生平,找寻我和他身上的共同点,希望能通过这部话剧,让更多人认识施昕更,了解良渚文明发掘与留存的不易。”李佳城
总策划张海龙,既是诗人,也是国内知名的纪录片撰稿人。也是我们作家协会主席。年轻编剧雒方端妮,曾是位专职动漫声优,参与配音了国内多部动画作品。此外,该剧的演出团队专门选择了浙江传媒学院播音系的在校学生。他们丰富的舞台和上镜经验,为话剧表演加分不少。其实,施昕更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就是每一个寻梦的中国人,就是每一处悠久的中国家乡。五千年并非藏在卷帙浩繁的史书中,也并未躺在博物馆的玻璃罩里,它就写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它就藏在我们每个人脚下的大地里——那是离我们最近的星星。
从良渚走向世界,从历史走向未来。这不仅是一部话剧,更是一场关于文明传承的庄严宣告。让我们共同期待这部作品带来更多感动与启发!希望通过《施昕更:良渚1937》,让更多人认识到良渚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象征。执行导演赵艳华说。
“只要良渚在,我们就在,文明就在,中华就在。” 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以艺术的形式印证了这句话。通过施昕更的视角,我们可以穿越时空,触摸5000年文明的脉动,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文化信仰。
文友闫敏芳观后说。
这部话剧,让施昕更的故事以更生动感人的形式一代代流传下去,成为彰显文明圣地底色和良渚城市气质的一张新的文化名片。让更多中国年轻人更加认识和读懂良渚文化,共同认知良渚的过去,触摸良渚的今天,展望良渚的未来。
文友黄佳佳观后说。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不但激发青年力量、启迪青年智慧的生动教材,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和缅怀,更是对青年一代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底蕴的激励。
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剧中这场五月飞雪,正是召唤这位少年归来。施昕更在动荡的时局中以良渚的发现重振了中国人的信心,也开启了通向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大门。不但激发青年力量、启迪青年智慧的生动教材,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和缅怀,更是对青年一代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底蕴的激励。
据介绍,该剧计划与施昕更出生地、埋骨地瑞安联动,同时走进更多高校对话青年学生。此外,主创团队还计划将话剧浓缩成30-50分钟的短剧,让更多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一个良渚青年发现家乡、探源中华文明的故事。
作者简介:
李永合,诸葛亮故居,南水北调发源地人。从军二十余载,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各类文章约600余篇(幅),约50万字。著有散文集《心贴青藏线》、报告文学集《军魂》。20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选》。被全国数家报刊电台聘请为特约撰稿人。现任中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