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不堪忆
房思春
“霞峰的枣,常胜的桃,历山后赶集卖葛条。”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黄庄流行的一种说法。
霞峰村曾经有近百年栽植枣树的历史。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村内、村外,周围山上山下,田间地头,有大小枣树3万余株,最大的有两搂粗,一季可产鲜枣1000多斤。1955年,全村干枣总产量达到30多万斤,当时村民大都拿干枣缴纳公粮、卖给国家,成为村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产业。
然而,好景不长。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霞峰村虽然地处山区也未能幸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了炼钢铁,村里就在村南庙前建起了炼铁炉。为早日炼出钢铁,没有煤炭作燃料,就把目光转向那数不清的枣树。于是,山上山下,村里村外的枣树就遭了殃。被大量的砍伐后,当做燃料投进了炼铁炉。家家户户做饭用的铁锅和其他一些铁器被砸碎,用作炼铁炼钢材料。
前后半年多的时间,上万棵枣树被无情的投进了炼铁炉。任炉火昼夜不停,任人们的热情万丈高,炼铁炉温度也很难达到炼钢铁的程度,最终只是炼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铁疙瘩,枣树却被砍伐的所剩无几。
剩的枣树也仅为一些老弱病残。后来因为人们盖房建屋,屡年砍伐,到1965年左右,全村曾经引以为傲,养育了村人,生长了若干年的枣树,就被砍伐殆尽。
1966年,村民张守行从沂源县荆山果园引进了一批“大黄桃”桃苗,在北山建起了30亩地的桃园。后来经过张守行的反复嫁接改造,历时8年,培育出了新品种“黄金桃”。1974年,6个生产队中有2个建起了桃园。
1980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纷纷在自留地和责任田里种植桃树,建起了桃园。从此霞峰桃成为了霞峰村一张亮丽的名片。
1986年,全村桃树种植就达到了1400多亩。到2017年,全村的桃树的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左右。并且先后引进秋风蜜桃、红冠蜜桃、肥城桃、雨花露、四月半、五月红、六月鲜、八月翠、冬桃、雪桃、金童系列、北京5号、曙光油桃、寒露蜜桃、中华寿桃、新川中岛、砀山83等蜜桃、霜红桃等囊括江北 60余个品种。鲜桃上市期从5月持续到11月,基本实现一年三季有鲜桃上市。
2012年,霞峰村被农业部评为中国一村一品示范单位。
至此,霞峰的枣成为了传说,桃成为了主角。给村民们带来了无尽的经济收益。
位于大汶河源头支流霞峰水库边上的长胜村,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让人想不到的是,从前曾经以桃为荣。村庄周围漫山遍野都是桃树。每当春天来临,桃花盛开,就像是在山坳铺开了一件华丽的新衣服。田间地头,村里村外,无不云霞灿烂。
然而,村庄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桃花枉自多情绽放,自开自落。年复一年,春来秋往如是。
那时的桃子,以毛桃为多。生产队时期的时候,管不好,长不好,吃不了,又卖不出钱来。于是盛极一时的桃树,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任其自生自灭,逐渐由盛转衰。
分田到户的时候,田间地头只剩一些年衰枯老的桃树。分田到户以后,几乎一夜之间,人们就将其斩除尽了。
到是散落其中的一些老杏树,开始粉墨登场。加之村庄地处历山南面,阳光充足,周围都是土层深厚的沙质土壤,人们充分利用地势,又种植了近万株杏树,从而打造出了“十里杏花长廊”。每年杏花时节,满山杏花怒放,云盖四野,汇成的杏花之河,依山绕村延绵十华里。
近年来,倾情打造“十里杏花长廊”,推出了一条“赏杏花景、采生态果、吃农家饭、做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围绕“十里杏花长廊”开展了乡村旅游摄影展、骑行“十里杏花长廊”、甜杏采摘等,吸引了周边市区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除此以外,还有桃、苹果、葡萄、酸枣、柿子等众多果品,丰富了长胜的颜色,曾经的长胜桃,成了配角。
上历山后村村南的历山北麓,生长着不少的葛条。
人们知道葛根是一味中药,可以解肌退热,适用于外感表证引起的发热、头痛、项背强直等不适症状。还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对于热病伤津所导致的烦渴、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因此当人们酒喝多了的时候,往往自己给自己开方,喝点葛根汤醒酒。
可能不知道葛条。其实葛根和葛条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部位。葛条是这种植物的枝条;葛根是葛藤的根部。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家家户户住草房。建草房,屋面固定麦草,捆绑秫秸楯子都离不开葛条。
在固定屋面麦草时,需要一种工具,叫锥的。就是一根有尖的细长铁条,尖端有孔。将其绑在三五米长的木杆上,高可及屋顶。人在屋里面,将锥扎出屋面,上面培草的人将葛条一端穿入锥孔,持锥人将锥拉回,然后再错位将锥带葛条扎出屋面。屋面上的人将葛条的两端挽扣系在麦草上面的横杆上,就将屋面的麦草和屋笆固定在一块了。通常,房屋的麦草往上延续一段,就需要固定一次。这样可以避免麦草风吹起和滑脱。
葛条固定麦草的好处,一是有韧性好用,二是可以经年不烂。
到了秋天,葛条就长出了长长的条,十几米、二十几米长的,蔓延在山野里,悬挂在峭壁上。村民就去割取葛条,一根一根的盘成8字形,然后挑到集市上去卖。在黄庄集市的南端,卖木料、秫秸的地方,就有卖葛条的。
买回来的葛条没法直接用,需要放在大锅里煮透,变软了才能用。有的葛条太粗,需要从中间劈开用。劈葛条是建草房时最轻松的活儿,只可惜这样的活儿不多。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们开始兴建瓦房。葛条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山上的葛条,再也没有人去收割,任其自然生长了。集市上的卖木料、秫秸的摊子也早就销声匿迹了。
但凡是从前修建过草房的人,永远不会忘记葛条。
没有葛条可卖的历山人,审时度势,立足于实际,开始了新的征程。想方设法发展林果业,在种植苹果、桃树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
山上多的是柿子树,并且多是一些百年老柿子树,棵棵都有脸盆粗细。每到秋天,柿子红了,漫山遍野的红灯笼。一棵柿子树要摘取几百斤柿子,但是拿到集市上卖不值钱,他们就对柿子进行深加工,制作柿饼。既可以长期保存,又可以卖个好价钱。每到深秋初冬季节,他们就忙碌起来。卖柿饼,成为一项客观的收入。
人们开始发展庭院经济。由于村庄周围是山,地处向阳,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适宜香椿的生长。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种植了香椿树,看似零零散散,却遍布了村庄的各个角落。春光灿烂的午后,和风中嗅到丝丝清香的时候。那嫩嫩的芽子,在阳光下便呈现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显得格外耀眼、温情。
外人都知道历山后的香椿好。早期上市的香椿,可以买到三四十元钱一斤。
很多人,干脆到历山后村里去买。那都是现摘现卖,纯正的时鲜货,贵贱无所谓,吃的就是一个新鲜。拿回家,炸、炒,用开水焯一下凉拌,清香可口。吃不了的,用开水焯过以后,加盐醅起来,任什么时候吃都可以。什么时候吃,都是春天的味道。
“霞峰的枣,常胜的桃,历山后赶集卖葛条。”这种说法,现在早已经成为过去式,后人们再也没有谁会知道了。现在,无论你走进哪一个村庄,展现在你眼前的都是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
房思春,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人,济南市作协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