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谒应天书院
文/张旭
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溯源追寻,中国曾有应天、岳麓、嵩阳和白鹿洞四大书院。在商丘古城南湖畔,有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应天书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茫。冬月的初日,我怀着敬仰之情,参谒了应天书院。
踏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典雅的宏伟建筑,显得格外庄重。大门上方高悬着一块匾额,上书“应天书院”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在无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遥想五代后晋,杨悫于此筑庐兴学,开启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星火。彼时,或许只是几间简易的屋舍,几张粗糙的书案,然而知识的火种一旦播下,便有了燎原之势。至北宋,应天书院在戚同文等贤达的苦心经营下,规模渐盛,声誉日隆。宋真宗御赐匾额,更是让它名动天下,跻身北宋四大书院之列,成为无数士子心驰神往的求学圣地。
走进宗圣殿,殿内供奉着孔子及他的弟子像。他们神态安祥,目光中透露出智慧和慈祥。我静静地站在他们面前,心中涌起一股对先圣的崇敬之情,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朗朗读书声,看到了莘莘学子在这里聆听教诲探讨学问,有了一种想与圣人对话的冲动。
驻足于讲堂之中,仿佛能看到先生们正襟危坐侃侃而谈,学生们则凝神而听,若有所思。在这里,儒家经典被深入研读,治国安邦之策被热烈探讨,修身养性之道被细细领悟,每一寸空气里都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息,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求知的渴望与对真理的追求。
应天书院曾名师云集,四方学子纷至沓来。他们在此苦读求学,昼夜不倦,从这里将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带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敬仰的楷模。
范仲淹,这位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与教育家,与应天书院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幼年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听闻应天书院的盛誉,毅然前来求学。晨曦中,他手捧书卷,于庭院角落诵读经史,那朗朗书声仿若穿越千年而来。在书院的滋养下,他不仅精通经史子集,更在这里领悟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立下了兼济天下的宏伟志向。
范仲淹曾在此苦读数年,寒来暑往,日夜不辍。他以粥为食,刻苦自励,在学问上不断精进。离开书院后,他踏入仕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是在地方任职时兴修水利、改善民生,还是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力主改革,他都始终秉持着在书院中所汲取的信念与担当。他戍守边疆,抵御外敌,其词作“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尽显边塞的雄浑与悲壮,也反映出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他主导的“庆历新政”,虽因触动保守势力而遭受挫折,但他的改革精神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却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
站在书院讲堂中央,闭目凝思,仿若能看到那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渴望的面庞,他们为求取功名而来,更为追寻真理与道义而至。在这里,他们褪去了青涩与懵懂,在儒家经典的熏陶下,逐渐成长为有担当、有抱负的栋梁之材。应天书院,就如一座文化的熔炉,将四方英才汇聚,炼就了他们坚韧的意志与高尚的品格,赋予他们心怀天下的广阔胸襟。
然而,岁月无情,战火纷飞中书院也曾历经磨难,数度被毁又重建。但它就像一颗顽强的文化种子,即便深埋于历史的尘埃,一旦逢春,依然能够破土而出,绽放新芽。如今的应天书院虽已不复当年盛景,却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后人前来瞻仰、探寻。
走出书院,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回首望去,那飞檐斗拱在光影交错中更显沧桑。应天书院,它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遗迹,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是我们与先贤对话、与历史握手的精神桥梁。它在岁月长歌中留下的余韵,将永远萦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传承文化、振兴中华而努力不息。
作者简介:旭日东升(张旭),河南省鹤壁市工商局退休干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毕业,鹤壁市国学研究会专家,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喜欢写古体诗词和现代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