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俊生
久闻粤北深山边陲处有一个叫神步的村庄,她座落在乐昌坪石的西面。村庄坐南朝北,村后三面环山,数十公里的重峦叠翠和连绵不断的危崖田阱把村庄围的如铜墙铁壁。只有村前有一片平整土地,土地上有一棵313年的大榕树枝繁叶茂,像一位美丽的仙女一样在伸枝招展,成了神步最美的风景。榕树下十几米就是湍流不息的长乐河,沿长乐河向东北方向走两公里,就是滔滔不绝的武江。
以前到神步,都是要从武江乘船渡河。由于这里刚好是长乐河与武溪(西水河)及武江三河的汇口处,故汹涛浪涌。以前神步在未开公路前从这里过河时常有舟沉人翻的事发生,为了安全和发展经济,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神步村才从后山开通了一条到坪石的蜿蜒水泥小公路。
10月1日,天高气爽,好不容易有了假期,在柔美的秋光和国庆的喜庆促使下,使我有了去神步的念头。于是我约了白局(网名:根在坪石)与李健生,在路上又刚好遇到了李老师(网名:希望与力量)和何老师,故我们一行几人开了两部车进了神步。为的是铭记先辈救济孤儿的办学历史,重温战火纷飞的年代。
据知,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沦陷。广东第三保育院(下文简称保育院)将珠三角的孤儿难童全迁往乐昌坪石的一所国民小学,并在此复建了三院。
由于当时抗战正酣,全国抗战形势十分严峻,故广东省政府迁往韶关,中山大学、培正中学等迁往坪石,使狭隘的坪石古街人涌街挤,况且难童不适合喧哗的衔市拥挤的地方。为了安全和便于管理,在1941年春,三院又从坪石迁到了相隔的八公里外的神步。
悠悠神步村,碧水天清,波影湛平;陂塘水满,苔墙叶盖。三院的到来,自然给偏僻的山村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也给古老的山村抹上了历史厚厚一笔。
三院将村里最大的建筑物“李氏宗祠”作为院部,院长、教职员及女生住在里边,将河边的一间小庙扩建为厨房。院部北边山脚下是几间由竹席和杉松皮搭成的棚子、用作男生宿舍和教室。可谓条件艰苦。
最要命的是,本来就是战争年代,本来就过着缺衣少药,饥不果腹和颠沛流离的日子,而神步的蚊子、跳蚤、老鼠却特别多,使很多学生患上了疥疮与痢疾。
奇怪的是,现在神步民间一带有专治疥疮和痢疾的偏方,不知道是否与当时的保育院有关?
神步民风淳朴,村民深知国破家亡的道理,故他们对保育院的工作非常友好和支持。为了保育院的安全,他们从来不对外乱讲,就是连附近的村庄都无人知晓神步有保育院一事。
现在保育院的公开,是得益于保育院内部人员的暴光和神步老村民的佐证。
虽然保育院的工作得到了神步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个风清月高的夜晚,住院部后楼的李粹芳院长被破窗而入的土匪劫去由她保管的一笔巨款,她本人被捆绑在屋内至次日清晨才被发现。报案后,有关方面派了几名武装军人来调查,未有结果,后来就由保安队的一个班的人来值守。
据考,当时湘粤边境有一支十来人的双枪神秘组织在这一带活动,师傅是“五斤古”,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能飞檐走壁,连八公厘的铁线都可以用双指挟断。他们对破窗而入、破门而入易如反掌,并还可以做到渺无声息。几层的楼房他们可以利用墙角倒立呈三角形用手撑到楼顶。日军占领坪石后,他们也时常袭击日军。在坪石古街的一座古阁楼里,他们得知有几个日军军官在三楼汹酒,他们几个人便绕开楼下的守备日军,偷偷地从河边的墙上爬上去,一跳下窗,他们未等日军反应过来,并双枪齐发,“叭叭叭叭”一阵乱枪把三楼的日军打个稀巴烂!然后一跃而起,从窗外全身而退。有一次他们为了搞情报,派了罗旭安及小李子前去侦察。他俩刚好走到一个小山坡,就看到下面的山路上来了一队小日本,他俩赶快埋伏在草丛里。据罗旭安回忆,他一个个的数,总共有三十多个日军,当时罗旭安想打,小李子认为风险太大了。罗旭安对小李子说:“没事,我们不从前面打,只从后面打,打了就跑,我们熟习地形,等日军反应过来了,我们早跑远了,他们追不上!”。于是等日军过去几十米后,罗旭安两人突然从草丛里钻出,“叭叭”几枪把最后面的两名日军放倒。日军对这突来的枪声蒙圈了,等他们转过身来寻找目标时,罗旭安两人早已跑的无影无踪了。
不知道李院长被劫一事是否与他们有关系?至今仍是个迷!
在村委会李长旺书记和李承良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又来到了保育院的旧址。他们对保育院的事非常重视,他们现在也尽量地保护着原址,并盼尽量恢复原样,以保留这段历史用于教育和激励后人!可惜他们势单力薄,凭一已之力难以回天!
岁月沧桑,虽已物是人非,保育院的祠堂也已变成了残墙断壁,野草丛生了,但它始终掩盖不了当时师生艰苦奋斗的历史旧迹……………
望着莽莽草丛,我们眼眶仿佛出现了当年孩童嬉笑调皮的情景,仿佛听到了当年孩童甜美而充满希望的歌声!
国强则少年强,保育院的难童大多数来源于南海、番禺、顺德、新会、台山等地。保育院开设的课程也较全面,有国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公民、音乐、体育、美术、劳作等课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转移到其他地方,直到抗战的胜利。
可惜时间在悄然地流逝,转眼已过了几十年,也不知道这批难童的结局如何?总之,他们都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抚今追昔,无不令人感叹!摄影、上快手、上抖音、拍视频,虽然我们可以采访当时的历史见证者和知情者,但我们始终停留在讲叙、喜悦与忧伤、笑容与泪水中,仍无法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历史画面,仍无法真正地表达出对当年英雄的爱!
备注:
(1)、“抗日战争纪念网”《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网》,作者谭细心写有相关资料可供参考。
(2)本文相关资料来源于80年代初罗旭安的口述。
(3)本文相关资料来源于乐昌市坪石镇神步村委会及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