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澡
文/季大相
“有钱没钱,洗把澡过年”这是上了年纪的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乡村一种约定成俗的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乡村人家穷啊,穷得大多数人一个冬天都洗不了一把澡,耳根、手背、脚跟等显眼部位黝黑,几乎都看不到皮肤原色了。头发油腻腻的,用手抓住一捏,甚至能成不易散开的饼状,加之几乎每个人头上都生虱子,发梢挂着白色的虮子,看着就咯碜人。年前洗把澡,这是一个多么微小的愿望,但当年农村大多数人家也花费不起这笔浴资。于是,各家各户从秋天起就开始劈树根、备柴禾,等到腊月二十几的时候,在屋内用树根、木柴架起柴火,火烧得旺旺的,往大木盆里倒入盖住盆底的热水,木盆温热后,再从厨房端来一瓷盆温水,然后人坐在木盆里开始洗澡。借着柴火的温度,毛巾拖沓着瓷盆里的水擦洗身体,动作要快而利索,因为热水很快就变凉了,容易致人受凉感冒。说是洗澡,还不如说是冲澡更为贴切。就这样,一家人轮流冲一下,也算是完成了“洗把澡”过年的仪式。
从我记事起,每年腊月二十前后,父亲都要带我去澡堂泡把澡,清清爽爽迎新年。那时,家乡方圆数里没有一家浴室,想洗澡的人,要跑十多里的路程去县城才能找到浴室。县城有两家在全县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浴室,一家叫“东风浴室”,另一家叫“工人浴室”,皆属于正规的国营单位,浴资是统一价格,一毛或上涨到一毛五、两毛钱不等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
什么叫“人满为患”?进了浴室,才有切肤之感受。首先是在外窗口排队买票,然后经过验票进入浴室大厅。大厅里有脱衣服的、有洗完澡穿衣服的,有进门的、有出门的,熙熙攘攘。大厅衣柜皆都有主,门搭上挂着把锁扣牢,没有空衣柜摆放衣物,还得排队等候洗完澡的人出来腾空衣柜。运气好的话,在衣柜前稍等片刻,该衣柜的前主子就已洗好出来。如果碰到喜欢享受搓背、捏脚之类的浴客,你急他不急,干等上一、二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一旦有了衣柜,立马三下五除二地脱光衣服,赤条条地走进浴池,在人挨人之间找个缝隙挤下去,身体慢慢地浸入水中,开始泡澡。
浴池里雾气氤氲,热气腾腾。自己拿毛巾擦皮肤的、两人互擦搓背的、抠脚丫的……池里的水早已是浑浊浊的一片,像泥浆水似的,伸手插入水中一捞,捧出水面,再看手掌心,已沉淀了许多从水里沥滤出的污垢,整个空间,散发着一股人体肌肤的腥味,闻之喉头作呕,有种莫名的窒息感。空间狭小,浴客密集,加之水温,一会儿工夫,人已感到胸闷压抑,便爬出浴池,走出浴池间到外间或大厅去透透气,待感觉身体有点发凉了再进去继续泡。
泡澡过后再搓个背、捏个脚,那惬意的舒服劲儿赛似神仙。搓背的设施很简单,在淋浴间边侧摆放着几条宽约五十公分、长约二米左右的长木凳,浴客躺在凳子上,搓背工将手中的毛巾拧几拧、抖几抖,把水挤成干湿毛巾,然后叠成长条状,缠裹住手掌,一推一拉之间,浴客身上的污垢呈条状或团状纷纷落下。即便如此,还常有浴客喊叫:“师傅,请将后背再使劲擦几下。”有的人都被搓塌了皮,皮肤像红萝卜似的,也不叫痛或让搓背工动作轻柔一些。因为搓一次背要花两毛钱,那绝对是奢侈的消费,不多搓下些污垢来,也对不起自己付出去的辛苦钱。
“还有没有要搓背的,洗澡不搓背,等于未享受。”但任凭搓背工再三吆喝,也几乎无一乡下人答话接茬,毕竟农村一个劳力一天也挣不到两毛钱。一次去工人浴室洗澡,父亲原打算搓个背,但他转了几个来回,甚至人都躺到凳子上了,最终还是起身放弃。洗完澡出门后,父亲带我直奔位于人民路的“国营饭店”,花两毛钱买了两碗面条,父子俩一人一碗,挥舞着筷子往嘴里拖,发出“吧叽吧叽”的咀嚼声。待面完碗空,放下筷子,抹一下沾着油花的嘴唇,再打几个饱嗝,便紧跟在父亲身后步行回家,虽然累得腰酸背痛,脚掌磨出血泡,但我十分开心,那碗放有蒜花、酱油等调味品的面条,让我至今仍念念不忘。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大概在一九八五年前后,有一种塑料制品的“浴帐”面市,浴帐支在木盆上,再在木盆里放一瓷盆开水,待开水弥漫的热气将浴帐膨胀开来,人从帐门钻进去,再用几只夹子将帐门缝隙夹紧,保持热气不外散。不过,浴帐空间狭小,只能算是洗把热水澡,去去汗味,洗洗头发,简单地清洁一下个人卫生。
进入八十年代末期,集镇区街道甚至一些人口底数大的村庄都建有了浴室,农村人洗澡再也不用去县城了。记得当时一位姓骆的村民开了家浴室,是用木屑或林柴作燃料的,投入成本低,5毛钱一张票,实惠得很。每年冬腊月至次年开春,洗澡的人络绎不绝,有的老年人一周要泡上二三次澡,老板自然是赚得盆满钵丰。后来,骆姓村民又到镇上、县城了开了浴室,档次越开越高,规模越来越大,从解决人的洗澡问题起家,如今已是拥有千万资产的创业成功人士。
浴缸多见于宾馆与家庭,与浴室几乎搭不上关系。有关浴缸,我们这里也曾闹出过大笑话。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次,某镇由镇主要负责人带队,组织各村“三大员”(村组织书记、村主任、村会计“前往江阴华西村考察学习,当晚留宿当地一家宾馆。这群农村来的村干部有生以来第一次住如此上档次的宾馆,自然对宾馆里的设施、优越条件和环境惊叹、好奇不已。宾馆服务人员还特地叮嘱了一下,客户内有卫生间供使用。有人内急,在洗浴间里找到抽水马桶,反复打量一番,认为这是可以小便的器具;看到浴缸里面的排水孔,挠挠头皮,一番揣摩,认定是解决大便的地方。幸好镇领导见多识广,他生怕大家在陌生的环境中闹出笑话,特地到各个房间转转,顺便指导一二,果不其然,发现有人将大便拉在浴缸内。见状,他立即让人将门关上,迅速打开水龙头持续放水冲刷,直至冲刷干净为止。随后将所有人员集中起来,突击进行了使用抽水马桶、浴缸等宾馆设施的技能培训。
后来,有关在浴缸里拉大便的事,便被当作乡巴佬进城的轶事传播了许多年,至今还会偶尔在非正式场合被提及,调节一下气氛。不过,浴缸泡澡却被大家津津乐道,说浴缸放满热水人躺进去,比澡堂里泡澡还享受,以至于在2000年前后,乡村人间新建的洗澡间内都配备一只大浴缸,方便泡澡。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的逐步提升,桑拿、汗蒸……还有泡温泉等多种泡澡的花式应运而生,不但休闲,而且还讲究起休闲养生之道。比如温泉,有玫瑰浴、中药浴等种类,既解乏去疲,还可以理疗诸如腰酸腿痛之类的老毛病。洪泽境内有蒋坝镇和老子山镇两处温泉,相隔于洪泽湖东西遥相呼应,乃是人们养生泡温泉的休闲胜地。而那国营的东风、工人浴室则因设施陈旧等因素,早已从人们的视线和生活中消失,成为一个承载时代烙印的乡愁记忆。
作者简介:
季大相,江苏洪泽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第二批“定点深入生活”签约作家、淮安市洪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