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厕巨变
文/林高生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四十余年的风雨兼程中,家乡面貌焕然一新!看那巍然矗立的白玉牌坊,看那镌刻着村名的巨石浮雕,看那翠绿色拱形的迎宾路,看那洋溢着文化氛围的书画街,看那宽阔整洁的水泥街道——
回乡游子们流连在熟悉而陌生的故土上,忍不住思绪万千心潮澎湃;来访客人们徜徉在乡村美景中,由不得眼前发亮感叹连连!于是,人们抑制不住创作冲动,自家秀才们写出《乡村往事》《西北留记》《我的母亲》《故乡赋》等赞美诗文,做客大儒们也写出《西北留印象》《在湿地的芦苇上栖息》等上品佳作。
受此创作氛围感染,就像五音不全者参加青歌会一样,我也不揣冒昧地想为家乡抒发些感想。说来可笑,我不敢重复众作者的高光题材,却想依据自身经历,说些农村厕所的今昔变化。 当年,农村厕所都是旱厕,其建造之简陋、如厕之不便及掏粪之肮脏,简直令人不堪回首!
村里建有男女分设的公共厕所,用砖头砌起长条围墙,用水泥抹出条状露天粪池,无论春夏秋冬之时,或是东西南北之风,都将那浓郁臭气散入街巷角落。为使用方便和积攒农家肥,各家多有独自使用的厕所。极少数家庭,将庭院偏僻角落的杂屋作为厕所;大多数家庭,在农村住房困难时期,甚至祖孙三代蜗居于狭窄陋室,哪里还有厕所的容身之处?于是就在胡同口或街道边修筑起自家专用厕所。那私家厕所建得更是简陋,将半截破瓮或人工制作的水泥缸栽入地下,用碎砖头或麦秸泥砌垛起半人高的围墙,如此勉强遮丑且无顶盖的厕所,就是全家人解决水火急的所在。在胡同口或街道边修建厕所,固然解决了自家如厕问题,但其使用弊端多多,甚至由此闹出许多笑话。首先是安全问题,胡同里或街道上人来人往,脚步声和说话声时近时远,谁知道哪个是过往者哪个是如厕者?于是,蹲厕人就要时刻提高警惕,每逢听到有人走近的声音,便连忙在厕所里咳嗽一声,警示厕所现有人使用,他人此时不得入内。您别说,真有因提醒不及时而导致贸然闯入者,那光腚蹲厕者和冒失闯入者,偏巧又是家翁与儿媳或是大伯哥与弟媳妇的关系,仓促之间无言以对,简直令人尴尬万分!其次,若遇大雨等特殊天气,每遇水火急更是无奈,冒着落雨踩着泥泞,急慌慌窜进家门外厕所,一手打伞两脚蹲坑,雨水哗哗冲刷着墙头,也溅在雨伞遮不严的屁股上,简直是莫名狼狈苦不堪言!第三,在胡同里或街道上如厕时,也有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如厕人用罢刚站起或进厕尚未蹲下时,来往者与如厕人多是侧身扭脸,佯装看不见就过去了;否则,在此龌龊且令人浮想联翩的地方,说什么都是既多余又错误。偏有缺心少肺或心不在焉的过往者,见到在厕所站立的如厕人,不假思索地张口就问:解手哩?甚至还有关切地问:吃了没有?在农村拉撒设施落后的年代,此种匪夷所思的现象,简直令人笑破肚皮! 水满则溢,厕满须掏。那时,农村最肮脏的活儿,当属掏大粪了。谁若有掏旱厕的幸运,那将令人终生难忘。这种掏茅厕劳动,生产队一般不会安排壮劳力去做,多是半大小子或是农活欠佳者去做。我正是上初中阶段,有幸被多次安排掏茅厕。若逢炎炎酷暑闷热难耐时,在空气不流通的农家厕屋里,那种扑面恶臭简直能把人推出来!粪坑里,满是同类们不堪入目的排泄物,令人恶心欲呕;粪坑边,蠕动着密密麻麻的白花花蛆虫,踩上去噼啪作响,令人头皮发麻!所谓掏茅厕,就是用粪勺将粪汤舀满粪桶,然后将粪桶挑到田间,便是上好农家肥料。此种操作说来简单,但也有些技术含量,不是谁都能干好的。有些掏厕新手或动作鲁莽者,常将粪汤溅自己一身,或将粪桶扔在大街之上,成为老少爷们的谈资笑料。茅厕掏多了,自然就积累出经验。经验一:掏粪勺要侧着缓进,绝不可正面压入。如厕人为防止溅起粪汤,常在粪缸里撒一层草末,上为浮草下藏稀汤,这就为掏厕人埋下陷阱。假若将粪勺直通通压下,只听噗通一声,说时迟那时快,草末下粪汁瞬间溅起,直飞向掏粪人头脸甚至嘴角处,你说多恶心人?经验二:挑着粪桶走路时,须在粪桶里洒上一层草末或几片树叶,否则随着脚步快移和扁担颤动,粪桶里粪汁会越荡越高,直至溅到你或他人身上去。当你惊慌失措躲避乱溅粪汁时,经常是胡蹦乱跳扔掉粪桶,将那臭粪汤倾倒得满大街都是。经验三:挑粪桶出行时,千万远离他人,尽量与人少打招呼!何哉?掏茅厕不是炸油条,人们唯恐避之不及,还是少讨白眼为好。 而今,农村建起冲水式厕所,与当年简陋旱厕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在进村主街口,均建有新式公共厕所,红砖主体水泥抹面,白色瓷砖粘贴内外墙壁,花纹瓷砖铺设厕内地面,内置冲水蹲坑或抽水马桶。在每户院内,都有独家使用厕所,多是抽水马桶,均为水泥地面或瓷砖铺底,前门后窗,便于空气流通。村前村后,家里户外,再看不到当年旱厕不堪入目的肮脏影子,再不会有当年掏旱厕的不堪回首的恶心经历,再不会重复当年因如厕而闹出的无穷笑话!
多年前我曾想,农村真正改变面貌,在基本解决电力照明之后,修建村间道路和改善做饭方式及改造旱厕将是关键问题!现在,大小街道实现水泥硬化、家庭厨房安装电气和天然气设施、全村铺设上下水管道及普遍完成旱厕改造工程,家乡由量到质地发生了深度变革!人们走在宽敞整洁的水泥街道上,主妇们在洁净厨房使用天然气做出美味佳肴,男女老少享受着眼不见脏污鼻不闻恶臭的城市人的如厕方式,这是农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变化,这是几千年来农民文明生活方式的长足进步!
永别了,当年农村陈旧破烂的落后面貌;享受着,现代化农村所赋予的幸福日子;盼望着,时代进步带给家乡父老更为文明的生活方式!
作者简介:林高生,男,1955年生人。自幼喜欢读书,多囫囵吞枣,或望文生义,然也独得其乐。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曾为本村小学、初中和公社高中民办教师。1977年全国首次恢复高考时侥幸得中,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转入教育和房地产等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曾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多篇专业文章,先后被授予全国和省级、市级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