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里的奇妙世界
——读李伟老师儿歌有感
文/谭哲胜
每到星期天,在李伟老师家里,有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都是李伟老师辅导的孩子,围坐在李老师身边,听她讲儿童故事,这也是李伟写儿歌的启源,像一把把神奇钥匙,打开一个个奇妙天地。
有一回,李伟老师讲《燕子来我家》。“小燕子,叽喳渣,衔来新泥安新家……”孩子们闭眼想象,仿佛变身小小燕子,穿梭在农家小院上空。联想到自家小院满是忙碌的小燕子,衔泥穿梭、精心筑巢,新巢筑好,家里似添了祥瑞,爸妈笑得开怀,农活都更有劲儿,因为燕子守护着庄稼,抓害虫保丰收。从此以后这些儿童就盼着燕子归,还拉着小伙伴在屋檐下悄悄放麦粒,欢迎“小邻居”,对自然生灵多了敬畏爱护。
故事会上,《小山羊戒赌》登场。李老师声情并茂,孩子们听得入神。在他们的脑海里勾勒出“糊涂蛋”小山羊,因赌博输光钱,家破人散,羊圈冷冷清清,小山羊泪汪汪的可怜样。他们也就暗下决心,要劝诫身边人远离赌博,还拉着伙伴做“禁赌小卫士”,编劝诫标语贴在村头巷尾,儿歌成了传递正能量的“魔法棒”。
《爷爷的扁担》也在夏夜被娓娓道来。月光洒在大地上,照亮孩子们脸庞。随着老师讲述,回到旧时光,老宅前那弯弯扁担,挑着水与粪,爷爷步伐稳健又艰辛,日复一日穿梭田园。如今爷爷腰弯了,恰似扁担,满是岁月痕迹。这些儿童听了故事后,回家就紧紧抱住爷爷,听爷爷讲往昔,更懂珍惜长辈付出,此后常帮爷爷捶背、干家务,儿歌成亲情纽带,串起代际深情。
李伟的儿歌,在孩子心间扎根,从自然生灵到生活警示、亲情纽带,化作生活指南、成长养分,带着他们领略生活百态,走向充满爱与责任的成长路。
李伟的儿歌犹如一面生活的多棱镜,巧妙折射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独特魅力。
从取材看,尽显生活本真。《燕子来我家》聚焦乡村农家小院,那叽叽喳喳衔泥筑巢的燕子,是乡村日常一景,寻常却充满生机,将乡村与自然生灵和谐共处的画面如实搬入儿歌;《爷爷的扁担》则定格老宅门口旧扁担,深挖爷爷往昔田园劳作岁月,挑水担粪的质朴过往皆为生活沉淀,质朴场景信手拈来。《小山羊戒赌》更是取材社会现象,借动物映射人间事,把赌瘾危害融入动物故事,关联生活恶习,这些素材扎根现实土壤。
而“高于生活”体现在升华与凝练。像燕子,不止于描绘其形,更突显其助农除虫,为小院添喜,赋予自然行为“守护乡村”意义,让孩子感知生物价值;爷爷与扁担融合,从物到人,从有形扁担弯曲类比爷爷身体变化,升华为对长辈操劳一生、默默奉献的礼赞,将亲情与岁月痕迹诗意表达;《小山羊戒赌》把复杂社会问题,以简单易懂、童趣故事呈现,输出“戒赌改过”正向价值观,故事背后是对生活陋习批判、品德塑造倡导,巧妙拔高立意。李伟儿歌便是这般,扎根日常琐碎,雕琢出饱含情感、启迪心灵、引领成长的艺术结晶。
让我们先看看李伟老师写的五首儿歌。
燕子来我家
李伟
小燕子,叽喳渣,
衔来新泥安新家。
农家小院添喜庆,
新巢筑在屋檐下。
小燕子,本领大,
飞到田间把虫抓。
农民伯伯开心笑,
我们大家都爱它。
发表于《词刊》2024年第8期
红红的中国结
李伟
中国结,红绳编,
小朋友们好喜欢。
丝丝扣扣一根绳,
华夏儿女心相连。
中国结,红艳艳,
小朋友们挂胸前。
中华儿女爱祖国,
祖国永在咱心间。
红红的中国结红红的心,
心心向党永不变永不变。
在2024年童声嘹亮 赞歌祖国——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国原创优秀儿童歌曲歌词征集活动中获优秀歌词创作奖。

小山羊戒赌
李伟
小山羊,糊涂蛋,
染上恶习活不干。
赌博一夜输光钱,
闹得妻离又子散。
小山羊,后悔晚,
痛改前非泪满面。
戒掉赌瘾立志干,
期待妻子回心转。
在2024年桐梓县首届“禁赌童谣”征集活动中获二等奖

爷爷的扁担
李伟
老宅门口边,
有一条扁担,
扁担两头细,
中间有点弯。
爷爷他当年,
扁担担在肩,
常挑水和粪,
操劳在田园。
如今的爷爷,
多像这扁担,
花甲刚刚过,
腰已有点弯。
手摸这扁担,
我心中有点酸,
当年的爷爷,
流过多少汗。
发表于《长白山词林》2024年第2期

少年的彷徨
李伟
你说天刚放亮,
不愿起床;
你说离校很近,
不用着忙。
你以年少自居,
总说来日方长,
你站在风的十字路口,
接受风的推搡。
啊!青春少年,
有时懒惰也曾彷徨,
沉溺于游戏,
沉溺于享乐,
葬送了多少大好时光。
其实未来不远,
就在前方;
其实人生很短,
来日不长。
少壮若不努力,
老大徒自悲伤,
你要树立人生的理想,
才能绽放光芒。
啊!青春少年,
不负韶华前途无量,
要惜时如金,
要拼搏向上,
才能长成祖国的栋梁。
发表于《长白山词林》2024年第2期

我们简单分析这几首儿歌:
1. 《燕子来我家》:语言质朴、充满童趣,“叽喳渣”生动拟声,勾勒活泼燕子形象。描绘筑巢、捉虫场景,展现乡村生活与燕子益处,富有画面感,契合儿童对自然生灵的好奇,且获专业刊物认可,足见质朴风格下蕴含的艺术价值。
2. 《红红的中国结》:巧用重复,强化情感与记忆点,围绕中国结串联爱国情,以孩子视角、口吻,借“挂胸前”等细节,直白诉说对祖国热爱,契合献礼主题,获奖彰显主旋律题材创作的感染力与贴合性。
3. 《小山羊戒赌》:借动物喻人,“糊涂蛋”等口语化表述亲切易懂,故事简单有警示性,贴合“禁赌童谣”征集要求,二等奖荣誉表明其在主题传达、儿童接受度上表现出色,能寓教于乐。
4. 《爷爷的扁担》:以物写人,勾勒扁担外形,回溯爷爷劳作过往,结尾情感升华自然,引发共鸣,于《长白山词林》发表,显示其在展现亲情、往昔岁月上细腻且动人,蕴含对长辈敬意与生活哲思。
5. 《少年的彷徨》:贴近青少年心理,剖析青春“懒惰”“彷徨”问题,先铺陈后劝诫,对比“来日方长”与“来日不长”,点明惜时奋进主旨,兼具现实写照与引导意义,登专业刊物,利于启发少年成长思考。
从李伟老师这几首儿歌来看,具有鲜明特点。其一,语言质朴且充满童趣,像“叽喳渣”“糊涂蛋”这类表述,贴合儿童口吻,浅显易懂、亲切自然,易于儿童接受传唱。其二,紧密联系生活,既有乡村常见的“燕子筑巢”“爷爷劳作”日常点滴,展现质朴乡土情;也有针对社会现象如“小山羊戒赌”,从孩子视角传递价值观,兼具现实意义。其三,巧用手法增强感染力,借对比在《小山羊戒赌》《少年的彷徨》等中突出主题,借象征如《爷爷的扁担》以物写人,升华情感。其四,主题明晰有导向,或颂生活美好、自然生灵,或寓教于乐,引导少年惜时、远离恶习,传播正能量,助力儿童成长与品德培养。
李伟的儿歌中,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恰到好处。像《少年的彷徨》,将“天刚放亮不愿起床”“以年少自居说来日方长”与“未来不远”“人生很短”作比,凸显年少慵懒与时光紧迫,反差中让少年猛醒,珍惜当下、拼搏向上的劝诫更有力。
《爷爷的扁担》把扁担“两头细,中间有点弯”的外形,和“花甲刚过,腰已有点弯”的爷爷对照,以扁担承载往昔操劳,直观展现岁月对人的磨砺,使祖孙情、对长辈敬意更厚重,增强情感张力与感染力,助孩子体悟生活艰辛与长辈奉献。
《小山羊戒赌》里“染上恶习活不干”致“妻离子散”和“戒掉赌瘾立志干”“期待妻子回心转”对比,鲜明呈现赌与戒赌截然不同结局,以强烈反差警示危害、强调改过自新意义,让道理浅显易懂、深入人心,便于儿童领会。借对比,儿歌化抽象为具象,强化情感、突出主题,深植道理于幼小心灵。
在儿歌创作的天地里,李伟是颗耀眼新星,短短一年间,成绩斐然。十几首作品登上国字号刊物,一百五十多首闪耀于省级市级刊物,这般“高产”且“高质”的背后,离不开指导老师孙美清的倾心付出。
初涉儿歌创作时,李伟满怀热忱却如在迷雾中摸索,灵感时断时续,技巧也青涩生疏。孙美清老师独具慧眼,看到李伟内心那份纯真与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孙老师就倾囊分享多年积累,从韵律节奏的把握,剖析经典儿歌节拍,像“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拆解那朗朗上口的妙处,让李伟领悟韵律之魂;讲解遣词造句,倡导用鲜活、童趣又凝练的字词勾勒画面,摒弃成人式复杂表述。
创作实践中,孙老师更是细心指导。记得李伟第一次写一首关于春日田野的儿歌,初稿满是大篇幅描写,失了童趣简洁。孙老师逐句批注,带着他重回田野,闻泥土清香、看麦浪翻涌、听虫鸣鸟叫,启发捕捉独特细节,将“大片绿色庄稼随风动”精炼为“麦苗舞绿绸,虫儿唱不休”,瞬间点亮整首儿歌。在孙美清老师一路扶持下,李伟宛如羽翼渐丰的雏鸟,带着恩师的期许、满身技艺与对生活热爱,在各级刊物展翅高飞,用一首首儿歌筑起童真的“文字城堡”,回报师恩,也为儿歌世界添一抹绚丽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