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宋雅,针笔线墨凝汴绣
王惠莲
看到宋雅一词,您会想到什么?
是代表宋代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四雅”:点茶、焚香、插花、挂画?
还是宋徽宗笔下那石青色天空下翱翔的群鹤与宫阙?
抑或是烟波浩渺峰峦叠翠人与自然和谐相间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
还是绘有八百多位人物,七十多只牲畜,近五十辆车船轿,以及众多房屋的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还是在中国陶瓷史上将简约、优雅、纯净之美推到极致的宋瓷?
除此之外,您或许不知道,在宋雅的深巷里,还藏有一雅,这一雅在北宋也曾盛极一时,后因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随宋室南迁流散到了江南,到现在已近九百年了,这九百年来,它开枝散叶,落地开花,已经将宋雅特有的“古典美”融进了当地的文化,它,就是宋绣,一个兴盛于宋代,“佳者较画更胜”的宋雅。
那么,宋绣在宋代到底有多兴盛呢?借用陈寅恪先生“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话来说,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刺绣艺术,到了北宋,在绘画艺术的影响下,愈发蓬勃,达到了“绣工精致、针法考究、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典雅”的巅峰。不仅皇宫设有“文绣院”,聚集了300余名专为皇家刺绣服饰用品的刺绣工师,而且在民间,刺绣也极为盛行。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曾多次写到北宋刺绣业的繁荣。
“崇宁癸未到京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诸寺师姑卖绣作”
“大内......‘院子家’托一合,用黄绣龙合衣笼罩,左手携一红罗绣手巾”
“除夕......诸班直戴假画,绣画色衣”
“车驾宿大庆殿......兵士皆小帽,黄绣抹额,黄绣宽衫”
人们甚至还把师姑绣作居住的的地方,取名为“绣巷”。
由此可见,体现宋人审美追求,以及宋人对生活品质的讲究的刺绣业,在北宋时期有多么普及多么繁荣。
然而,一场靖康之难,如“呼啦啦大厦倾”,曾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宋国都开封,从此一蹶不振。
辉煌一时的宋代刺绣也随之走向衰落。
但并没有消亡,更没有失传。它作为一门手艺,一直在开封乃至河南民间流传,直到今天。
开封在历史上又被称作汴州、汴梁、汴京。
宋绣因而在今天又被称作“汴绣”。
汴绣与宋绣一脉相承,它艺术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来自宋代艺术的优良基因。
我们说,宋绣乃宋代一雅。那它“雅”在哪里呢?
用《筠轩清秘录》里的话来说,就是“佳者较画更胜”。
原话是这样的: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
短短一段话,不但概述了宋绣的用针用线,设色构图,以及对天趣人趣物趣的追求,而且还给予宋绣以高度评价。
有意思的是,这段话明明是明代书商托伪董其昌,但却得到了后世的认同。个中缘由,除了名人效应外,最主要的,还是精湛的宋绣艺术本身。
像被誉为宋绣“三部曲”的《梅竹山禽图》《白头丛竹图》《风雨归舟图》,皆是由名家画作转化为绣作的经典传世作品。这些作品,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画意一针一线在绣绷上呈现出来,使之在追摹名画意境的同时,又体现出宋绣语言的典雅细密。因此也就不难想见,为何那句托伪的“宋人之绣......佳者较画更胜”的名言,能不胫而走了。
看到这里,您或许要问,宋绣如此优“绣”,为何中国“四大名绣”没有它?
带着这个问题,我上网查阅了苏、湘、蜀、粤“四大名绣”。有关赞美和介绍“四绣”的文章和图片俯拾皆是,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有一点是我想说的,也是这“四大名绣”共有的,那就是在清末及民国初期,它们都曾有作品在国外获奖。
苏绣:被誉为“针神”的沈寿,其绣作《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1911年,获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卓越奖;
1915年,沈寿的《耶稣像》,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一等奖。
湘绣:曾传玉、胡莲仙共同完成的湘绣标志性作品《荷鹤图》,1911年,以画、刺绣两项世界第一的的总成绩,荣获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卓越奖;
1915年,此绣品再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一等奖。
蜀绣:蜀绣名手张洪兴绣制的《狮子滚绣球挂屏》,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一等奖。
粤绣:“绣花王”余德的绣品《孔雀牡丹会景》,1915年,摘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绣品组金奖。
有人因此就认为,“四大名绣”之所以成为“四大名绣”,是因为它们都在国外获过奖。
持这种观点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因为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但在看了大量的“四大名绣”介绍之后,才发现,这种说法对“四大名绣”有失公允。
固然,在国外获奖,有助于绣名远播,但最主要的还是它们的刺绣艺术本身足够优秀。
那为什么同样优秀的宋绣就没有在国外获奖的记录呢?是不是就是这个原因它才与“四大名绣”失之交臂了呢?
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汴绣非遗传承人苗炜。她告诉我说,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其他绣种送展的都是“大部头”绣品,而“汴绣”送展的都是些手帕、香囊之类的小件生活用品。尽管绣工也很精美,但由于作品体积小,而没能引起评委的足够重视。
这就好比一场现代化城市建筑大比拼,别人家拿出的是摩天大楼,而“汴绣”拿出的是精致小巧的小平房。
虽然我们都知道,汴绣没有在国外获奖,并不是汴绣的水平不行,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那就是它确实影响了汴绣在国内刺绣界的排名。
这对汴绣来说,好像很公平,又好像不公平。
前面我们说过,宋绣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走向了衰落。
衰落后的宋绣,没有了宫廷绣的荣耀,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它就像从天上跌落地上的“仙女”,带着宋雅的美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默默地在民间“活”了近千年。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很难见到宋绣是如何“活”在民间的文字记录,但作为开封人,我是亲眼见过民间“宋绣”的。
我12岁那年,我们家小弟弟出生。母亲给小弟弟做了一双虎头鞋。整个鞋帮是黄颜色的,上面圈了一圈白毛边,鞋头正中间,绣了一个“王”字,王字两边是两条绿眉毛,眉毛下面是两只红眼睛,看不到嘴和鼻子,脸都被呲着的老虎须给占满了,虎头虎脑的,比现在网上的一些虎头鞋活灵活现多了。
母亲不是专职绣娘,绣花对于她来说,只是小时候从姥姥那里学来的女红。
在母亲眼里,女人会绣花,就像古时候的文人雅士会琴棋书画一样平常。
我因而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在古城开封,曾有过许多像我母亲一样的非专业绣娘。因为,我小的时候,曾看到很多小孩子身上穿着绣着五毒的黄色、红色肚兜,脚上穿着一双虎头鞋。
而这些出自众多母亲之手的虎头鞋、红肚兜,从某一个角度上讲,它承载的不正是宋绣的遗韵么?
就像“国风”之于《诗经》,这些民间刺绣的存在,为一代又一代的汴绣人,提供了“继宋绣之绝学”的活水,从而在发掘整理宋代刺绣技艺的基础上,总结出许多种汴绣针法。
可不要小看这许多种针法,它们和色彩一样,决定着一幅汴绣作品的“成色”与成败。
比如苗炜老师用四年多时间完成的以师妹周雪的画作为蓝本的12幅系列绣品《美人记》,就运用了多种刺绣技法。
据苗炜老师介绍,她在绣《美人记》的时候,根据每一位人物头饰、发饰的造型,选用了不同的针法和彩线。而一根线最多的时候可以劈成238根丝,细到肉眼难见。而每种颜色又有十多个色阶。一个看似简单的面部腮红,若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用不同色阶的线来表现。
我这么说,您可能没有感觉,如果那天您和我一样,站在开封博物馆苗炜线象汴绣艺术展示厅,面对着墙上的《美人记》,听苗炜老师讲她如何将一个“美人”的发髻拆了绣,绣了拆,前后共绣了十八遍,才绣成现在这种既有原画韵味,又有刺绣质感的样子时,您就知道,我说的,这套绣品完美体现了汴绣所追求的针法灵活多样,用色沉稳而又不失灵动的宋代美学精神,不是随便说的了。
对于刺绣,我们都是外行。那天,当我们一群外行对着《美人记》啧啧称赞却又道不出好在哪的时候,苗炜老师指着《美人记》问大家:你们知道汴绣为什么和其它绣种不同吗?看这红色,我们不会用鲜艳的化学染料染出的大红色,我们的色彩取向是天然矿物色朱砂红,朱砂红红而不燥,沉而不跳。绣制面部时,也不会直接选用纯净的粉红色丝线,而是根据绣画基底的色彩,结合绘画的审美风格,选择合适的肤色丝线。还有这白色,汴绣用的是蛤粉白,所以“美人”的面部才显得柔和不刺眼。
所以,您也就知道,为什么《美人记》能赢得业界好评,一举夺得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山花奖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把时间再往前推一推,数一数汴绣一路走来的“脚印”。
1958年,刚成立五年的开封汴绣厂,接到了绣制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绣制任务,这对之前只绣制较小花鸟绣片,没有绣过大型长卷作品的汴绣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为了绣好画中景物,王素花和汴绣厂二十多位参与绣制的姐妹们,专门到郊外看毛驴的毛是如何长的,到黄河边看船上的缆绳是如何拧成股的,经过反复揣摩实验,最后将《清明上河图》成功搬上了绣布。
汴绣作品的题材,也由此由传统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拓展到了摹绣名画的领域。
之后的六十多年间,经过几代汴绣人的努力,汴绣,这个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绣种,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不单《清明上河图》绣卷被刺绣界普遍认可,成为汴绣代表作,而且汴绣后来人的优秀作品,也如雨后破土而出的春笋般,不断涌出。
1990年,汴绣在参加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工艺品展览展出时,被文莱的一位亲王所看中,于是提出为他的国王哥哥绣一幅肖像的请求。开封汴绣厂,为此成立了由韩玉琴主持的技术小组,她们从研究画稿入手,确定针法,选色配线,前后历时5个月,最后将一幅文莱国王肖像绣得栩栩如生,不单赢得了文莱亲王的交口称赞,也为中文两国的友好交往献上了一份“绣礼”。
2008年,汴绣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汴绣省级传承人韩玉琴,根据宋末元初著名画家钱选的《忠孝图》创作的《忠孝图》绣品,获得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和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
退休后,韩玉琴带着她的绣品走出了开封走向了世界,应邀参加了国内外许多文化交流活动。其作品被台北市议会、中国工艺美术馆、上海民间博物馆、中国丝绸档案馆、英国女王副助手、耶路撒冷市政厅、加拿大温哥华市政厅所收藏。她的《盛世八骏》《粉彩八桃球瓶》等绣品被我国领导人出访时作为国礼送给外国首脑。
2014年,2016年,汴绣市级传承人苗炜和她的女儿,双双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取,成为到目前为止,一共培养出的三名中国刺绣专业研究生中的两位。
苗炜从小学绣习画,她能在刺绣领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的绣、画“童子功”。
2018年,苗炜被评为首届全国“轻工大国工匠”,是所有获评“工匠”中唯一的一位刺绣人。
2022年,被评为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此外,她还是开封为数不多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据开封学习平台报道,苗炜曾获得国家级金奖20余个,多幅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她的绣品《美人记》,已成为当代汴绣的又一经典之作。
可以说,今天的汴绣,在传承宋雅的道路上,已形成了古朴典雅的色彩风格,和以绣制名画、古画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
更为可敬的是,这些汴绣人,心里还装着继千年宋雅,传汴绣薪火的大志。
她们上集市,进学校,将汴绣技艺送到贫困村镇开展汴绣技艺扶贫。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汴绣,爱上汴绣,她们在开封职业学院设立了汴绣社团,开设了汴绣选修课。
开封职业学院目前正在申报汴绣专业学科。
苗炜告诉记者,等汴绣专业学科申报成功后,她将把研究重心往汴绣教学上转移,目标是带出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建树的汴绣新“工师”。
可以想见,未来的汴绣,因为有了这些新“工师”的加入,古城开封,重现千年前的宋绣辉煌将不再是梦。
到那时,也就没有人再为汴绣是不是“四大名绣”,而纠结了。
您说呢?

个人简介
王惠莲,河南省开封市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2004年移居美国,现居美国旧金山湾区。已在美国中文报刊和国内报刊及网络发表数十篇散文随笔,作品曾在美国、香港和大陆获奖。海外文轩作家协会终身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