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我教育家——蒋自立先生对自我教育的认知与践行,自成一体,独树一帜,是谈论中国自我教育绕不开的一面旗帜!”当代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孟国泰先生如是说。今选蒋自立先生宏篇大论《自我教育新论要点》,以飨读友。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现象1】
在人们习惯中,一提到“教育”,就是受父母、老师、领导、大人、别人等对自己的教育。据调查,这个比例占95%。
无论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和自我教育》,还是国家最高前领导人2005年提出的“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都把“教育与自我教育”并列。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第28页说:“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
【问题】
这里的“教育”实际是指什么?
【答案】
1、教育,非自我教育,也非他人教育。我认为应叫:他我教育,即来自于受教育者外部的教育。这是我的界定。
他,义项之一,别的;别的人:主要指父母,同伴,教师;别的物:主要指社会,媒体,自然。
父母,同伴,教师;社会,媒体,自然等对“我”的教育,就是他我教育。
2、把“教育与自我教育”并列用,这种现象叫逻辑错误:一是种概念与属概念并用;二是大材小用。
【由此及彼】
教育学,源于希 腊的(教仆)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按这种诠释,“方法” 对于“儿童” 来说,是来自外部的“照看、管理和教育”, 即他我教育。
我国则始见于《孟子(公元前372-289)·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里的“教育” 对“英才” 而言,是来自外部的,因而是他我教育。在先秦古籍中,“教” 与“育” 二字连用的很少,大都只用一个“教” 字来论述教育的事情。最早将“教”“育” 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的上段名言,于是沿用至今。换言之,从孟子说这段话的2000多年以来,“教育” 实际上是他我教育。
我国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共20章,后16章每章都是谈社会对受教育者如何实施教育,当然也是他我教育;而这部教材是我国教育学的主流,因此,我国教育学是以他我教育为中心构建的。
【新论1】
定义他我教育,即来自于受教育者外部的教育;使之与自我教育相对应。
【新论2】
自从人类论述教育以来,即2000多年以来,几乎都是他我教育;教育学则是以他我教育为中心构建的。
【现象2】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有2处诠释自我教育:
在“教育”总论中,董纯才、刘佛年、张焕庭等泰斗说教育有4种教育形式,即“学校教育”、“媒介”教育、人的交际教育和“自我教育” (第3-4页)。
第570页“自我教育”词条的撰写者邱光界定为,“ 广义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又称自我修养。狭义即自我批评。德育的一种方法。”
【问题】
四种教育形式的并列,有错误吗?
“自我教育”的定义,正确吗?
【答案】
四种教育形式的并列有逻辑错误,难道学校教育、“媒介”教育、人的交际教育中就没有自我教育吗?自我教育无处不在,它是学校教育、“媒介”教育、人的交际教育的上位概念。
“自我教育”的定义是错误的。
首先定义界定“自我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哦呀,那么教育者、统治者、领导者等等一切“上层”,就无须自我教育了。显然界定者犯了违背事实的常识错误。
人类是如何发展至今的?我认为,是靠人类的自我教育。据考古学家推测,人类进化的步骤大致分4个阶段,分别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其中每个巨大的变化,都是人类自我教育的历史性发展。如何才能战胜最凶猛的野兽;如何学会驾驭火;如何制造工具;如何躲避天灾人祸;并最终从一种猿猴似的生物、演变成了地球的主宰?都是人类自我教育的辉煌成就。因此,是人,就拥有自我教育。不管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是总统还是百姓;人人都在自我教育,个个都需要自我教育。
就个体而言,思想家孔子有段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人说这是孔子在讲自己的成长史,我却认为,他在告诉世人:此乃吾自我教育史也。即使千古圣师,也在自我教育,哪能违背史实、错误断言只是“受教育者”之专利呢?
其次,定义界定自我教育是个“全过程”,是个怎样的过程呢?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这儿有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启蒙,有孔子“内省、”“自省”的底蕴,有毛泽东“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指示,从而知道自己的浅薄, 明白要“求诸己”,做到“斗私”而听从社会当局,一句话,臣服、臣服,喳!喳!是!是!这难道是自我教育的“全过程”吗?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自我教育的一部分,岂是“全过程”呢?
再次,定义界定自我教育是广义是“自我修养”、“狭义即自我批评。德育的一种方法。”仅仅是一种德育方法吗?
【由此及彼1】
上面三点,还 可用对话来做进一步阐发。
主持人:我叫邓七一,整整30年前、1981年,毕业于蒋老师任教的武汉中学初三(一)班,现在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检察官,在湖北省检察院工作。我荣幸地宣布,《蒋自立与自我教育》首发式现在开始。
左起杨海松、康香斌、李万烈、邓七一、书法家吴象甫、刘昌喜、蒋自立、刘德洪在首发式上。(2011、11、20)
有请蒋自立老师。蒋老师,您好!请问您——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蒋自立:我今年66了,两鬓斑白;《蒋自立与自我教育》小册子,是一个老教师,在教育里打了几个滚,有了体验,有了感悟,要对世界说。
主持人:嚯!口气好大!要对世界说什么呢?我想关键词应该是“自我教育”了。
蒋自立:一提自我教育,在我们脑海出现的是什么呢?
主持人:是——自己教育自己。
蒋自立:为什么?
主持人:认为自己有缺点,不完善呗。
蒋自立:所以,孔子提出了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主持人:哦,这是《论语·里仁》里的句子。
蒋老师:“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主持人:这是《四书集注》里的话。
蒋自立:孔子的学生曾子身体力行“自省”这一主张,他经常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即检查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主持人:这是源自《论语•学而》。
蒋自立:战国时荀子则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作为实现知行统一的一个环节。他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主持人:这是源自《荀子•劝学》。
蒋自立:孔子还提出自讼, 所谓自讼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言行、是非曲直有个明确的认识,指的是善于解剖自己、严于律己的品质。孔子提出的自我修养的方法。即对自己的过错进行自我责备,也就是道德上的自我谴责。
我问大家,孔子提倡自省、自讼,目的何在?七一,你能回答吗?
主持人:根据我的理解,他的目的应该就是他所倡导的——克己复礼吧。
蒋自立:对呀。接着,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不若是,非人也。”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正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主持人:哎呀,那、人欲都灭了,天理还存在么?
蒋自立:到了我们这一代,就要斗私、在灵魂深处闹革命;要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改造。目的又是什么?
主持人:那就应该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蒋自立:好啦,从孔子到毛泽东,自我教育都放在道德的范畴、德育的范畴。这就小瞧了自我教育。德育需要自我教育;比如你做作业、碰到困难,想不做;转而想,不对呀,要迎难而上,又做起来,这是什么?
主持人:在智育范畴也需要自我教育;哦,体育、美育也有自我教育。教育领域处处存在自我教育。同样,司法领域、工业、农业、军事、经济等等,只要有人都存在自我教育。
蒋自立:我认为,有人生就有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具有主客体的同一性、时空的无限性、领域的广泛性、个体的终生性和意义性。
主持人:啊呀,真是闻所未闻。可敬的蒋老师,您打开了藩笼,放飞了自我教育,让她翺翔在人类的天空!蒋老师,您怎么定义自我教育?
蒋自立:我给自我教育 的定义是,自我教育是个体有意识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行为。
“有意识” 是指人的自我意识。在婴儿阶段,是遗传的求生意识,在少年儿童阶段,是朦胧的自我意识,在青壮阶段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老年阶段是成熟的自我意识。我所不同的观点是人生来就有自我意识。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个体这个教育主体,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使之产生变化的过程,便是自我教育。
自我实现是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
为凸现自我教育的地位,要提出他我教育概念,与之对应,共同组成“教育” 概念。即真正的教育乃是他我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
我反对走极端,倡导自我教育意味着他我教育更待艺术。
他我教育与自我教育如同太阳与地球,自我教育之地球既要围绕太阳公转也要自转;二者互生互成。
他我教育的目的是促成人的自我教育;当前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主题和难题。
主持人:这大概就是您的自我教育新论,也就是今天首发的《蒋自立与自我教育》书中主要观点。
蒋自立:这本小册子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列入“教育发现书系”。欢迎指正。
主持人:请发书。《蒋自立与自我教育》首发式结束。
【由此及彼2】
2000多年以来,教育,由于它窄化为他我教育,教育就百病丛生:
1)专制教育加剧;民主教育口惠而实不至:
专制教育是“非人教育”“听话教育”“共性教育”“等级教育”“守旧教育”;因而学生逆反、教育效率低下。
2)研究员蔡增正的《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中美比较》研究尖锐指出:“我国教育部门的生产效率随着时间增长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快速下降!”这又警示什么?
3)据中国少工委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之众的青少年被现行的评价标准划入了“差生”的行列,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这个数字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这么一大批孩子,其实是被现有教育牺牲掉了。这何尝不是教育的巨大失败?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斑斑血迹吗?
4)据教育部统计,全国两亿多未成年人中,认为自己心理上不舒适的占到三分之一。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5)北京西城区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对1492名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统计报告结果是:
31.1%的学生认为学习是很苦恼的事;
16.4%的学生觉得生活没意思;
11.8%的学生想到死。
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事情!
6)山西朔州23岁的教师被学生李明捅死在教室。
李明的“死亡笔记”:“我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着像一个死人,世界是黑暗的,我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细胞’。”
在日记中,李明发泄着对初中时教他的两位老师的不满,声称“做鬼”也要杀他。
“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我也不会去尊重他们,我的心灵渐渐扭曲。我采用了这种最极(端)的方法。我不会去后悔,从我这个想法一出,我就知道了我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我希望我用这种方式可以唤醒人们对学生的态度,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到老师的混蛋,让教育业可以改变。”
【新论3】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自我教育词条有三大错误:主体偏颇,过程不全,范畴过窄。我试定义,自我教育是个体有意识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行为。
【新论4】
从孔子到毛泽东,自我教育都放在道德的范畴、德育的范畴。但自我教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活跃在人的一切领域。它具有主客体的同一性、时空的无限性、领域的广泛性、个体的终生性和意义性。
【新论5】
为凸现自我教育的地位,要提出他我教育概念,与之对应,共同组成“教育” 概念。
【现象3】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人的本质的研究,而不同思想家的看法又不近相同。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
孟子主张性善说,“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是后天加工的结果。
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恶之分,认为“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如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杨雄则持善恶相混说,认为“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董仲舒则持“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屑之性”三品。
被誉为“圣人”之一的王阳明。王阳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意味着,人的本性并非绝对地善或恶,而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我们的言行和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性走向。
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他提出:“盖性者生之理也,均是人也,则此与生俱有之理,未尝或异;故仁义礼智之理,下愚所不能灭,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俱可谓之性”,“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人是理性动物”。
霍布斯认为人的“自我保护”是人本身的天性和行为的根本动力,利己主义是人类生活的惟一准绳。
爱尔维修把唯物论的感觉论、运用到人身上,认为物体的感受性在人身上表现为“趋乐避苦”的感情,并称之为“自爱原则”,他认为这是永恒不变的天性,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本源。
康德是理性主义者,人的本质在他看来就是人“自己创造自己”的理性能力。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问题】
尊敬的思想大家们说出了人的本质吗?
【答案】
我说:“没有!”“没有!”“没有!”
因为他们各自只说出对本质某个方面的认识,而没有道出对本质真谛的认知。
如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 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互相之间差异甚大。 本质在于“习”。
又如王夫之说:“习成而性与成”。
我不禁要问,“习”到底是什么?
还如毛泽东的“烙印”论,又是怎样一次一次地烙(习)得呢?
关于“习”,网上说这样诠释的:
“习”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甲骨文为图1-4,其上部为“羽”字,古字形、像羽毛,是鸟飞行的主要凭借,此处代指小鸟;下部是“日”,即为太阳。可见“习”字是由“羽”和“日”两字组成的会意字。
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人会意为:日出之时,鸟振羽扑翅,想离巢而去。也有人会意为:鸟在日光下练习飞翔。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此字(指甲骨文的“习”字),分明从羽,从日,盖谓禽鸟于晴日学飞。”篆文的字形小有变化,它的上边还是个“羽”字,但是下边的“日”讹变成了“白”,由于“日”字与“白”字的字形很相似。所以慢慢就将“日”误变为“白”了。简化字作习,简化方法是取一构件,代表全字。
《说文解字·习部》:“习,数(shuò)飞也。”所谓“数飞”就是“屡飞",即为反复飞来飞去的意思。鸟这样飞翔,当然是幼鸟学习飞翔。许慎认为“习”字是由“羽”和“白”(“白”为古“自”字,“自”又为古“鼻”字)组成,因而理解为小鸟学飞时很吃力,不停地喘息,因而“习”字当从“自”。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习,数飞也,从羽,从白,会意,数飞则气急见(现)于口鼻,故从白。”确认“习”的本义为小鸟学飞。《礼记·月令》:“鹰乃学习。”其意思是小鹰学习飞翔。 [6]由于“鸟儿练习飞翔”也包含了“学习”的意思,因此由“习”的本义就引申出对文化知识、技能等的“学习”的意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学习”含义。由于小鸟学飞的动作中,包含有反复多次的意思,因此又引申出“复习”等意思。《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习”就是“温习”“复习”的意思。后由“多次接触”又引申为“熟悉”,如《战国策·齐策四》里说:“谁习会计,能为文收责(债)于薛者乎?”意思是说有谁熟悉会计而且会写字,能到薛地去收债的呢?后又引申为“习惯”。有时“习”字也用作“经常“义,如《汉书·董仲舒传》里说“习闻其号,未烛厥理”,这里的“习”字就是“经常”的意思。
“习”的基本义是练习、学习。又表示反复学习而熟悉。又表示因多次接触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即习惯。由多次练习又引申为经常。
人,这种“多次练习、学习,反复学习,多次接触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定,是人类的自我教育!
请看“人类自我教育路线图”:
人类每次进步都是人类自己自我教育的结果,都是习得而成。如下地而直立行走这个大进步,是人多次练习、反复练习;在练习中,反复自言自语,“要坚持呀!”于是人类就直立行走了!因此,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人类自我教育史。
【由此及彼】
人的本质是什么?儒家眼里,人性本善;道家眼里,人性本朴;释家眼里,人性本觉;法家眼里,人性本恶。它们的哲学根据而又各自不同:儒家以“和"为贵;道家以"道”为本;释家以“空”为始;法家以"一"为宗。可在修养上都强调"自我”:儒家说要自修自养;道家讲要自化自正;释家言要自戒自悟;法家道要自权、自审。我认为:人生在世,就要自求自得;求,就是用自己,燃烧自己;得,就是用自己的快乐,点燃别人的快感!
人是什么?在哲学家眼中,人有自我意识能力;在语言学家眼中,人有言语交际能力;在心理学家眼中,人有认知能力;在社会学家眼中,人有现实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能力;在经济学家眼中,人有创造和使用工具的创造能力;在教育家眼中,人有掌握和运用符号系统的能力;在艺术家眼中,人有审美能力;在体育学家眼中,人能更高、更远、更强、具有一切皆有可能的能力。一句话,人乃万物之灵!可惜呀,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人的大旗被万恶的独裁专制统治者践踏得令人发指。如今是高举之时,让我们为之欢呼吧!
欲壑难填,真难吗?我说不难!只有满足人欲,就不难了。可是向来的反动统治者总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扼杀平民的欲望,并罗织罪名来践踏人欲,人权。人的不自满就来自人欲,它是人类不断前进不竭动力。扼杀人的欲望就是扼杀人的希望。
人之所以称王自己的心灵,是因为人的主体性在做主。人的主体性有多个特征:
能动性。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的能动性在物质世界面前不断展现的历史,只有人能够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而物质世界不可能认识人的世界。注意,这儿说物质世界不可能认识人的世界,而沒说物质世界不可能认识和改造人的世界,实际上物质世界是可以改造人的世界的,5.12地震便是例证。
自主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总在发生关系、问题,一事当前,总要选择,這便体现在现实上的自主性;选择要经过情感、认知、价值等方面的考量。值得反思的是中国文化传统,总认为,我的-切都是上面给的,皇恩浩大之谓也。而皇权来自天上,天子也。于是“天赋不平等说”就统治几千年之华夏大地,芸芸众生有几许自主性?剩下大都是奴性,以至今天的中国人还认为自己的权利(生存权、工作权、居住权、受教育权等)都来国家、来自某政治集团,否则,便大逆不道。大江大海令人敬畏,但涓涓细流更让人尊重;有细流涓涓,才有江大海阔哦!
自为性。“吾日三省吾身”、“我思故我在”,前我为主体自我,后我为客体自我。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有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這对矛盾,它们相互作用,便诞生自我教育。
【新论6】
从孔子到毛泽东,从苏格拉底到马克思,他们关于人本质的名言,只说出对本质某个方面的认识,而没有道出对本质真谛的认知。
【新论7】
人类每次进化都是人类自我教育是结果。
自我教育,就是人的本质。
【新论8】绘制人类自我教育路线图, 图示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人类自我教育史。
【现象4】
在历史的天空,有些大家不断批评教育、表达希望,留下名言: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社会学家。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他尖锐地指出:
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对如何当学生的见解却与众不同:
人永远做一个学生,这对于他的老师不是好的报答。你们为何不扯碎我的花冠呢?你们崇拜我,一旦你们的崇拜对象倒塌了呢?当心,不要被一尊石像压碎了你们!……你们还没有找到你们自己,就已经找到我了。一切信徒都如此;所以,现在我教你们丢开我,去发现你们的自我。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指出: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丽玛亚·蒙台梭利是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对儿童的创造性潜力、儿童的学习动机及作为一个个人的权利的信念的基础之上。她认为: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他告诫教育工作者: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出身为小学老师的教育家叶圣陶憧憬這样的教育境界: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论说了真正的教育:
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教给人实行自我教育,要比星期日消遣活动困难得多。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学历和课堂知识都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 终身财富。经验证明,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材,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长短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
孟国泰先生作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创始人,积极倡导“新五育”,全力推行“三标课堂”(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之一),指导品牌学校建设近50所,编写出版教育图书上千种……因此被誉为“教育思想家及实干家”“著名青少年励志教育演讲家”“中国新教育三大奠基人之一”。他说,世界上最简单有效的教育是自育;世界上最简单有效的教学是自学,世界上最简单有效的管理是自理,世界上最简单有效的评价是自评。
【问题】
他们诟病什么?盼望什么?
【答案】
显而易见,诟病的是教育、即他我教育;盼望的是真正的教育。
分析上述名言得知:教育有两种基本形态:他我教育;自我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这两种基本形态的和谐统一体。他我教育与自我教育共同组成教育;没有他我教育,自我教育迷惘失源;没有自我教育,他我教育空寂无了。但以往,自我教育只是他我教育的附庸,即自我修养、德育的方法。而今,自我教育与他我教育是教育的两翼,缺一不可;这是对教育一次历史性的补位。
我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他我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体。
【由此及彼】
高考状元“有用”吗?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同上)
这说明了什么?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请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同上)
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新论9】
教育有两种基本形态:他我教育;自我教育。
【新论10】
真正的教育是他我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体。自我教育与他我教育是教育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他我教育,自我教育迷惘失源;没有自我教育,他我教育空寂无了;但以往,自我教育只是他我教育的附庸,即自我修养、德育的方法。而今,自我教育与他我教育是教育的两翼,缺一不可;这是对教育一次历史性的补位。
【新论11】
真正的教育示意图:
【现象5】
人从起蒙起,不知学了多少课程;现在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但其中就没有一本关于《认识自我》的课程。
【问题】
教育部根本没有自我教育的概念。
【由此及彼】
每年高考后,有很多考生会把自己的一摞书,撕得粉碎,从教学楼上往下抛。老师叫都叫不停。这不是个例,基本上每所高中都存在这个现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联话剧《聪明误》的一句台词“学习---这是瘟疫”, 在借演员之口、喊出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所以,当中国最年轻的揺滚乐队“花儿” 唱完了《放学了》时,台下都会齐声高呼“放学了”; 所以,去年高考后,我巡视高三教室,那真是不堪目睹,遍地是丢弃书和撕了的书片。我常想,为什么学生如此痛恨学习、学校呢?
【答案】
古希腊戴尔城那座神庙入口处,有一块巨碑,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
我国思想家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可见,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就是认识自己。
因此,我呼吁开设“自我教育”课程,让人人拥有自我教育的大智慧,从而加快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惠及后代。
我的《认识自我》课程的结构如下:
《认识自我》结构图:
还应有人与自然部分。
【新论12】
应编著《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作为教育的重要课程。
【特别指出】
新的自我教育与传统自我教育的目的不同。
传统的自我教育是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的“自省”“自讼” “克已”等是为了“复礼”; 朱熹的“灭人欲” 是为了“存天理”; 直到毛泽东的“自我批评”“自我改造” 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一言以蔽之,他们鼓吹的自我教育是为了巩固当时的社会和统治,束缚个体,把个性煙灭在一统之中。
我们倡导的自我教育,是为了解放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一言以蔽之,这种自我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伟大思想。
作者简介
蒋自立,自我教育家,全国优秀教师,武汉市优秀专家。先后担任武汉中学等单位的班主任、政教主任、副校长、校长和总支书记。提岀“真正的教育是他我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的教育理念。著有《班会艺术尝试录》等10本书。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的创立者。
责编:天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