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梨花山(报告文学)
◎王建生 中国作协会员 湖北报告文学协会副会长

一
梨花山,位于保康县马桥镇,紧邻古老的房陵,与神农架大山同出一脉,海拔1700米,是方圆几十公里最高的山峰,也是尧治河村农家的圣山。梨花山与其他地方的梨花山有别,山上鲜有梨树,更无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浪漫。据当地老人讲,此梨花山的来历与古代人物樊梨花的故事相关。
癸卯年冬天的脚步慢了一些,立冬冬不至,云淡风轻,放眼望去,浩瀚的苍穹无尽地蓝碧。立于梨花山的观景台上,清风徐徐,送来大山的体气,兰花、百合、菊花的馨香,红柿子、黄橘子的甘甜,山溪、河堰的清凉,加上农家院子里的玉米、土豆被太阳晒出的味道,混合调配,瞬间化解登山的劳累与不适。东方的太阳打起十二分精神,企图重开春天的温暖。阳光中的梨花山多了几分晚秋的雄壮,香柏、古松、黄杨、樟树等等,叶片深绿,浓稠得难以化开;点缀其间的枫树、珑木、银杏,红的彤透,黄的闪亮,林相繁复灿然。就连已经脱叶的杨树也不同凡响,它赤身裸体,躯干挺拔,肤色银白,在天地之间排列出笔直的线条。
大山因森林茂密而招人喜爱,而居住在大山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在精心地装扮大山。护绿,种花,辅之以必不可少而且相适宜的建筑物,为森林服饰增光添彩,使大山的文化愈加厚重。
相比较而言,梨花山的建筑群谈不上密集,特别是房屋稀少,但其造型还各具特色,哪一处都是引游人驻足的景观。举例说,“三界洞天”景区旁的民宿就有人间天堂的模样,那里的房屋或圆型、椭圆型,或正方型、长条型,屋顶有坡坡的、尖顶的、凹凸错落的,房子的排列组合有随道路逶迤的,有三五幢抱团扎堆的……哎呦,简直就是别出心裁。走到一棵大蘑菇跟前,我以为是一处景观,哪想到是一栋民宿,蘑菇的主茎是楼梯,硕大的菇盘是客房、卫生间。民宿还有荷花形状的,花瓣半散开,包裹着花芯客房。最叫人眼馋的是村民别墅,家家户户,或三层楼或两层楼,几步台阶登堂,门前立柱排列,大玻璃落地窗,既有欧洲建筑的洋气奢华,又不失中国民居的稳重大方。院落宽敞,主人家拥有自家的阳光,从日出到日落,均可坐在家中享受,足够让久住城市的人做一场美梦。如今,这里的交通也方便。公路游曳,一头拴在半山腰,一头溜进峡谷隧道,串起了梨花山所有的景点、矿区、基地、酒店民宿和居民区。卡车负重行驶,运出大山的矿石和农产品,运进生产和生活资料。高空俯瞰,车如毛毛虫,缓缓地喘气蠕动。
许列奎的家就在公路边的山腰上,属于尧治河村梨花山滴水岩居民区。
尽管汽车可以开到许家的大门口,没有预约,游客不便登门打扰。站在对面的公路上,远远望去,那是一连串的深院大宅,青石砌岸,房基高耸,院墙与一层楼房同高,可有效地预防虫鸟野兽的攻击。别墅屋顶大都为坡型,且一波三折,既美观还实用。许列奎今年六十有几,用湖北话说正在“奔七”,两儿一女均已成家立业,有孙子7个,算是人丁兴旺。可以想象,每年春节,这大宅院该是何等热闹,大红灯笼高挂,儿孙们成群结队,鱼贯出入,还不时地点燃烟花与爆竹,把一个彩色的村庄献给瓦蓝的天空,明月开笑颜,繁星眨眼睛,天地同欢乐。
二
村民亲切地称呼许列奎为“老矿长”,他与村党委书记孙开林、村委会主任杨占杰组成尧治河村“三驾马车”。面对来客羡慕的眼神,许列奎介绍,山青水碧是尧治河的命根子,村两委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小有积蓄之后,便开始谋划新农村建设,用5年时间,将散落于梨花山的村民集中回迁到龙门口居住区和滴水岩居住区。如今,尧治河村160多户村民除集中供养的五保户之外,全都住上了别墅房。
许列奎讲究、整洁,一如尧治河干净的村庄。板寸平头,雄健壮实的毛发,每一根都立得笔直;国字脸庞,皮肤黧黑,几道皱褶也一尘不染。他言语不多不少,每一句话都恰在好处,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说话条理清晰,中气十足,聊上几句便可知他是村里的老干部。如今,他从村党委副书记、磷矿矿长的位置上退休了好几年,可书记孙开林不让他休息,说他身体尚好,还应该为村民干几年。于是他服从安排,不担任实职,以老同志的身份协助村两委做一些社会治理方面的事情。
许列奎大半辈子都围着梨花山转,见过风也见过浪,尧治河出名后,荣誉铺天盖地,来访者四面八方,许列奎是当然的受访人。面对来客,无论是领导、媒体,还是游客朋友,他总是异常淡定,苦难也好,辉煌也罢,只字不提。谈及村民眼前的幸福生活,他多次开怀大笑。他说,请孙开林回村,是他许列奎这一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情。
那是1988年的夏天。
党的三中全会开过整10年。临近的房县和神农架林区的旅游产业如日中天,紧挨着的堰垭村、中坪村也开采磷矿增加收入。可是,仅一山之隔的尧治河村依旧“碾子是碾子,缸是缸”,冬日的村民们依旧“靠墙根,晒太阳”。600多号村民靠几丘挂坡地种植苞谷土豆,一日三餐连糊糊都喝不饱。“吃粮靠供应,穿衣靠救济”,“房墙干打垒,房顶盖茅草”。有人调侃:“春风已过双牛尖(双牛尖位于梨花山西北边),唯独不进梨花山。”
那一年,许列奎是四小队的队长,面对吃了上顿愁下餐的村民,几个党员隔三差五地在一起琢磨。尧治河村的自然条件是不好,全村版土33.4平方公里,四湾五汊六道梁,沟壑纵横。尤其是海拔高,小气候独特,“四月雪、八月霜、六月早晚寒气凉”。庄稼“种早了不出苗,种晚了不成熟”,祖祖辈辈混不了“肚儿圆”。但是,梨花山的自然风光优美,山中富含磷矿,为什么春风就吹不进梨花山?同样的好政策,为什么山那边的村子大变样,尧治河村却毫无起色?思来想去,他们想到了同是共产党员的孙开林。孙开林中学毕业,在村子里读书识字最多,肚子里墨水多的人,办法也一定多。
七月的一个晚上,老许带着几个人,找上了孙开林的家。开门见山一句话,请孙开林回村领着大家开磷矿。
此时的孙开林是保康县马桥区一所中心小学的民办教师,而且,书教得不错,深受学生的喜爱,已被文教组列为晋级公办教师的对象。
面对老许的请求,孙开林一时下不了决心。尧治河村的贫穷他心里有数,闭上眼睛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何止清楚?他孙开林也被贫穷深深地折磨。两天前,暑期教师集中培训,其他村子的教师热菜蒸白面馍馍,而尧治河村的口粮只有玉米,每餐开饭,孙开林便躲到一边,偷偷地啃苞谷。可是,苞谷面馍馍偏偏放不长,不出两天就硬梆梆的,咬得直掉渣,孙开林溜到灶膛口端起长火钳,夹着苞谷面馍馍烤。也就在那一刻,他隐约地感觉到背心窝里戳进鄙视的目光。孙开林强忍下屈辱,他要坚持下去。几年的教学实践,让他爱上了三尺讲台,他离不开孩子们,他要用知识让大山的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同时,他还要做出成绩,转为公办教师,飞出梨花山。
许列奎一行人的登门邀请触动了孙开林的另一根神经,那群儿时的伙伴,一个个用期待的眼神盯着他看,他实在有些受不了。
他在心里问自己,治理尧治河村的穷山恶水需要一群人长时间的苦干,你孙开林做得到吗?
说到尧治河的穷山恶水,不妨讲一个当地妇孺皆知的故事。当年的尧帝把生性顽烈的儿子丹朱流放大山磨砺,而且一放就是好多年,直至逊位于舜之后,尧帝才来看望儿子。他为儿子能与当地山民一道开荒种地而高兴。同时,还为此地有恶龙作祟,以至于山洪肆掠、百姓民不聊生而恼怒。尧帝果断出手,灭了恶龙,并与儿子一道治理水患。当地人感恩尧帝,把本为“鹞子河”的地名叫做“尧子河”,近代人又改为“尧治河”。
许列奎摸透了孙开林,此刻,他捕捉到孙开林一红一白的面部表情变化,知道火候到了。他起身离开,撂下一句狠话:“尧治河村的乡亲们都过穷日子,苦日子,你出去当国家教师?看你怎么好意思!”
请将不如激将。1988年8月,孙开林断然辞去教师职业,回到了尧治河。
三
孙开林到底是孙开林,果然有不与人同的思路。他认真比较尧治河村与临近的堰垭村、中坪村之优劣,挖出了尧治河的穷根——没有出山路。去房县县城,垂直距离尽管不足60公里,但有梨花山挡道,如果步行,来回一趟得8天。去丹江口市就更远,舟车劳顿,往返需要20天。磷矿石运不出梨花山,即使出了山,花在路上的运费超过磷矿石收入。
“要开磷矿,先修路”。
认识很快统一。可是,钱在哪里?劳动力在哪里?
据说,当时全村人最大的家当是一头名为“大犍子”的黄牛,如果卖掉值300元。而300元对于修几公里翻山路,连塞牙缝都不够,更何况这牛不能卖,卖了就没法子种地。
孙开林带头,拿出了自家准备盖房子的积蓄4000元。
许列奎、许年福、黄正国、徐庆华、吴德华等人急中生智,凑在一起,把全部的房产押给农村信用社,好说歹说,感动了信用社的同志们,贷款3000元。
两笔资金加在一起,买回了修路用的第一批爆破器材。
梨花山不会忘记,1988年11月11日,孙开林同他的伙伴们点响了劈山开路的第一炮。
这一炮对于沉寂千年的梨花山来说,是真真实实的开天辟地。从那天起,尧治河人走上了前无古人的创业之路。
村民们明白,在悬崖峭壁上开辟一条可通行大卡车的道路,注定要付出血的代价,至于受点小伤小痛那不过家常便饭。
面对山一样的畏难情绪,孙开林与许列奎等人发下了比山还高的誓言: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
这誓言比三伏的太阳还狠毒,一般人很难说出口。当导游一次次重复这句话时,我的思维不知不觉地跑去了题外。我想到了“背水一战”“大义凛然”之类的词语,想到了范仲淹“天下为先”的忧乐之观,想到了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冒着天上飞机轰炸而冲锋向前的壮烈场景……
这誓言力超千钧,在我的心田砸出了血淋淋的深坑。
我心痛,我更感动!
一个仅有600多人口的小山村劈山修路开磷矿,锤子、钢钎、铁钯子、铁盒子就是全部生产工具;一个掌钻子,两个人抡大锤,上药,爆破,最原始的办法也是最基本的工艺……简直是用血肉之躯去搏击强硬的岩石,这是不是有点儿戏?
如此风险大且失败几率高的行动,有谁敢支持?又有谁会积极响应?
但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此时此刻,党员不带头,干部不先干,不可能有行动,更不可能有成功!
孙开林是一条硬汉子,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尧治河村史馆保留着一组发黄的照片,照片上,孙开林正单衣薄裳甩开膀子抡大锤。
尧子书院的书架上摆放着厚厚的《尧治河这30年》一书,书中有载:“当年9月,孙开林组织领导测量修建松树扒至戴家塆的矿山公路,村民出工修路的有许年喜、黄政东、许年兵、许年龙等4个班子(成员带着)十几个人。许年喜班子包修的路段最先打通并采出磷矿。随后,黄政东、李文喜包修的路段也开出了矿。当年开辟戴家塆露天矿点3个。”
也就是这年年底,孙开林、许列奎、许年福三人带着滚烫的磷矿石样品,踩着半尺深的积雪,步行30公里,从房县上客车,第一次到大城市襄阳市的一家化工厂推销,并成功签约。
人勤春来早。第二年,当睡梦中的梨花山被轰隆隆的爆破声惊醒时,尧治河村3公里长的出山道路全线开工。孙开林在桐树包的一间废旧牛栏里设立指挥部,并自任指挥长。
百日大战,气势如虹。炮声锤声号子声,声声震慑梨花山。
第一台运输车开进梨花山,第一车磷矿石运到了房县。孙开林和他的团队首战告捷。年底,尧治河村委会的账本上有了第一笔磷矿石收入,而且以万元为单位。
“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这誓言的狠毒,随着时光的漫漶,演绎成激励尧治河人艰苦奋斗的干事文化。梨花山上的公路在孙开林、许列奎、杨占杰等人的脚下不断延伸,千米之长的隧道也一个连着一个贯通山腰。从1988年11月的第一声炮响到2018年12月,尧治河村修了30年的路,村内公路达136公里。
梨花山的公路是尧治河村人用血汗浇铸的,墙壁凸凹的隧道,山石垒砌的驳岸、桥梁和排水大涵,处处可见当年的人工痕迹。30年修路,小小的山村平均每年出动劳动力1.1万人次。如果用全村200多劳动力平均,年人均修路50天。
四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路通车通财运通,梨花山的创业者年年都有新目标。短短的几年时间,从劈山修路、开采磷矿,到兴办“磷加工产业园”,成功地完成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根本创新转换。
那一日讲完党课,众多党员大步行进在崭新的滴水岩公路上。书记孙开林昂首挺胸,面带微笑,走在最前面。他迎着阵阵山风,指着眼前的山谷,侃侃而谈:“风帆不挂上桅杆是一块无用的布,梦想不付诸行动只能是一团缥缈的雾。”
孙开林心中的梦想是什么?是创造尧治河村全体村民的富裕生活,是创建全中国屈指可数的幸福山村。
创业者永远正年轻。尧治河村前进的脚步踏出了新时代的节奏。
1994年元月,欢度新春的烟花还在梨花山上空没有散去,尧治河的村民们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中,而孙开林及村两委的同志却悄悄地开启了下一个征程——保护梨花山,保护生态环境。他们引进新技术,果断地结束了露天采矿的历史。同时试行个人承包制改革,将矿石销售、开采和矿山食堂分别承包给许列奎等三人。腾出手来的孙开林拆除曾作为修路指挥部的废旧牛栏,动工修建村委会的办公楼。在新楼房落成之际,孙开林又语出惊人,他说:“挖磷矿吃祖宗的饭,我们要想着子孙的碗。”
这是新的战斗动员令。
尧治河村两大峡谷河流,水位落差大,暴雨时节,浑黄的山洪如恶龙直扑山下,冲毁道路,冲毁庄稼,峡谷是梨花山千百年的软肋。同时,河流也是不可多得的蓄水发电资源。书记孙开林带领支部委员许列奎、村委会主任杨占杰等人沿着马面河、洞河峡谷已徒步钻行多次。他们决心,在马面河与洞河的交叉处修建二级水电站,变水患为水利。
自修水电站是尧治河村历史上的第一次,其工程量和技术难度比起劈山修路更大,战术上必须高度重视。聪明的孙开林使出了几个新招:一是请来房县的一家水电公司,专业人干专业事;二是争取马桥镇镇长出任指挥长,协调相关政府部门,而村委会主任杨占杰任副指挥长,盯在工地上;三是发行尧治河水电站股权证券,吸纳村民资金和劳务入股。我真的是服了孙开林,一个小小的山村竟然敢发行专项建设债券,前无古人是肯定了的,恐怕也后无来者。而就凭这一条,全村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同时还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苦战一年,尧治河村二级水电站胜利竣工,装机容量为640千瓦。
水为师,人为徒,做事顺流而下,势如破竹。尧治河人修水电站也像多年前的劈山修路一样,接二连三,不仅修建四级水电站,还要修建水库,科学调水蓄水。
又是一个万木峥嵘的元月,马面河水库的开工了,全村200多劳动力一起上阵。杨占杰任指挥长,起早贪黑干在工地,搬石头,砌水泥,大工的技术活、小工的力气活,他全干。两只手掌,旧疤痕上摞新伤,创可贴不断。虎口震裂,大拇指骨折,咬咬牙就过去,谁都没有发现。那天中饭后,与他见面握手,我隐隐地感觉锯齿划过。听完修水库的故事,我明白了原委,借分别之机会,拉过他的右手,不看则已,一看便瞠目结舌。过去十几年了,他的巴掌依旧粗糙,拇指与食指间失去了原本应有的配合,当年裂开的肌腱至今没有恢复,再也不可能恢复。我想起了导游邵惠的解说词,水库大坝累计投工2.7万个,村民们肩扛手抬将6000多立方米沙石料、525吨水泥搬上梨花山。是否可以这样翻译:这一双双伤痕累累的手掌就是一页页无字之书,记载着那座蓄水28万立方水库的苦难艰辛,也记载着梨花山的蝶变之旅。
河水年年月月流淌,两岸的变化也从未停下脚步。转眼到了1997年,尧治河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轰鸣的烟花爆竹声中揭牌,有功之臣杨占杰胸带红花,被委以总经理重任。
这一年,尧治河上的几座电站共发电1200万度,实现开门红。
杨占杰敏捷地抽回右手,满脸认真地说:先苦党员,先死干部,是我们村干部共同的誓言。
五
风景不只在春天和秋天,梨花山四季都妖娆。
走完那逶迤的公路,你就会发现,梨花山风景的硬核还是文化。
用书记孙开林的话说:搞旅游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只是卖山水,赋予文化内核的山水才叫旅游业。
一个研究神龙架的学者曾站在尧治河广场上感叹:尧治河人成功地发掘了尧帝文化,做足了尧文化的大文章。
委实如此,凭借尧帝父子治水于古荆山房邑一带的传说,尧治河村变身为尧文化的富矿,处处可见尧帝文化的遗存,似乎一个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鲜活地行走于梨花山中。踏进古朴雄伟的“尧帝门”,“尧”字碑刻隽永俊逸,篆、隶、草、行、楷,经典书法字体一应俱全,森严而神秘的异样感觉袭于心头。“尧帝神峡”或许就是尧帝当年走过的路,奇峰跌宕,岩石壁立。如今,作为游客旅游线,隧道与桥梁相连,天堑变坦途。“尧帝故事教学点”“尧文化传播研究院”“创业园教学点”一线串珠,还有(尧帝)“对弈园”“风情园”“开明园”“降魔园”等诸多景点分列两边,真的是一路山水风光,一路尧帝身影。尧治河村邀请专家学者选编了尧帝“出世”“婚配”“访贤”“牧马”“治水”“造酒”的故事,还创作了尧帝“创武术”“创历法”“创围棋”“降魔除妖”和“儒墨之宗”“龙图腾”等类似传说,图文并茂,绘制成石雕,逐一镶嵌在公路隧道的洞口,每组石雕讲述一个尧帝故事,让你通晓一个伟大的尧帝。
如果有人说讲故事不过“小儿科”的套路,一般般,不稀奇,那好,就来个稀奇的不一般的大招。依据尧帝父子劳作之余坐在河边围棋对弈的故事,尧治河村策划并举办“尧帝杯”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还邀请聂卫平、常昊等九段高手站台献艺,一时间,小山村的名字响彻中华大地。如此妙用尧帝故事,使其闪耀出惊人的光彩与魅力。你,服还是不服?
在尧治河村,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的文明交相辉映。对外开放的景点中,“农耕文化博物馆”位于广场一侧,一幢依山就势的三层楼房,陈列着大山里的耕种农具和主要农作物样品,带你穿越到从前;“中国磷矿石博物馆”与村部办公楼门对门,多个声光电展厅,展示出不同含量、不同颜色的磷矿石,给你来一次科学普及。尧治河人开采磷矿讲科学,更注重环保,梨花山上废弃的矿坑矿洞要么变身神话剧场,供游客一乐;要么成为食用菌的生产车间,竹架上摆放着层层叠叠的菌袋,线条曲中见直,纵横有序。朵朵蘑菇沐浴灯光,粉白鲜嫩,引来游客“咔嚓咔嚓”的快门声。
富口袋,不忘富脑袋。
“长岭红军古道”,顺山沟逶迤,有声有色,有图画也有实景,一路走完,便可了解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红色故事。
山头上的“尧子书院”藏书万卷,供青年人静下心来阅读。
家庭是社会的小单元。尧治河村推行“十个一”文化工程进农家——作一副对联,设一间书房、编写一个励志故事等等,普及宣传教育,传承优良家风。导游姑娘举例:破除外来男女不能在自家同房住的千年旧俗,就是思想教育了不起的成果。原来,头几年搞旅游,农户不愿意接待男女游客来家中住宿。新观念带来新气象,如今的尧治河村,家家开民宿,户户吃旅游饭。
六
傍晚时分,火球般的太阳快速下沉,西边的群山联起一道黑色的峰峦,像是高高的堤坝,围屯五光十色的晚霞。霞光溢出堤坝,无数彩色的丝线从天际放射而来,填平了西边大山沟壑。霞光不仅绚丽,而且温柔,穿透密匝匝的树林,给大地注入生机。
梨花山是山中的伟男子,不惧寒冬,敞开胸怀拥抱多彩的黄昏,显露出生命的顽强。山巅上,那一棵棵扎根于石缝的青松,那一枝枝含苞待放的山花,随着大自然的冬去春来,形变而质存。就连那一蓬蓬枯黄的野草,也在脱掉旧衣的同时孕育新装。
起风了!山风带着坚硬的寒意,摇曳着梨花山的松林,树叶沙沙,细细密密,伴随着尧治河的“哗哗”流水,奏响了农家独有的小夜曲。
“大风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风过梨花山,山谷浩荡,山岚摇曳。尧治河村在山风的吹拂下,闻鸡起舞,发愤图强,随梨花山一同起舞。我们看到的尧治河村,“家家住别墅,一户几台车,人平收入超过7万元”。
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喝茶聊天,啧啧称赞,山里的农家真真实实地过上了好日子。
王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品散见于《长江丛刊》《四川文学》《散文选刊下半月》《海外文摘文学版》等报刊,有多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有长篇传记《讲给生意人听的故事——儒商子贡》、散文集《布谷声声》、长篇报告文学《心安凤凰岗》等多部著作出版。
【本文首发《长江丛刊》2024年4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