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词文学社在线作家:
刘兴祥


《年华拾絮》散文集
作者简介:
刘兴祥、 生于1953年4月8日、开州人、年轻时曾在西藏边防服过役,退伍后,就职于重庆市开州区森林公安局等单位至退休。曾任一级警督、三级警长。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重庆市诗词学会理事、开州区诗书画院院士、重庆嘉陵诗词学会、渝中区诗书画院、开州区作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开州区音乐家协会会员等;创作古典格律诗词集《绿梦縁》《绿之心声》《随央视周游国境》《鹤发童心》《霜染枫色》《老骥千里》;长篇小说《白衣情结》;纪实文学《寻路人的足迹》;散文《拾絮年华》;文学评论《我达我意》;现代韵律诗歌《森林之恋》《新诗探索》等个人专集12部,100多万字。代表歌曲作词有《战友情深》《无缘》《老同学之歌》《怀念邦达》《开州明珠雪宝山》《森林警察之歌》等。
目录
1水浪柴
2马齿苋的回忆
3巴蜀诗界高手新春和诗
4都说和谦出美女
5遵义市红岗区作协“流杯香”杯征文
6家乡的黄葛树
7和谐家园
8一条未走完的商业街
9秦巴古道火石溪
10巴山明珠雪宝山
11风雨中的汉丰湖
12故乡街后的河滩
13目睹温泉中学“5.23”事件始末
14故乡上坟的回忆
15刘跛子
16团圆饭
17黎拐鸽
18当年寻求招工的一次旅途
19开州“6,11”特大暴雨的经历
20怡雅苑小区的宁静环境
21芦子坝儿时的回忆
22今日的北大荒
23被人淡忘的薅草罗鼓与山歌创作
24假马克斯
25逛早市的见闻
26屙米石的传说
27铁峰松涛
28善字竹海
29南山林海
30开州一绝“临江烤鱼”
31中国木香笫一村的好书记
32勤奋的女老板
33避暑换租房的感想
34岩水风云人物沈公安
35林业局长朱丹清
36学习《道德经》的初心
37学习《道德经》第67章心得体会
38经济发展与素质教育
39听和谦老人讲一个传奇人物
40因家贫一耳光降三辈
41因一句玩笑引来灾祸
42女儿出轨土豪暗设杀计
43大队长你也还会讲政治课呀
44为解放军平暴乱准备干粮
45土匪头子冒充解放军抢劫财物
46卖草药的李膏药
47外籍老乡辈二哥
48儿时的故乡依稀的记忆
49《森林之恋》后记
50《战友你好》平台文化刊卷首语
51姑母刘东明
52故乡老街的水巷子
53生产队的田疤子
54临江山弯庄园游记
55参军50年迟到的庆典活动
56城口行纪实
61和谦老细娃回故乡游记
62郊游记
(十九集)
开州6.11特大暴雨经历
作者/刘兴祥(重庆)
昨晚恶梦频频不断,早上五点半醒来微感头晕,收拾好钓具去汉丰湖调节坝下方钓魚。
在早餐店买了两个桐叶粑,开车去五公里外的钓鱼处。河边站满了密密麻麻的钓鱼人。我选中一个河流拐弯处,这里乱石垒垒,暗礁林立,是藏鱼的好地方。
穿上水裤在齐腰深的水中抛竿打路亚,看到先到的人腰中系着鱼网绳,装满鱼网的翹壳、红梢鱼淹在水蹦跳。 一向运气不错的我,今天怎么也钓不到鱼,看着人家两条三条地不断丢进网中,心中难免不着急。
十点左右云层散尽,强烈的阳光刺得我脸发烫,此时满载收获的人纷纷离去,只有我不甘心,钓不到鱼决不下收竿。功夫不费有心人,终于有一条较大的翹壳上了钩。但后来一直不见效果。这时肚中咕咕叫我才反映过来没吃早餐,上岸喝了一点水,吃了点粑粑后决定转场。
汉丰湖多余的水流,溢出水闸顺着引水附坝飞流直下卷起滚滚的浪花,下方被水冲击成的河潭里有很多鱼,岸边几乎人挨人拥挤的钓鱼队伍。各种钓法五花八门,有坐钓的,有海钓的,还有打路亚的,见别人白条、黑尾子连连上钩;翹壳,红梢频频串拉,但我的运气仍然不佳。
午后,城里方向乌天黑地,雷电闪鸣,有朋友打来电话说:“城区在下暴雨!”有心存侥幸地说:“偏东雨隔田坎,局部下雨不会落到这里来”。一个胆子大的趟过急流到河中礁石中抛竿路亚,大鱼小鱼频频得手,他手舞足蹈洋洋得意地向大家炫耀。
暴雨终于来了,急忙穿上雨衣,在雨中打鱼效果更好,偏偏这时我鱼竿绞线怎么也解不开,心中急燥更是添乱。河水涨得很快,站在河中礁石上打路亚的人慌了阵,急忙冒险踩着激浪水上岸,差点被激流冲倒,大家为他捏了一把汗抛出鱼竿相救,最后全身湿透爬上了岸。大家都说他要鱼不要命,他也吓得脸色发青,先前那种得意劲一下消失,沉痛的教训呀!
雨一直不停,我打消了再钓的念头,收拾钓竿打道回府。从河边到停车场足有一公里,我冒着风雨踩着地上的积水徒步前行。雨越下越大我全身淋得犹如落汤鸡,开车时雨刮器不停地刮,前面的能见度太低我只好放慢车速。
网友们发来调节坝开闸泻洪的视屏,在激浪中飞跃的鱼儿蹦上了岸。只见人们在风雨中用鱼网,鱼舀不停地捞鱼甚是壮观,此时我已到家,也不想去那里凑热闹。
暴雨一直不停,城区被大部分地洼之处被积水淹没,区政府前市政广场的彩虹桥下,一辆小车熄火水漫车窗,他站在车顶上求救;开州大市场底楼门市被淹,成吨的大米和货物被水浸渍;平桥泰苑小区齐膝深的水漫过大门。垃圾复盖了水面,开州大道堵起了长长的车龙。汽车如船一样在水中漂浮。网友们调侃“开州人有车有房不算什么,还得有船行驶于城区观风景才是最惬意的事”!
突如其来的大暴雨,给开州带来巨大损失,其阵势不亚于几十年前开县的“九四洪灾”。幸运的是新城搬迁高处,只是内涝不是洪水淹没。三峡库区建设,水位调节坝发挥了它的泄洪功能,不然九四洪灾的故事会再次在开州重演。
农村山塘库堰,庄稼性畜,还有房屋被洪水、山体坍方,泥石流大面积的破坏受到了巨大损失。自然灾害犹如人生险途时时难料。相信开州父老乡亲们的承受能力,暴雨后会有彩虹,雾霭散去总见阳光。只要沉着冷静,勇敢坦然地去面对自然灾害,当着人生一次次经历。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第二十集)
怡雅苑小区宁静的环境
作者/刘兴祥(重庆)
淅沥的秋雨带着一丝寒意。桂花落絮撒落一地给清洁的地上一层金毯,清晨的怡雅苑小区万籁皆寂一派宁静。清洁工“刷、刷、刷”的扫地声清晰灌耳。
我从睡梦中惊醒,站在阳台上凭栏伫视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参天的黄角兰树林在湿润的空气中,送来扑鼻的清香。被雨水打湿的花叶纷纷飘落,飘在车上,飘在草丛中,飘在花坪里,无奈地告别繁茂的树冠,有的飞飞扬扬地飘浮于半空之中,不情愿落地,表现出的是多么的无奈。
被秋雨淋湿的树隙里的鸟巢。几只待哺的幼鸟伸着饥饿的头,等待父母觅食归来。小区内树木繁茂郁闭成林,遮天蔽日这样的环境很受鸟儿的关顾,它们每天穿行于林间嬉戏觅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有时趁人不注意悄悄溜主人家的上阳台,胆子非常地大,肆无忌惮地偷食阳台上的各种晾晒的食物。
小区是封闭式的四合院,七楼一底楼房被大片高大乔木包围。临街面客厅落地窗宽大采光后门直通阳台和小院内绿化区。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正在书房玩电脑。四周静得出奇,忽然听到“碰”的一声,开始还以为是有人敲门拜访。便立即开门见门外空无一人,返回客厅时看到一只血淋淋的斑鸠,误撞落地窗而受伤。这是从后门阳台上飞进客厅的斑鸠。误以为窗玻是空间。它在地上抽搐着,我心疼极了,急忙上前将鸟儿扶在手掌中,发现它的头部渗着血。不一会斑鸠醒过来,还好伤势不太将它放飞,这样的事在我家发生了两次。
怡雅苑小区与繁华的街道咫尺相隔,却如远离城市喧嚣的静地。墙边密密的天竺桂枝叶挡住阳台,在树隙缝中还能隐隐地看到对面层楼的轮廓。夏天坐在阳台上休闲,有种深临幽境之感觉。
苑内绿池水榭,修竹假山,鱼儿在绿荫下游翔。有人在池中投放了鲫鱼,锦鲤,鲤鱼。我们闲遐时带上一个小鱼竿,垂钓于宁静之中,收竿时又将鱼儿放回池内,就这样循环垂钓打发时间也不失其雅兴。
小区种植有银杏、香樟、楠木、水杉、桂花,黄角兰、腊梅、楠竹、大榕树,天竺桂等几十个品种的常绿树,春夏秋冬四季长青各呈其色。一年四季花期不断尽闻异香扑鼻。
我在岗时是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有时将一袋袋没收的青蛙放到院内鱼池中喂养。晚上阵阵蛙鼓悦耳犹如天籁之音,但有人听不惯蛙声提出抗议,说青蛙吵醒了她们的春梦。夜间,苑内有爱好乐器的人扶琴拉弓,还能听到余音绕梁的夜半琴声,有时忍不住随琴声哼几句小曲而与和之。
森林下围绕幢楼的消防通道足五百步之长。成群结队的老翁老妪,帅哥美女们闲廷散步于晨昏,走上十圈八圈顿觉开怀气爽。林下的空气新鲜,富氧粒子丰富,待到身上微微出汗,回家冲洗后美美地睡上一觉。
爱跳坝坝舞的大妈们,每天按时在小院中央坝坝里翩翩起舞,调皮的小孩们在舞间中穿行追逐打闹。小区邻居很和谐,平时相互来往,相互关心,还有一批热心人在节假日里组织各种娱乐活动。
清新气爽的空气给人带来愉悦,优美环境使人开心畅怀,邻里和睦消除了烦恼,有益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难怪此院已建成二十多年的老房子,至今还受人青睐,纷纷在楼梯间打出求购广告。怡雅苑也因此被社区评为文明示范小区,可谓名符其实。
(第二十一集)
芦子儿时的记忆坝
作者/刘兴祥(重庆)
和谦人说起芦子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芦子坝位于和谦场郊区,老街出场,乡村进场的必须经之路。芦子坝有我儿时的回忆,脑海中呈现出一件件难忘的往事。
打从我有记忆之时,就与芦子坝就结下了不解的缘份。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随母由城镇居民户口下到农村,芦子坝就是我们当时落户的之地,(和谦公社仁合大队第十四生产队所在地)。
往事历历记忆犹新,记得生产队死了一条牛,宰杀后分配给社员,在我家作客的么姨带着我从社里分回了几斤熟牛肉,父亲还说熟牛肉没有生牛肉好吃。五八年大炼钢铁,生产队青壮劳力都抽出去筑高炉搞大炼钢铁运动,剩下老弱妇女在家抢收秋粮。母亲带着五岁多的我去车家湾抢挖红苕。眼看霜冻季节来临,大片的红苕无人挖而被烂在了地里。母亲非常体弱劳作非常累,她气喘吁吁地对我讲:“兴祥,你快点长大呀!长大后好帮妈妈干活”!
1958年大丰收,由于抢收粮食的人手少,大量的粮食烂在了地里。1959年全国受灾,多少人被饥饿夺去了生命,母亲病饿交加,抛下我们过早离去。
芦子坝院子很大,有两层地坝两个生产队。上地坝是仁合十五队,下地坝是仁合十四队。
地坝前面有一个大水田足有五亩多,大田中间是通往和谦老街的人行大道,也是通往城口,陕西省等地的盐茶古道,我们去红庙子小学读书的必经之路。
大田位置较高,为了保证春耕插秧用水,生产队将作为囤水田,一年种一季稻子,当作蓄水池用。长年的蓄水田里有不少的鲫鱼和鲤鱼。冬天打霜下雪,鱼儿蹲在一处一动不动。我们用无底烂背蔸在田中筐鱼,背篼按下水后就用手去摸,这种方法使我们收获不小。
那时候人们对鲫鱼的营养价值了解不够,总觉得它的刺多,没将它列入优良鱼种范畴,人们最喜欢的是鲤鱼,鲤鱼肉厚味美刺少而受到青睐。春耕时节,农民在田里撒石灰灭虫。翻犁后大大小小的鱼儿和黄鳝被浑浊的石灰水呛晕,浮在水面露出嘴唇艰难地呼吸,我们趁机带上撮箕在田里捉鱼,弄得浑身沾满了泥浆。
田边的人行大道由于没硬化,每逢落雨天稀泥烂洞的,稍不注意就会滑倒在田里。从山上来赶场的人,肩上挑着,背上背着沉重东西,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在田里。
那时父亲在商店工作,在生产队是有外来收入的家庭。家里缺乏劳动力挣工分,每年只能拿钱去生产队买基本口粮。有几次由于欠款,生产队不分粮食,会计叫我回家找大人将欠款交齐后才能分粮。我只好忍气吞声,空着口袋回家。
我从学校毕业后参加生产队劳动,曾被选为记分员。由于我每天坚持下地挣工分,不到两年功夫我家成了存款户了。不但能分到基本口粮,而且还能分到工分粮。底气足了说话也硬气了,不再受窝囊气了。那时劳动价值很低每天只能挣几角钱,但年终还能分到十几元钱的红利。
那时的集体生产,社员劳动积极性不太高,又是紧邻场镇的生产队,如城墙上的麻雀胆子大,扯皮调经的人不少,人多土地少干活也很轻松。当时流传一句时髦的话,形容生产队里劳动的状况:“站,站,站,七分半。挖地锄头衬额头,吹牛聊天,熬到太阳落山收工返”。男子挑粪,半劳力和妇女们两个人抬一桶粪。舀粪的忙不过来,因此排着一长串队伍等待,妇女们边等边打毛线衣,老人们摆龙门阵,这样的工作效率种庄稼还能有好收成?
人多土地少粮食产量不高大家不够吃。每逢青黄不接时,靠国家发救济粮。平时也是各显神通,去一煤厂挑煤、送主副食挣个块把几角钱,去市场上买黑市粮食,缓解家里缺粮危机。
尽管收成不好还要缴公粮。每逢缴公粮时,送公粮的人要会餐,粮食由生产队提供。一般是吃面条没有肉。那时能吃上面条就如打牙祭。没有佐料,放点盐和豆辦醬就觉得如吃山珍海味。
春耕缺水时常与邻队争水纠分不断,从大河坝接来的堰水,要经过普发大队地段,我们属于尾堰,为了防止纠分发生,经过公社领导协商,每个生产队按时轮流放水。
放水时间段里,生产队抽调大部分劳动力,沿途昼夜巡逻值守,防止中途有人偷水。有时因偷水还会引起打架斗殴。
那些日子虽然穷但过得快乐,干活时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歌声不断;休息时老年人叭嗒、叭嗒地抽着叶子烟,用衣袖擦擦烟嘴,相互传递吸烟,抽烟后口水一片地吐。摆着笑话和龙门阵,有时逗逗新过门的小媳妇,小叔子们随时调戏一下嫂子取乐。
解放前经常跑陕西做生意的宋火砲,爱讲些西北农村风俗,讲些公公烧火,媳妇调情之类的荤龙门阵。讲点四言八句顺口溜逗,这些回言八句顺口溜也是我写诗词的启蒙。从出生芦子坝到参军,我在那里生活了十九年,点点滴滴记忆犹新。
如今的芦子坝新农村建设,田地上全部盖了楼房,成了和谦场的集市贸易中心。过去的乡邻们,因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大多数人已经迁出了故里,遍布全国各地去发家致富定居异乡。我每次回到家乡看到的多是陌生面孔,没有几个熟人,心里顿感一阵空虚。儿时的故土今非昔比,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时代的发展,但很难寻找昔日的痕迹,昔日的故乡只有在梦中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