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想之一:
建设第一条红军长征高铁
让老区人民共享革命胜利成果
作者:刘学用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
90年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分别从赣南(瑞金、于都)、闽西(长汀、宁化)出发,踏上艰难的远征历程,历时12个月零7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级行政区,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主要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原因,长征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拉大。长征沿线许多县市至今未通铁路,严重制约着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建议国家启动修建第一条红军长征高铁——江西瑞金至贵州遵义红色高铁,让老区人民共享革命胜利成果。
一、修建红军长征高铁的必要性
1.修建红军长征高铁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90年前,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开启了艰难的万里长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沿线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十送红军”、“半床棉被”、“一条棉裤”、“一张欠条”、“一盏马灯”等等脍炙人口的长征故事一直在长征沿线人民中流传,沿线群众为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相继脱贫摘帽,彻底摆脱绝对贫困。但是,党的宗旨要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修建红军长征高铁是改善沿线基础条件,彻底改变区位劣势、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是红军长征沿线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2.修建红军长征高铁是弘扬长征精神,发展红色旅游的需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对于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长征文化资源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优势,要挖掘利用好长征文化资源,通过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传播长征文化,讲好长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但因其时空跨度大、地域文化复杂、区划阻隔明显等特点,给跨区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增加了难度。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中,要综合考虑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合理布局,制定科学合理的游览路线,使多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地段、景区之间“串珠成链”“串联成片”,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实现文旅产业富民。因此,建设红军长征高铁,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必要条件;
3.修建红军长征高铁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也曾经是深度贫困区,虽然已经整体脱贫,但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还十分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沿线地区脱贫县还需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好打赢乡村振兴战;长征沿线许多县市至今未通铁路,是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但沿线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邵阳境内就有世界自然遗产新宁崀山、国家公园城步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绥宁黄桑、国家森林公园武冈云山,此外沿线还有数十处处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尽快修建该铁路能有效改善沿线地区交通区位条件,构筑湘桂、湘赣、湘黔旅游黄金通道,促进湘黔赣全域旅游发展,将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修建红军长征高铁是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手段。
二、修建红军长征高铁的可行性
1.中央红军长征沿线广大群众及各级党委政府修建高铁的愿望十分强烈,积极性高。中央红军长征沿线的广大群众盼望修建高铁的愿望由来已久。早在2010年9月,原铁道部与贵州省在京签署《铁道部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贵州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同意开展兴义至永州等铁路规划研究。2013年4月,贵州省黔西南州发改委主任陈湘飚率队赴黔东南州、湖南永州市对接兴义至永州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在湖南永州市召开的座谈会上,双方一致认为,将兴义至永州铁路延伸至江西赣州,接通福建龙岩铁路,利用已有或将建的铁路规划建设“(贵州)兴义-黎平-(湖南)靖州-永州-郴州-(江西)赣州-(福建)龙岩”铁路,形成西南至东南沿海新的出海通道。2014年4月,湖南省铁建办邀请贵州及江西省发改委(铁建办)相关领导齐聚长沙,专题研究“兴永郴赣”等铁路前期工作推进事宜。三省就兴永郴赣铁路建设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进行了充分讨论和阐释。会议达成共识,联合行文分别报国家发改委、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请求将“兴永郴赣”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十三五”建设规划,会议还商定了建立三省铁路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三省每年轮流主持召开铁路建设工作推进会议。
兴永郴赣铁路由贵州省兴义市起,经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罗甸县、平塘县、都匀市、三都县、榕江县、黎平县、靖州县、绥宁县、城步县、武冈市、新宁县、东安县、永州市、宁远县、新田县、嘉禾县、桂阳县、郴州市、汝城县、崇义县、上犹县,到达江西省赣州市。
通过兴永郴赣铁路的线路走向与中央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赣州)至遵义段的路线对比,发现两条线路的重合度高达80%以上,也就是说,兴永郴赣铁路基本上是按照中央红军行军路线规划的,只不过要从兴义延伸过贵阳至遵义,而贵阳至遵义段高铁早已建成通车,实际需要建设的高铁就是瑞金-上犹县-崇义县-汝城县-郴州市-嘉禾县-新田县-宁远县-永州市-东安县-新宁县-武冈市-城步县-绥宁县-靖州县-黎平县-榕江县-三都县-都匀市-平塘县-罗甸县-望谟县-册亨县-安龙县-兴义市-贵阳。至于中央红军经过的部分地方如广西的全州、兴安、湖南的通道等地方因已经有铁路运营,可以通过湘桂铁路和焦柳铁路与之联通,尽量确保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县级以上行政区都能够通铁路。
2.修建中央红军长征高铁有国家、省级规划支持。兴永郴赣铁路列入了国家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的扶贫攻坚规划。国务院于2011年下发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国开发办〔2011〕3号)和2012年下发的《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国函〔2012〕216号)中,都规划了兴永郴赣铁路。2014年,湖南省、贵州省人民政府和省发改委、省铁建办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兴永郴赣铁路项目,将项目纳入了两省铁路发展规划(2008—2030年)和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2015年9月中旬,鉴于湘黔两省积极努力及项目自身的可行性较高,国家发改委发文至贵州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同意支持兴永郴赣铁路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6年7月20日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中,兴永郴赣铁路被列入促进脱贫攻坚和国土开发铁路项目。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发改地区〔2016〕2664号)中又将兴永郴赣铁路列入了中部地区“十三五”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工程内容。
3.修建中央红军长征高铁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大力支持。2014年,湖南省全国人大代表、怀化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晖同志领衔联名湘、黔、赣三省43名全国人大代表于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新建兴义—都匀—靖州—永州—郴州—赣州铁路议案,呼吁该铁路早日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调整)》,请求国务院督促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将新建的兴义—都匀—黎平—靖州—永州—郴州—赣州铁路项目纳入规划建设,进—步深化、完善线路规划研究和前期基础工作,并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调整)》微调修编时纳入规划,列入国家发改委、国家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近期规划建设重点项目,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此后,每年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期间,都有贵州、湖南、江西三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兴永郴赣铁路项目的相关建议、提案,三省县市省级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十分支持和关心兴永郴赣铁路项目。
4.修建中央红军长征高铁项目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2015年2月13-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时,与随行的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专门听取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负责同志就兴永郴赣项目的汇报。2015年5月上旬,分管扶贫开发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高丽在兴永郴赣项目专题报告上签署了批示意见。2015年5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赴湖南省郴州市调研时,对郴州市针对兴永郴赣项目专题报告上签署批示意见,并要求国家发改委尽快研究。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精准扶贫会议,会上贵州、湖南主要负责人分别提出构建铁路交通带动贫困地区,希望国家能支持兴永郴赣铁路建设。
5.中央红军长征高铁项目已完成大量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为争取启动该铁路前期工作,贵州、湖南、江西三省政府多次到国家发改委、中国铁路总公司汇报,请求加快推进该铁路前期工作,三省人民政府委托中铁二院贵阳公司负责项目前期工作,目前已完成项目线路走向和标准以及车站选址等工作,项目预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
6.修建中央红军长征高铁项目有新时代的政策支持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提高基础设施通达度、通畅性和均等化水平。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建设,拓展区域开发轴线。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强出海、扶贫通道和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文件。文件指出,要适时开展兴义至永州至郴州至赣州等铁路前期工作。
(3)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规划研究兴义经永州郴州至赣州铁路。
(4)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综合考虑长征国家公园旅游景区的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需要一条高铁提供通畅性支持;
(5)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要统筹支持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支持欠发达地区优先布局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客流密度较大、路网功能突出的高铁以及有需求支撑的普速铁路,打通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公路待贯通路段。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对符合条件的特殊类型地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脱贫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项目建设。
7.修建中央红军长征高铁项目有利于优化整体路网布局。中央红军长征高铁项目可有效填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中沪昆高铁与广昆高铁之间的横向路网空白,可构筑滇中、黔中城市群,湘西、湘南、赣南地区与海西城市群及台湾地区的新通路,对于提升路网覆盖范围和质量、推动要素顺畅流通,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8.修建中央红军长征高铁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修建该铁路能有效改善沿线地区交通区位条件,改善沿线2400多万人民群众的出行困难,构筑湘桂、湘赣、湘黔旅游黄金通道,促进湘黔赣全域旅游发展,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弘扬长征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将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修建第一条红军长征高铁项目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大实事,是解决中央红军长征沿线群众急难盼愁的民心工程。修建红军长征高铁项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从规划、政策、效益等各个方面衡量也是切实可行的。
我们建议修建红军长征高铁时,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更多地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民心所向,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握好修建长征高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同时,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哲学思维看待红军长征高铁建设项目。几十年前深圳只不过是广东沿海的一个小渔村,改革开放几十年后,深圳一跃而成国际性大都市。我们深信,只要国家大力支持,加大长征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沿线丰富的长征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长征沿线的发展前景一定是不可限量的。
三、修建红军长征高铁的建议
1.国家成立红军长征高铁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长征高铁的建设事宜。江西、湖南、贵州各沿线省区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共同推进红军长征高铁项目建设;
2.由于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都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考虑到这些地区经济落后,财政困难,建议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由中央财政全额安排红军长征高铁项目的建设资金;
3.根据红军长征高铁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将红军长征高铁纳入“十五五”铁路建设规划并尽快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五五”期内启动开工建设,在红军长征胜利九十周年(2026年)前要取得重大进展,红军长征九十五周年(2031年)能够竣工投入运营。
【作者简介】
刘学用(1968-),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者,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委员会苗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城步苗族自治县苗学学会会员,主要以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苗族文化等方面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中国民族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苗族网》、《中国智库网》、《湖南文化》、《邵阳日报》等媒体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荣获2015年度湖南省社科院论文评选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