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与秦腔
文/鲁小西
中午送母亲到菩萨庙去看戏,戏台下坐满了老年人,独属我年轻,感觉怪不好意思,再加之音箱声大的我耳朵嗡嗡叫,或许这么大的声音就是为老年人而设置,便抱着优儿离开到高铁站前的广场游玩,再同优儿捡几片落叶回去做书签,秋天的树叶就像没调养好的刚坐满月子女人的头发,不经意间就捡了一大把。
路对面的戏台音箱里隐隐约约传出王宝钏……我心想这正是母亲最爱看的,母亲喜欢了一辈子戏。记得在我小时候,一大早,太阳还没抬开脚到家地坑院里,那孔朝东开口的窑洞里就传出富有陕北腔调的《五典坡》《铡美案》《张连卖布》《梁秋燕》《看女》《窦娥冤》等等,就在那台录音机里开始播放,或许这也是我家那台录音机那些年最得人抬爱的原因,有时候不知怎么着也会发出“嗝里古里嗝”的声音,等这种声音出现就是大事不妙绞带了,不过对于解决绞带这活我们一家四口人除过母亲,个个在行,在那面三斗桌抽屉里放着一把起子,把起子插进压带橡胶轮,慢慢的向反方向转动使绞带缓缓退出,若不小心用力过猛,磁带折损撕断便将断头部分重叠,用剪刀沿45度对角线剪下,对齐后在磁带的背后用薄透明胶粘紧又如常使用。还记得放磁带的盒子,最初数量不多放置在一个木质刷有红色烤漆的小盒子,再后来慢慢的变多,就放在一个大点的纸质的鞋盒子。磁带也怕潮,隔些日子便端出院子里晾晾。
母亲为什么爱看戏,我想着缘由或许是因为外公的老家在陕西旬邑的缘故思乡之情,也或许戏如人生,对于没有上过几天学的母亲而言,戏是她唯一投放灵魂的舞台。
每到农忙季她白天干农活,晚上母亲便约同村的婶婶们骑着自行车去看,要么就提早干完手底下的农活,抽出时间去看,尤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和七月十八,我们早胜塬上的活娘娘庙那的庙会母亲必去,不知是因为哪里有她牵挂的姨娘还是年轻,如今姨奶奶去世她去的少之又少了。
在后来我上大学有了零花钱,便省吃俭用下来给母亲买碟片,家里有了VCD/DVD放碟机,从那以后磁带也不曾退出它的舞台,因为有了我们上学需要学习英语退居二线的单放机,母亲和父亲去地里干活就拿着。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周三,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天哪!那简直是雷打不动,关键是无论唱什么母亲能讲述出来,有时候邻居有来我们家一起看,母亲就是翻译者,因为母亲的讲述,每周三变成了陶冶加入秦腔戏迷的行道。不过我最喜欢听评委老师那我一段段精神绝伦的点评“咱们戏迷朋友们……功底扎实,清新自然、后继有人”,哎呀,此刻我想去网上翻翻听几句去了……一出场就让额震撼!
作者简介:
鲁小西(笔名),党政干部,甘肃庆阳市宁县朗诵协会会员、宁县文联文员。
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大赛为期一年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
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