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以明道,笔以传情
——记咸阳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永寿县县管拔尖人才陈文明先生
作者 陈希文
今年暑秋之交,酷暑未消,外出行人依然稀少。一天,知名作家、文化学者、我的良师益友文明贤弟顶着烈日远道来到家中,送来了他五月份出版的散文集《风吟原野》。还重点提到了多年前他写我的两篇散文亦收录其中。接过这沉甸甸的集子,看着他头顶蒸腾的热气,久违的文友重逢,让我心底感动,格外亲切。我为他对文学的执着和追求而感动,又为他倾心为文取得的丰硕成果而欣慰。此刻,我觉得这不仅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他从多年创作的林林总总的作品中精挑细选的力作,是他长期苦心修炼、蓄势待发、躬耕文坛的心血呀!集子的付梓问世来之不易,终于让他如愿以偿,这亦是我所期盼的。掂着这厚重之作,愈加让我倍觉它的珍貴。
文明先生走后,我随即翻阅品读《风吟原野》。在读过一遍之后,就有了动笔写些感悟的冲动,只因身体欠佳,耽搁了一段时间。近期,我再次集中时间和精力,逐篇拜读,悉心领悟,有些重点篇目深度精读。总的印象是集子收录的6章74篇散文,内涵丰富,涉列广博,思想深刻,文采绚烂。每读一遍,总让我受益。或挖掘历史,弘扬传统文化;或讴歌当代,展示社会的变迁和巨大进歩;或关注家乡,抒发家国情怀和人间大爱;或以文化人,传播社会新风和文明;或鞭挞丑恶,以求社会风清气正;或推介新人,培植文化新生力量。这部集子,紧跟时代步伐,充满了正能量,弘扬了主旋律,体现了作者文以明道、笔以传情的心路历程和爱党爱国爱家的赤子情怀。读着这些优美的散文,也勾起了我和文明相处的诸多往事的回忆。
1997年国庆前夕,我由乾县县委宣传部部长任上调永寿县担负着党务工作。因职场的需要,读书学习写文章是必修课。因而,喜好文学,亲近文人,多与文人交流已成自然。一度,我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常看到,有个署名“陈文明”的作品连篇累牍,且出语不凡,文章老道,文采斐然。我原以为其人可能是宣传系统的专职通讯报道干部,或是文化系统的文创人員,抑或是学识渊博的语文教师。常读其文,却不识其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永寿县收藏家协会会长、书法协会秘书长昝小强先生引见,结识了永寿文化名人陈文明先生。
由于宣传工作需要,我在乾县时就结识了一批文人墨客、艺术名流,经常开展的宣传乾县的大型文化活动风生水起,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事业要靠人来干。尤为需要有专长的优秀人才来干。我个人虽学识浅薄,却尤为爱才惜才,对文化名人和有识之士特别仰慕。在永寿我也喜好结交了一大批文人墨客、书画同道,陈文明就是来往较多的一个。我俩经常一起谈文学,谈创作,谈社会,谈人生。在相互畅谈中加深了了解,走进了彼此的心灵深处,乃至成了莫逆之交的文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常和文明讲,我们的友情非钱财和酒肉朋友,而是思想交情、文坛挚友。
经了解,文明的身世让我惊诧和怜惜。他自幼出生在贫苦的农家,他热爱农家,关心农民,建设农村,是他刻骨铭心的优良基因。在青少年求学时期,他深知父母供他上学的艰辛与不易,在校用功读书,积累知识,学习成绩优秀,成为同龄学子中的佼佼者。在初中一次“我的理想”班会上,他表白将来想当一名“作家”,这一愿望竞成了他人生的追求,促使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上高中后,他受三名优秀语文老师的言传身教,成为喜欢文字、钟爱文学的忠实粉丝。1987年,他在永寿县创办最早的纯文学刊物《永寿文艺》上,发表了第一篇文学作品,从此点燃了他的文学梦,这文学之路一走就是几十年。
学生时代结束后,他在县制药厂文秘岗位工作。他热爱自已的岗位,边学习、边工作、边创作,用斑斓多姿的文字,去勾勒四季风雨,去描摹人间烟火,去抒发人生感怀,夜以继日,乐此不疲。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县制药厂在县办企业改制中倒闭,工厂停产,工人下岗。文明断了生活来源,一家老小六口人的生计受到极大影响。下岗给文明养家糊口带来了巨大挫折,面对沉重的负担,他有过痛苦、困惑和挣扎。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绝望和屈服。他毅然拿起手中的笔,凭借写作特长,凭着真诚和勤奋,赢得了大家的关照和支持,创出了以文养家的平台。
文明起初被县烟草局、县总工会等单位聘用,他以深厚的学养和勤奋的精神,承担了单位的文案工作,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岗位职责。无论是消息、通讯等新闻报道,还是单位的年度规划、工作总结、经验材料、简报编发、领导讲话、公文处理等,都受到部门领导和上级的充分肯定和褒扬。单位的美誉度在县级部门和同行业中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搞好夲职工作的同时,他撰写了大量文学作品,被多家刊物媒体采用。从此,文明的文化名人在县、市乃至省域声名渐起,成为大家公认的“笔杆子”。
县级部门从事文案的人員不少,但都对陈文明这个“笔杆子”很崇拜。向他求教写作知识者有之,听他举办文学讲座者有之,修改材料者有之,大材料聘请文明把关和撰写者更有之。而文明总是谦逊低调,凡来者有求必应,将自已的写作技能悉心传授。经常见他为应邀单位的材料加班加点,异常辛苦。而他的辛勤付出,不讲价钱,不计报酬,总是一笑了之。有时事急,他废寝忘食,彻夜苦战,呕心沥血,却从未听到一声报怨,次日竟一碗羊肉泡馍就“打发”了事。他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喜爱。这就是陈文明的文人秉性和格局。
文明先生现任陕西省作协会员,咸阳市作协理事,咸阳市诗歌学会副会长,永寿县作协主席,《永寿文艺》主编。县作协主席是个民间协会组织,无权无钱,官小位卑,开展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但文明先生很看好这个职位。他终生喜爱文学,在这个职位上,为他可提供更好的文化环境,有更大更广施展才华的空间。因而他积极履职,勇于担当,用文以明道,使永寿的传统文化绽放新的时代色彩;用笔以传情,扮靓永寿文化品牌,讲好永寿故事,培养永寿作家队伍,推动永寿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在他看来,这就是作协应担负的重要职责。因而在他担任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协主席的18年间,身兼数职,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攻艰克难,一心扑在永寿文化事业的发展上。2017年,他受聘于县文体局上班。他在文化股发挥专长,从工作谋划,到制定方案并具体落实,从外宣报道到地方史料的收集整理,几乎每项工作他都从头参与干到底。他曾参于制定了《十三五时期永寿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施方案》,领队开展了永寿县基层文化建设情况普查,组织参加了咸阳市第十一届艺术节的17项活动,多次参与组织了重要节点的全县重大文艺演出,亦多次策划组织团队下乡进村惠民演出,开展群文辅导、文化普及。为了扩大宣传,提升永寿县的知名度,他曾多次邀请省、市的文化采风团来永寿采风观光。他创办了永寿作协的文学专刊《槐风》小报,又担任《永寿文艺》杂志主编,积极开展对外文学交流,扶持文学新人,凝聚永寿作家队伍。他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其工作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凡是有文化活动的埸所,总能看见陈文明忙碌的身影。
用文学之笔传情达意,讴歌城乡的发展变化,弘扬时代新风,讲好永寿故事,这是文明先生多年来工作的重点。1994年,在永鑫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王文清先生支持下,文明协同几个文友创办了《咸阳文化・西部风》小报,出刊60多期,培养凝聚了永寿作家队伍。他的笔下先后报道了闻名遐迩的著名作家豆冷伯,著名青年作家范超,文化学者秦力,书画家安君康,民俗摄影家安振忙,国家二级演员、原永寿剧团团长高清水,热心文化艺术事业的民间收藏家昝小強,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张彦娥等,这些都是生长生活在永寿这块热土上各行业的领军人物。介绍这些先进典型,宣传好他们的事迹,讲好他们的故事,曾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永寿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年来,文明先生如采蜜的工蜂,经年劳累,乐此不疲。他以独到的眼光观察社会,审视生活,善于发现美的东西。由他撰写的《永寿颂》《家乡美》《厚德永寿》《环卫工人之歌》《美丽乡村我的家》等多篇朗诵诗和快板作品,在永寿县的春晚、环卫工人节、诗歌朗诵会、红歌大赛等全县大型文艺活动上演出或朗诵。他的多篇文学作品、通讯稿件在省、市、县获奖,他为多家单位、镇村撰写了集体和个人事迹材料、宣传材料。在新华网、中新网、群众网,《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阳光报》《咸阳日报》等媒体发表通讯稿600余篇,50余万字。他的脚印遍布永寿城乡,挖掘永寿历史文化,宣传历史人文景点,为宣传永寿,提高永寿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为省志办发掘整理撰写了《永平镇志》《等驾坡村志》,收录在《陕西名镇名村志》中;撰写了永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武陵寺塔,国家级传统村落等驾坡村、永寿坊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娄敬墓、陆贾墓、安金藏墓、长孙无忌墓及省级古树名木豹榆木树等重点历史人文景点的宣传材料。他还承担了《永寿县文化志》《永寿地域文化概略》等地方重要文献的编撰、收集整理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反复阅读《风吟原野》时,我惊奇地发现他在《永寿的“两河”文化》一文中,首次从流径永寿的漆水河、泾河的视角,去阐述永寿是周原文化的发源地,永寿自古就是“两河”文明的历史圣地。“两河”就是永寿的母亲河,是研究永寿历史文化的基石,这一论断是建立在作者的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是对当地历史文化认知上的一个创新,亦是对研究永寿文明史的一个重要贡献。这里,我为作者发掘历史的独特视角和负责精神而钦佩!
文明在文学方面多年不懈的执着追求和拼博努力,也赢来了头上众多的光环,这里我不想逐一细说。掩卷沉思,他由一个在困境中的下岗工人,成长为自強不息、砥砺奋进的一名优秀文化传播者,成为一个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干事创业的开拓者,成为一个在人生舞台上忍辱负重、委屈求全扮演各种角色的获胜者,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呀!而这一切陈文明都做到了,做到了极致!
提起文友陈文明,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最后我想用文明在《高山流水遇知音》文中引用的一句流行语为小结:“人之相惜惜于品,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交交于情,人之相信信于诚。”陈文明与我均是相惜相敬、相交相诚之人。一生有这样的文坛挚友,足矣!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