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孕育着新一轮的希望。在这成熟与生机并存的季节,注定是曼妙的、丰赡的、喜悦的。它总会让我想到遍地金黄的庄稼、树技上挂滿的累累硕果和漫山遍野的多彩迷人;也会想起古人的十大雅事:拾秋叶、登秋高、望秋月、观秋荷、赏秋菊、闻秋香、品秋茶、食秋果、听秋雨、闲秋居,不免内心涌动起热切的情愫,该走出家门,去融入烂漫秋色之中,享受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心动催发行动。我们几位好友相约,在清风送爽的10月26日,结伴驱车去了眉县的《张载祠》、歧山县的《五丈原》、武功老县城的《教稼台》《苏武庙》等多处人文景点。不只是沿途秋色斑斓,叠翠流金,风景迭生,观象见彩,怡情适兴,闻了秋香,食了秋果……更是拜竭了英才大儒,思故追贤,丰富了诸多历史人文知识,提升了思想精神境界。一日之行满满收获感的欣喜之情,时至今日仍萦绕心间,难以忘却。
当我们一行漫步在英才名贤的塑像及生平事迹的史馆里,关注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探索、追求、奋争的人生志趣和艰辛轨迹时,我的心情
沉浸其中,不由得随之起伏,深深感受到了精神的感召、文化的引领以及先贤们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洗礼。脚下每迈出一步,都不敢放肆张狂,每一声交流都是低声细语或以手势代替,每一次心跳都好像感应到了历史长河中维系民族延续发展的最深沉、最强劲的脉动。
历史为鉴,岁月含香。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恭拜了农耕始祖、五谷之神的后稷,他教民耕种,树艺五谷,放粮救饥,功德无量,受民世代敬仰;《张载祠》里,重温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厚重恳切,情感浓烈,令听者感动,读者铭记;《五丈原》上,俯首受教诸葛孔明,智慧清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格光辉,撼人心魄;《苏武庙》前,怀敬致诚,其丹心报国,意志坚韧,持节不屈,荡气常存,传颂不衰,一直烛照着国人的精神世界……他们一个个令人礼敬和崇尚的人生故事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厚重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藏着人性中最坚固、最高贵灵魂的不朽象征,是流淌在华夏儿女血液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与血性光辉,铸就为中华风骨、中华气节、中华胸襟、中华文明和中华魅力。
青山景色新,山河念英贤。当我走进这几处人文景观、再次打开历史的记忆时,更加领悟到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流淌的是匆匆消逝的时光,留下的是先贤豪杰们不朽的业绩和荣耀,闪烁的是他们的精神之光,不仅能照亮人心,更能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其价值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它既有志士英豪的嘉言懿行、高风亮节,又有历史岁月里无数先贤的舍生忘死、奋斗不息,还有硝烟散尽后众多普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耕耘创业……所有这些流光溢彩在历史天幕上汇成缤纷生动、灿烂辉宏的景观,才有了现今时代中华大地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炎黄子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我们每到一处胜迹,都是人流不息,接踵而至,有的还携手儿孙。此情此景,让我感慨不已。祖国河山如此绚丽,是有无数英豪为之“折腰”,先贤英才之所以被现今的人们孜孜不倦地去追寻、去敬拜、去学习,这是深知历史重担中华儿女在访寻自己的根脉,在怀念一种英雄的情怀,在追求一种爱国爱民的精神,在传承一种强国富民的理想,在弘扬一种民族精神之魂,在深度读懂中华文明的变迁与发展。既使有些历史遗迹被沧桑岁月揉搓、风化、侵蝕、吞埋,剩下一些血与火的碎片,依然在启迪人们的思想、湿润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的情感追崇和振兴中华的不竭力量。
金秋一日行,越发坚定了我的认知:一个珍视历史的民族,才能筑牢根脉;一个敬畏英雄先贤的国家,才能走向未来,永远立于时代前列。先辈们前赴后继的奋斗经历,让我们这些处在过去和未来的“现在”之中的每一个人,当知责于心,担责在身,履责在行,于先辈英贤的精神世界里审视自己,点燃自己,激励自己,并镌刻到自己的骨血里,架起过去通向未来的桥梁,热情拥抱现今的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点亮理想之光,朝着矢志奋斗的目标,把日常的平凡生活与悠长的岁月相叠加,把个人出彩的人生奉献熔铸进强国伟业,用现在的不懈奋斗汇聚和开拓未来的辉煌,把祖国山河装扮得更加瑰丽。
作者简历
骆忠学,长安区人社局退休干部1965年8月考入解放军兰州测绘学院中级班,1969年6月评为技术员,1982年评为技术10级。1985年4月业回长安,先后在县直机关党委、人社局、老龄办工作,2009年3月退休。曾为西安市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