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川农业志
皇甫川,东背八里原,西临库峪河,原土厚而川地沃,丘陵岭地极少,一年两熟,人口密集,乃蓝田著名之米粮川,昔日被称为白菜心。
皇甫川农业开发应始于唐代,时间久远,其情已不得知。明代起,移民来兹,皇甫川人烟渐稠。
明代隆庆《蓝田县志》的《田赋》篇说,官民有田(水地)有地(旱田),夏税小麦、大麦和豌豆,以小麦为主,秋税稻粟和黑豆,以粟为主,粟的科税量同小麦科税量差异不大。又税丝棉布。但绵的科税量远低于丝绵和丝的科税量,说明绵花种植有限。
《物产》篇又说,五谷菽麦之属与他处同,惟稻有两种最美,曰梗稻,曰糯稻。
这些资料虽为全县资料,但依皇甫川的地理条件,至少川地已一年两熟。河田产稻。结合川中今零星桑树遗留看,应有蚕桑。绵花亦有种植。
明代入中国的红薯和玉米未见记载,应该还未普及。
到了清代,雍正《蓝田县志》记载的粮食作物增加了玉米、燕麦、荞麦,并明确记载了黄甫里水田数量。同时《陕西通志》则明确记载了黄甫里各村库峪河水渠及灌田数目。
光绪《县志》则记载了清末黄甫里各村的库峪河灌田水渠和稻田数目。从中可以看出,其时川中各村皆有水田。
同时,川中乡民同时利用泉水灌田种稻。
以上情况可参看《皇甫川水利志》。
民国的情况,牛兆镰《民国蓝田续志》中讲,玉米种于山中,稻子种于各川水边,仅供自给。而绵花、红薯与小麦种于平川。终年食麦者百无一二,惟富家可为,且一年靠茬以歇地力,为上户。贫家地无多,需一年夏秋地种两料,以杂粮同豆作饼,为常食。秋夏能接住即为中人之家。此间人稠地狭。丰年仅能自给,荒年需出外贩粮才得温饱。此论置之皇甫川,亦大体不差。
共和国成立,土改分田,乡人种田积极性大增,全县粮食增产8.9%,然彼时川中小麦平均亩产仅三百斤左右,玉米平均亩产270斤左右(根据92年县志提供杨良才组亩产推算)。
国家欲工业化,因工业原料和城市居民生活,对粮食需求大增。彼时尚无化肥供给与种子改良,增产全靠人力。故合作化以求突破个体局限,改良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与产量。
川中合作化首执牛耳者为侯家村杨良才。1950年任村长。1951年冬,携七贫户成立互助组,其效颇著。故1952年冬,又合三互助组为联组。小麦亩产503斤有余,玉米亩产462个。1954年春,成立农先社,开全县初级社之先河,为社长。次年冬,又成立农先农庄(高级社),侯家村、田家村、小寺、史家寨、刘家南桥等,4个半村合为一体,达万人之众。良才以身垂范,率先将牲口、农具、轧花车交归集体,受其感召,众农户持续将约达40万元之钱物投入农庄。良才遂为农庄主席。
良才办农学院,丰产育才,举工副业,增益添收。21个小组皆兴豆腐房、养猪场。农庄亦有粉房、豆腐房、养猪房、孵化厂、铁匠组、缝纫组,及骡马运输队,骡马108头,马车四辆。其措也得力,其获也显著。人均口粮,昔日仅有三百多,而今高达六、七百,工日价值亦高达8元。
良才居先,乡人仿之。可道者为柿园子杨永勤,1951年任村长,后亦投身于合作化,互助组、初级社一路走来。盖双层楼,上作库房,下为作坊。打制水磨机械,引西渠水为动力,为村内外加工棉籽油和面粉谷物,颇会经营。
1955年,永勤亦合柿园子与刘家北桥为高级社。故今刘家桥村名虽存,行政归属于柿园子和侯家村两家。时柿园村有驮骡七十二匹,专事往返陕南搞副业。永勤选大牲口十多匹,特于真武庙北之半坡上挖土窑数面以养之,又打制三驾大马车,并同引镇、汤峪、焦岱供销社签订合同,往来运货于西安,获利颇丰。
有此典型,故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汤峪、皇甫三川合并,成立蓝田县第一个人民公社一一火箭人民公社,并集二川之力,兴建八里原渠。
小小皇甫,与共和国脉搏同步,命运与共。人心振奋,天时又好,1958年获大丰收。然劳力外调,妇老留村,粮食难收。共和国史称增产不增收。我曾询问先母,1958年情况如何?曰包谷充斥于街头。故知史载无误,且玉米合作化以后已引入川中种植。
三年困难期间,中央调整人民公社体制。1961年,皇甫川单独成立史家寨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小队为一生产经营单位,组织集体劳动。集体有库房、饲养室、大场。有人常年或临时负责。每日劳动,队长敲铃,社员集合完毕,队长分派活种。耕地,撒种,运肥,除草,间苗,收割,运粮,男女分工。一直到八十年代解体为止。
1962年,杨永勤同众人商议,从农业社积累收入,又伐村人木,从长安引电入柿园子。后公社拉电,从柿园子接电即可。至于今日,皇甫川仍由长安供电,其因既在于此。
拉电为皇甫川农业开发史上一件大事。从此皇甫川进入电力时代。集体和家庭照明,脱粒、灌溉、磨面、压油等,全赖电力。但当时因电量有限,时常间歇供给,故煤油灯仍为乡人常用。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对农村来说,是一个特殊年代。先是大跃进破坏了生产力,接着进行恢复,随后又是社教和文革前期夺权和武斗的动荡不安。进入七十年代后,社会轶序开始恢复,集体时代农业的进步,主要发生在这个时期。
集体时代的主要增产手段,为积肥、水利、平整梯田。
充作农家肥者,主要为厩肥。饲养室牲畜粪尿,同土混在一起,起于饲养室外,堆积一起。冬日无事,即集社员集体敲碎,运于地内。幼时父母和兄长摸黑即起,运粪上原,留余一人在家,居于黑暗之内,故印象颇深。
积肥另一方式,即收集社员多年老墙和坑面。土坯风化,或经烟熏,人称焦胡基者,可增肥力。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利用西方设备建设了一批化肥厂,农村才正常引入化肥,初为碳酸氢氨,固态供应极为有限,主要为氨水。村子修一氨水库,密储入内,用时用橡皮袋接出,车载入地。吾村之氨水库即在大路十字西南角。
灌溉水源,主要为库峪河水和泉水,用于稻地。故尔七十年代后各村又打机井和截渗水库,用于扩大稻田。少时常见队人夏日去淘泉眼,群儿又常赴截渗水库游泳,争先恐后,扑通入水,浪花四溅,故还记得。
一九七五年汤峪水库建成,八里原旱田始得灌溉。村人反映,大小漫灌,易生板结。
平整梯田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进行,将原上坡地全改造为梯田,可防水土流失。
轮作制度基本为一年两熟,原上秋时可留靠茬。春夏常实行套种间作。小麦可与碗豆套种。豌豆用作牲畜食用。秋庄稼主为玉米,又有黄豆、黑豆、绿豆之类,或间作,或套种。川里水田为水稻,旱田亦为玉米。另辟地育种红薯,增加粮食供给。亦安排沙地种绵。
梯田塄畔,有时种植苜蓿,用作牲畜饲草。川中油菜种植很少。
种子在逐渐改良之中,小麦和玉米都在引入新品种。小麦先后引入碧玛一号、丰产三号、阿勃、丰产三号等。玉米先后有辽东白等,后引入陕单1号等。彼时玉米未杂交,色白,故印象很深。
耕作工具,本为畜拉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逐步引入拖拉机。初为大拖拉机,利于深耕。公社有拖拉机站,但耕地面积较小,各村主要靠畜力。
麦子脱粒,最早为畜力拉石碌碡。通电以后,为电碌碡。柿园子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即用电带碌碡,其他村七十年代后逐渐用之。到了八十年代前夕,有的村组开始置办了脱粒机。
除粮食作物外,生产队亦开展农业科研和多种经营。我村科研站在老公社院子西北。小时从科研钻走过,看见过有人收集玉米花粉,似乎在研究授粉,所以还有印象。
每队有数亩菜园,一般两人负责。有些村队又有果园,品种为桃、苹果、梨。像史家寨村,一、二、三、六组都有桃园。还有一些村队进行农作物加工,如开豆腐房,粉条坊等。
农业技术在缓慢进步之中,因为文革反复运动,又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抽调劳力,故增产有限。当时公购粮任务颇重,乡人温饱亦很勉强。麦食半年,玉米食半年。混合豆子,野菜。子女多、家境差者,甚至接续不上,有外出讨饭者。
日工分价值甚低,不过数角。一个劳动力一年辛苦下来,所得货币收入仅为数十元。为渡荒年或补济家用,乡人即于南山私掮木头售买,于渭北贩粮,一如民国故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先承包到组,后实行大包干。牲畜和工具亦卖于农户。一时积极性大增,食粮问题终得解决。
承包初期,家畜私养,碾场、耕地仍以畜力为主,所以常几户互助。收麦主要采取传统手割。后来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相继以起,逐渐代替了牲畜。1990后开始兴起了联合收割机,割、收、秸杆粉碎联合一起,极大方便了群众。众多的传统手工工具,如犁、磨、木锨、镰刀,连枷、木杈、木耙、碌碡等,新的一代应不认识了,只有在农业博物馆才能看到它们了吧。
化肥逐渐得到了充分应用。氨水被淘汰,碳酸氢铵、尿素、磷肥和复合肥相继使用。
种子改良速度加快。八十年代后小堰系列麦种以及玉米杂交种子的引入,是应该记入史册的科技进步。
除草逐渐也用上了除草剂,现在甚至用无人机空中除草。
所有这一切,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尽管水利设施逐渐废弃,但八十年代末,川中单就小麦亩产有高达八百斤者,如今更有高达千斤者。虽人均耕地已由建国初的两三亩降到了现在一亩左右,但单夏收即保证了一年食粮需求。秋收纯为出售。过去令人讨厌的包谷粥,包谷粥面、包谷搅团和鱼鱼成了生活的调剂品。
人均亩产的提高,有利于转移土地用途,近十年来,川中原上种植林木不少,特别是白皮松。
承包制还与农户自由,集体时代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梦想终于本世纪得到了实现,解放了农村的青壮劳动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建筑工地打工者,亦有生豆芽菜售买于西安市场,私人种菜售卖,磨豆腐、杀猪、包粽子、鼎糕游街售卖者。
随着年轻人教育程度的提高,在城市从事的职业也日益多样化。
农村也出现了专门从事耕种,收割的专业户。
但农村也日益空心化,平时只有老人妇女留守在家。
温饱虽不成问题,小康也建成了。农业耕作也接受财政补贴。但农业向来为弱势产业,故收入有限,故农村养老、教育、看病却成为乡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如何实现规模经营,也是一个时代命题。
时代在不断进步,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