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偶思
文/郝蔚民
最近闲暇,偶尔拿起《历代状元文章汇编》,看到明·永乐年间的马铎,积德行善中状元的故事很有意思。
马铎是福建永乐人。此事,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后人杜撰,以博文人的关注?笔者才疏学浅无从断定。但该县的《县志》和《裨史汇编》中均有记载。
《裨史汇编》的作者是明代的王圻(读qi)。他是明代中后期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的学者。所谓裨史最初也是一个史学概念,指不同于正史、记录闾巷旧闻的史籍类型。裨,接续、补充,接益也。后人们以“裨史”指称“小说”,遂成文学概念。从史学概念到文学概念的转变,反映了一种“以小说为正史之余”的小说观念。可见裨史对官方正史是有一定补充拾漏之作用。
《裨史汇编》中对马铎的故事是这样记载的:马铎进京会试,看路旁有节妇坟墓毁坏,捐金修葺。故在会试的前夜梦到一夫人以诗答谢。殿试时马铎正好以梦中所得的诗句对答,最终拔的头筹,永乐帝钦点为头名状元。
这个故事颇具种善因得善果,因果报应的戏剧性情节。
马铎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父母去世后,家道艰难,乡试屡次不得意。生活没有着落,靠给人家算命度日,其口拙嘴塞,不善逢迎欺骗顾客,这种生意最后也做不下去了,只能和妻子勉强活着。
明·永乐四年(1411年),时年马铎45岁,以岁贡生资格进京会试,因为家境贫寒,盘缠都是向亲友借的。他脚穿草鞋,背着行李,一路步行进京赶考。路上他看到一女子曝尸路旁,他心内不忍,便脱下长衫将尸身盖住,挪到一处废弃的古墓坑里安葬。马铎忙活了半天耽误了赶路的时间,也错过了投宿。他身在荒野,此时夜幕降临,隐约看到远处有一点微光,就硬着头皮走过去。在稀落的林子中有一间茅屋,马铎大着胆子叩门求宿。开门的是一个素衣少妇,同意留他借宿。此时,马铎却感到孤男寡女同居一室,又悖儒家男女授受不亲之教。而四下茫茫夜色不见尽头,也只好硬着头皮进屋,把行李放在屋内一角,也不多说话,困倦的身体背靠书箱合衣而卧,很快地进入梦乡。天色微亮,马铎起身告别,打算赶紧上路。不料少妇开口吟诗一首相赠。诗曰:“寒夜多蒙到妾家,炉中无火未烹茶。郎君此去登金榜,雨打无声鼓子花。”马铎欲感谢少妇,茅屋和少妇已不见踪影,昨夜下榻之处竞是黄土古冢,旁边仅有几块大石头而已。马铎来不及多想。心里却思索少妇的赠诗,对“雨打无声鼓子花”一句,放在诗的结尾颇感诧异。
马铎继续赶路,行走在一条田间小道。遇见一农妇挑着柴挡住去路。马铎若退避,则要退半里多路。农妇看到马铎迟疑主动说道:“看来先生是个读书人,小妇人出一联,你能对上,我就淌水让路;对不上你只能下田或回头。”马铎想自己饱读诗书,怎能让一农妇难住?于是果断答应。
农妇抬起一只脚指着对马铎说道:我女儿喜欢刺绣,格外喜欢菊花。我这双鞋帮子上绣了菊蕊。女儿说母亲清晨出门,草中多沾露水,菊蕊遇露水便会绽开。小妇人这鞋上的菊蕊却从来不开。我就以此为题: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请先生赐对。马铎思索着,觉得一时也对不上,便脱了鞋准备下水让路,此时忽地一声响,抬头看时农妇已然不见,眼前的小径笔直通向大道。马铎回味刚才的奇遇恍若隔世,颇觉奇怪!
马铎到京会试夺魁,到了殿试结束时,主考拟定马铎为状元,但宰相白云庆得知状元拟选年近半百的马铎,千方百计想为青年才俊林志挽回,意欲将林志定为状元,招为东床快婿。主考和宰相,不肯相让。永乐帝朱棣便让马铎和林志同时上殿他亲自面试。朱棣看到马铎年龄虽大,但很稳重,长相有点像他,三分好感在心头;林志一翩翩少年,自己也很喜欢,不好定夺。这时,永乐帝手中正好拿了一把绘着梅花的纸扇。于是,他随意指扇为题出句:“白扇画梅,日日迎风花不动。”马铎张开就来:“青鞋绣梅,朝朝踢露蕊难开。”林志这时正在低头思索中。朱棣又指着殿外一盆铃儿草,道:“风吹不动铃儿草”,马铎应对“雨打无声鼓子花”。朱棣看马铎才思敏捷,对仗工整,连夸两声:“真状元之才也!真状元之才也!”于是45岁的马铎争的头名状元,因避讳“永乐”二字,遂赐名铎字(马铎原名马乐),改名马铎。
马铎做官后,为人耿直磊落,表里如一,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他做的官不大,但对公事“劳苦不避,独任不辞”,皇帝十分信任。永乐十一、十五年明成祖巡幸北京时(当时,明都城南京,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他两次留待监国,总理国务。民间尚有马铎“一日君”的传说,说的就是马铎这个新科状元,穿上龙袍代皇帝到郊外祭祀天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足见朱棣对马铎的信任和喜爱。
又及,在中国的裨史中也不乏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故事,隋唐的罗成,演绎了一场行不义者损德折寿的人生悲剧,与马铎积大德者得其位增其禄益其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隋唐演义》中的罗成,是一位备受瞩目的白袍小将,家世显赫、仪容俊秀、武艺过人,投身于瓦岗军反隋义举,二十多岁就是李世民麾下的一员大将,敕封越国公,前途锦绣。然而,他二十三岁就灰消烟灭。按照书中的描述的轶事,也是多行不义,“少德”而导致生命逐渐减少。据说,一天贵为越国公的罗成,心血来潮去卦摊算命,报上生辰八字,卦师算道:你七岁学文、八岁习武、九岁文武双全,十岁替人打抱不平,名声渐起,十二岁你在山东引起轰动,十五岁率领军队征战河南,连战连胜,十七岁在扬州的英雄大会夺得头名,成为状元,十八岁投奔唐王,屡立战功,官位逐渐攀升,升至今日王爷之位。今年二十三岁,但寿数却至于二十三岁。罗成曾让瓦岗军的军师徐茂公给他算过命,高寿七十三岁。罗成听后怒不可言,质问卦师,你怎么整整减少了我五十岁的寿数?卦师说道,你与表兄弟秦琼相约互相传授武艺,秦琼倾囊相传,你却留下“回马枪”的绝招,有违德行,折去十年的寿数;你们三十六人攻占瓦岗后,你领兵攻打孟州,徐安郎曾特地前来相助,事后你忘恩负义,加害徐将军,使之家人失去依靠,老天爷减去你寿数十年;你攻占登州城时,竟然逼死了同父异母的亲弟弟,你对亲情的背弃让老天爷不忍,折去你的寿数十年:单雄信对你有扶持和救命的恩情。由于单雄信被擒后,宁死不愿效忠唐王,加上你的鲁莽行为,导致单雄信被唐王下令处死,你充任监斩官监督行刑,减少你十年寿数:边境胡人挑战,唐王主持请将仪式,亲自为你斟上三杯御酒。你喝下御酒,还硬生生地接受了唐王的三拜。这不是福分,反而是祸患,是对皇权的不忠和对君主的轻视,因此,再度消减你的十年寿命。而你必将死于“万箭攒心”。罗成对自己做过的这五件不义之事心知肚明,历历在目,无比的懊悔涌上心头。算卦后不久,李渊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实力,将罗成调到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帐下,在平息塞北刘黑闼的战斗中,设置障碍,强逼罗成一杆长枪出战,击退敌军后禁止入城,不给罗成干粮和喂马的草料。经过一整天的战斗,罗成身上已是伤痕累累,又饥又渴,疲惫不堪。然而敌营将帅苏定方却无法将其击杀。后来苏定方想出一个计策,设法在河中立了一个假人。罗成当时毫不犹豫地冲入河中,却不料人和马都陷入了淤泥当中,最终遭到了“万箭攒心”的惨境。
罗成的人生经历,成为我国民间传说小说的一段经典的宿命论故事,虽不乏迷信的元素,但却有着积极的一面,就是告诫人做事要懂得“留一线在身后”,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两个故事一个积善增其禄,一个是不义损其寿,都设及到中国思想史中儒释道的学说。
儒家重视人的修身,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贫贱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做修身养性品质高尚的人,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善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元素,也是当今社会人们评价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一个标尺,善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道家的教义是老子的《道德经》,在第八章易性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源,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译为白话是: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水的善在于她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置身于人人都厌恶的低处,所以水的善是最接近于道的。人应该像水一样从低下的地方为善;心胸如水一般静默深远;待人像水滋润万物一样仁爱无私;说话像水一样堵止开流,恪守信用;为政像水能净化污秽一样治理国家;处世像水随物成形一样不违背客观规律,量力而行;行动像水的涨退一样顺应天时,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正是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也就没有过失。可见道家“无为而治”的治理社会的理念。也是以“善”为思想基础的,离开了“善”无为而治就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
佛家是讲究种瓜的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报应的,《春秋·曾子》文中说的再明白不过了。“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故自强者方能厚德载物。这里用儒家的经典语句去解读佛家因果报应的理念,看来儒释道的思想在这一点都有相通之处,更说明积善修为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至于,善因怎样结出善果、多行不义怎样使其自毙?其中是什么能量转化为必然,科学发展到今天也不能做出合理解释,揭示其原理。但似乎科学家都意识到,宇宙之中有一种能量在支配着事物的发展。于是,就火了一把玄学的话题。物理学家杨振宁、社会活动家弘一(李叔同)法师,都表达了科学的尽头是玄学的看法,我等愚鲁之人其才识和阅历,是不敢妄加评判的,但我们相信社会的发展和对空间多维化的研究,一定会给人们一个信服的解说。
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