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浍河风云(选载)
作者: 耿德亮
下部 第六章 第三回
浍河湾麦痴柳暗 张东志金榜题名
话说,涛涛浍水东流去,岁月沧桑催白首。
这里,单表一位被乡邻称作“麦痴”的小麦育种专家。
这位专家不是别人,就是口子县浍河镇浍河湾村的张东志。他出身普通农民家庭,兄弟姊妹4人,他排行老大。15岁时父亲病故,当时小妹妹刚会爬。他自幼好学,家庭省吃俭用供他读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初中毕业后被迫在家务农。为改变家庭经济状况,他开一个农资店,摆摊经营。长期艰苦的生活,造就了他坚毅顽强的性格。
十多年的务农生涯,他看到老少爷们和自家一样,生活清苦。他苦思冥想,上下求索,希望在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帮助父老乡亲改变生产生活状况。1993年夏,他想通过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来增加家庭收入,于是他就花了350块钱买了100斤豆种,种了10亩大豆。为了有个好收成,他对大豆田倾注大量心血,到头来却是颗粒无收。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也使他陷入沉思,他开始认识种子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次损失是购买的豆种不适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造成的,从而产生了自己育种的想法,决心培育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种,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避免农民受假种子危害。从此,他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育种之路。
张东志只有初中文化,没有专业育种知识,基本的去雄、授粉等专业技能都掌握不到要领。于是,他购买相关书籍,自学育种专业知识,登门向陈若礼、周宗民、姜鸿明等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请教。
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杂交、分离,优中选优、直至稳定,至少要6至7年。错过了获取杂交后代相关数据的时段,还要再等一年。在后代选择时,他每一个品种至少选100穗,全部用手揉,揉好后单独存放,到季节再手工播种。
种子出土后,他每天都要到育种田对小麦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小麦的生长情况,关键时期要在地里泡十多个小时,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育种高投入、周期长,有的专业育种人员辛辛苦苦数十年,往往得不到预期成果。对一个既无资金又无设备的农民来说,搞育种其中的艰辛难以形容。张东志家经营农资商店的积蓄和其他收入都全部投入育种试验。资金不够就向亲戚朋友借,亲戚朋友的钱借了个遍;在资金周转不开时,就向银行贷款来维持。为了育种,20多年来张东志累计投入了100多万元,几乎使他倾家荡产,至今还欠几十万元的债。他家里唯一一件像样的电器是十多年前购买的一台二手电视机。家里的床坏了,就用砖头支起来继续用。每次到外面去学习考察,除了必需的车票钱外,从来不舍得乱花一分钱。
张东志搞育种不但承受巨大经济压力,而且还要顶着来自方方面面的精神压力。多年来,张东志家中的钱都用在育种上,家中缺吃少穿,遭到全家人埋怨,也尝试利用各种办法让他停止育种,都没有成功,说他“简直就是疯子”,他与妻子甚至走到闹离婚的地步。社会上也有不少人对张东志搞育种冷嘲热讽,说他“一个世世代代农民搞育种,简直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有的说他不自量力……他白天劳累一天,晚上躺在被窝里偷偷流泪。在巨大的困难和压力面前,他没有畏缩和气馁,而是勇敢面对。面对各方压力和艰苦的生活,他的身体被严重摧残,面色黝黑蜡黄,身体消瘦。他的内心深处,一种严肃的使命感,就像烈火一样,熊熊不息。他坚定地说:“小麦育种就是俺的命,啥也别想阻止俺。”
许多科研院所、有关部门人员在听到张东志的事迹后,无不被其执着的精神所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助他一臂之力,尽快拿出成果。
山东烟台农科院院长、烟农19育种人姜鸿明,河南农业大学詹开慧博士等知名专家也都无偿地为张东志答疑解惑、提供小麦杂交的父本母本材料。
口子县科技局以张东志育种基地为依托,成立“安徽省口子县小麦新技术研究所”,为他专项育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县科技局还从金额不多的项目资金中,挤出9万元资金,针对正在研发的小麦新品种设立专项,提供资金支持,为小麦新品种研发输血打气。口子县科协也围绕种业发展,批准成立“口子县鑫荣谷物种植农技协会”,集中育种所需的人力物力材料,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并得到口子县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周素英的关怀与支持。浍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免费提供试验设备支持小麦育种研究。
在多方面的支持下,张东志的小麦新品种研发步伐大大加快。自2016年以来,每年都有若干品系参加安徽省及国家小麦新品区域试验。杂交选育的新品种“隆跃99”在徽创联合体2020年度区域试验中比对“济麦22”增产6.3%,且抗赤霉病。后又提交“新研618”“新荣198”“新研8号”三个品系参试。2012年11月,张东志晋升为农艺师。他还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
在开展小麦新品种研发的同时,张东志也致力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通过吸纳弱劳动力来协会育种试验田务工,为贫困群众增收;帮助贫困群众制定脱贫计划,落实帮扶措施,为贫困群众优惠供应新型肥料、农药和小麦、玉米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持。他以“口子县鑫荣谷物种植农技协会”作平台,为会员、社员、家庭农场和周围农户提供全程小麦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小麦新品种杂交选育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范围扩大到安徽、河南两省的口子县、固镇、涡阳、蒙城、埇桥、永城6县(区、市)9镇的38个村,建成了1000多亩小麦育种、繁殖基地,初具“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雏形。口子县鑫荣谷物种植农技协会2012年被评为“湘城市星火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017年被评为“口子县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8年被确定为“口子县第四批‘533’产业创新团队”,2019年被评为“安徽省示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专家,成果来自于对事业执着追求与毕生心血的浇灌。农民小麦育种专家张东志,在淮北这片热土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一个偶然的机会,《湘城日报》记者欧阳白雪见到了农民小麦育种专家张东志。谈起小麦良种新研7号的表现时,他说:此品种亩产达500多公斤,“六抗一高”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次,《湘城日报》在一版头条刊登了欧阳白雪的人物通讯,题目:“麦痴”张东志。
【作者简介】
耿德亮,(笔名)顽石,字,窥皓,别号,山野居士。作家,诗人。在中央、省、市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人物通讯、故事、小说、散文、杂文、评论文章、新诗及古风诗、散文诗等作品,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

总社长:墨痕
执行总社长:江声
总编:墨痕
执行总编:禾乃
名誉总编:纤夫
现代诗主编:娇君
古诗词主编:牛天堂
特刊主编:禾乃 王小泥 刘生 孙丽丽
【今日诗选】主编:江声 靳继书
【风华光影诗画】社长兼主编:睿博
英文主编:李一凡
全球风华社长:刘生
副社长: 瞿碧山 余用伟
精英朗诵团团长:阮虹艳
艺木总监:诗涵兰馨
音频总监: 于江群
精英朗诵团执行团长: 相逢一笑 幽 兰
精英朗诵团副团长:淡墨青衫 雪峰 生命如一泓清水 凯 哥 苡子
宣传部部长:建国
总顾问:谷未黄 三色堇
文学总顾问:雪野 李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