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
忆黄力之教授
·
【张先军】
·
感谢网络大数据将黄力之教授的微信公众号“黄力之文化思考”推送给我,让我得以再一次向黄老师学习。我一口气阅读了黄老师多篇公众号文章,心情激动,往事浮现心头。

还记得大学时读他的《信仰与超越:卢卡契文艺美学思想论稿》,他作为一个艰难的思想求索者的形象就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这是有时代背景的,当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何去何从?很多知识分子都陷入了迷茫苦闷之中。作为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黄老师也不例外。他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起他研究卢卡契的初衷,卢卡契在当时教条主义时代是个“另类”,遭到了批判。信仰与超越,黄老师当时彷徨迷茫的心境与之相契合。他也是中国研究卢卡契的第一人。
后来我在书店里看到他的著作《从俄罗斯到中国:后马克思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拜读之后,感受到了思想视野之广、格局之大、思考之深,呈现大气象。了解到他已调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著有《信仰与超越:卢卡契美学思想论稿》(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中国话语:当代审美文化史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先进文化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历史实践与当代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从俄罗斯到中国: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理事、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兼职研究生导师。
黄力之老师是我在湖南师大中文系读书时的班主任。为我们九二级三班和四班上《文学概论》课程,讲课非常精彩,深深地影响了我。记得黄老师个子矮小,脸圆圆的,五官小巧精致,笑容可掬。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一点没有思想者悲天悯人的那种刻板印象。
他上课时总是西装革履,合身得体,领带打得整整齐齐,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油光可鉴。印象里这是中文系老师中少有的衣着严谨讲究的人之一。他上课也非常认真,不像有些老师心不在焉地应付。他的普通话带点湘乡口音,但非常流畅,逻辑严密,条理清楚,幽默风趣。他不仅给我们讲教材上那些文艺学马列主义原理,还给我们讲“西马”如马尔库塞、“八五新潮”、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行为艺术等等,充满了辩证思维和民主探讨精神。一时我们头脑风暴般接受了很多新名词。他讲在“八五新潮”文艺论争中他作为湖南的理论骨干对新的文艺思潮的辩证分析,同时也讲了行为艺术的种种怪事,大大开拓了我们的眼界,激发了我们对于文艺学的兴趣。他不仅讲理论,也分析具体作品,他对作品的分析与教材上站的角度很多不同,有时妙趣横生。作为大一的学生,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还少得可怜,他对作品的解读激发了我们阅读原著的浓厚兴趣。他给我们提供多种角度的观点供我们参考,比如对《废都》的解读,对“先锋文学”的评价,对巴尔扎克批判资产阶级的矛盾心理,对他阅读马列主义经典原著的独到思考,以及向我们展示他充满自我否定的思辩过程等等,这些都给我们种下了启蒙的种子。
九十年代初,“下海”成了时代潮流,研究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读书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他在课堂上激励我们潜心学问,引用钱锺书的话“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同时他又说,所谓学问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从书架上拿出一些书抄成自己的书,再放到书架上去(其实这话也是钱锺书说的),大概是想鼓励我们学问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他还讽刺那种脱离生活实际的学究语言,举了一个报纸上某篇文章的例子,他念了一大段堆砌术语、诘屈聱牙的文字,问我们写的是什么?我们不知所云,他告诉我们:花朵的生殖器。我们哄堂大笑。那段具体的文字我忘记了,三班的胡励君同学将这件事写在散文里,可见黄老师那时对我们的影响之深。
黄老师的文艺观和辩证质疑精神对我进行了思想启蒙,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作为应试教育的产品,我们太需要启蒙了,而这种启蒙直到大学时代才得以实现,这真是一种悲哀。在他的影响下我爱上了文学评论,大学期间,我阅读了很多文艺理论经典著作,写了厚厚的几大本读书笔记。记得大二时,他给我们布置作业,谈谈“爱国主义与文学”的主题。我写了长长的一篇文章,他推荐我和几位同学的文章以座谈的形式摘要发表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后来那些同学中有好几位成了学者。在他的课堂上,他还经常让我们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文艺见解。我写了一篇分析苏童小说的文章在课堂上宣读,用了一种很情绪化的评论语言,得到了他很大的鼓励。可惜那篇文章后来弄丢了。
他不是那种埋首书斋深居简出不问世事的人,作为班主任也很尽责。印象里也到寝室里了解过我们的生活,嘘寒问暖。这已经很难得了,要知道大学期间我们一共才有一次机会见到校长——开学典礼上。他也参加过我们的班级活动,最多的是经常在课间与我们聊天。
大学里我已经心许他为我的人生导师了。有一次,他搬新家,我和两个同学去帮忙,搬了几推车的书。我给他的新家送了一束鲜花以示祝贺,他没说什么,带我见过了他的家人。他有一女一子,大女那时应该读高中了,小儿还小,师母贤惠。
大四那年,我准备报考他的研究生,他给我提供了参考书并精心指导我的专业考试。但由于我英语不行,加上一度抑郁,对继续上学很厌倦,没有考上。后来我参加了工作,生活困顿,阴差阳错,没有继续求学。浮生若梦,我也经历了转型期的精神痛苦。辜负了黄老师的期望,我一直不敢联系黄老师。
我这辈子注定与做学问无缘了,但我对黄力之老师是真心怀念的。这种怀念当然不是矫情、攀附,也不是因为他的学问,而是因为他在教学生涯中不经意地对一个普通学生的思想启蒙。我不知道现在的大学课堂上还有多少老师是在混课,有多少老师是在启蒙。(2024.11.29)
·

·
【作者简介】张先军,笔名张五龙,祖籍湖南新化,生于湖南绥宁,现居邵阳市,大学教师,高级职称。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诗词协会名誉主席。著有散文、诗词、文艺评论等多种。曾任邵阳市诗词协会主席、湖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邵阳市文联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2015年始习格律,以一首七绝《留守》为人称道,得到著名诗评家李增山、霍有明、杨子怡等专家教授好评。曾获中华诗词学会2016年度“中华好诗词奖”、湖南省高校新闻奖副刊类一等奖和多项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个人事迹入选《湖南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小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张先军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