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吕晓蓉,笔名雨露,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人,第四民族中学教师。邵阳市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分会会员,中华知青作协会员。喜欢文学,追求诗意生活。近几年来创作近百篇散文、诗歌等作品先后发表在全国各大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多篇散文获征文比赛奖,其中《梦回大山》获[中华知青作家杯征文大赛]纪实文二等奖,获2023年文学创作奖,《绽放的女人花》获[都市平台]、[当代文艺]联合举办的有奖征文比赛二等奖,有[当代文艺]编辑部出版的电子书《悠悠岁月》一部。
我是巫水边一棵芙蓉
——吕晓蓉自传
第四章:我的知青岁月
01
1977年秋,我高中毕业后,正赶上了那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到广阔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运动的末班车。当时我与同龄人一样是热血沸腾,豪情激昂,也想到广阔天地去,把自己投入到革命的大熔炉中锻炼成钢。
那时在我的家庭中已有大哥、大姐、二姐,他们都相继下放到本县边运农村去了。我是四姊妹中最小一个,如果不是我当时积极争取,向当地居委会踊跃报名,我完全可以留在县城,或随母亲到乡下去做代课教师。
记得在我写了下放农村的申请书后,我拿着申请书还特地走到母亲的学校把想法告诉母亲,母亲是不支持我再下放。母亲温和地对我说:“我们家已有你大哥、大姐、二姐下放了,居委会领导也会照顾一下我们这个残缺的家的,你就留在我身边复习功课准备参加高考吧。”(经历了十年文化da革命运动,77年秋季全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了。)我回答母亲说:“我的同学们都纷纷申请下放,我也不能落后呀,我必须跟着时代潮流走。”母亲见我态度坚决就说:“你已是高中毕业生了,人生的道路你自己选择吧!”
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我按捺不住澎湃之情,第二天就拿着下放的申请书走到了我户籍所在地儒林镇第二居委会下放知青登记处报了名。还清楚地记得当时那位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微笑着对我说:“晓蓉同学,你认真考虑了没有?决定了吗?我们也热烈欢迎你呵!”我毫不犹豫坚定地说:“我决定了,我想到农村去锻炼!”我的果断决心受到在场的领导对我称赞,他们说:“你是好样的!”
报了名后只有一个多星期,我就与我们77届毕业的同学们浩浩荡荡地奔赴到城步农村去了。
深深地记得下放的那一天(1977年9月18日),在县城电影院前的广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声喧天响,前来欢送的人们挤满每一个空间。我们77届县城的同学,也有少数上届生,好几百人,每一个人背着行囊,手提着一些洗漱用品,排成了几个纵队(按下放地点排队),在等待县委领导检阅。广场上停了好几辆送我们下乡的军用敞篷车,每一辆车前都系有用大红的丝稠扎成的大红花,十分抢眼。
不大会儿,县委领导站在台上作了激昂的讲话后,我们所有知青陆续登上敞篷车。此时,送行的亲人们一个个紧跟着下乡队伍如潮水在流动,在千叮咛,万嘱咐……每一个人脸上都流露着难舍难分的表情。而我是没有一个亲人来送别我,我的父亲在我八岁时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母亲在乡村教书,不能丢下工作回城里来送我,大哥与两个姐姐又都下放到边远农村去了。我看到别人有亲人送别,这么关心呵护温馨的场景,我心里不禁一阵酸楚,强忍着自己不要流泪,一定要坚强。因为下放农村是我自愿选择的,应该是要高高兴兴的去。
当一辆辆大卡车开动时,看到欢送的人们挥动的手,看到我熟悉的街道、房屋从我视线中逐渐消失,这时,我终于忍不住眼眶湿润了。我不知前路我迎来的是什么?总之,我跟着时代的节奏勇敢地向前迈出了。
我乘的这辆军用敞篷车上载了四十多位同学,多数是我们本届毕业生,也有部分是上届生。当卡车开出县城十多公里的县城近郊民主村时,卡车就停了下来。县知青办带队干部兼指导员从车上下来,高声地对我们说:“知青同学们,我们劳动锻炼的基地就到了,我们的任务就是开垦这片黄土地,把它变成美丽的果园!这里叫创业农场。”指导员的一席话,引来了我们热烈的欢呼声。
同学们都很高兴,都庆幸自己幸运的分配在城郊创业农场。这里距县城只有十几公里,就是走路也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而其他的几个队都要比我们远好几倍呢,他们分配到离县城八九十公里的山区去了。
02
创业农场属当年清溪公社民主村所在地,这里是县城近郊的一片葱郁茶山,曾经称为十里茶场。茶场后面还有几处荒山正等待我们去开垦。
在公路进去不到一公里之处,有一栋新建的简易两层楼砖木结构的房子,每层有八套。指导员向我们介绍说:“这就是创业农场的场部,你们就住在这里。”大楼右侧还有一座较大的平房,是会议室兼食堂。
当天,场部有几个由清溪公社从各生产队派来的青年农民接待了我们,听指导员说他们是带领我们生产劳动的技术骨干。我们听从指导员安排,每六个人自愿组合住一间房,上下铺位。就这样,我们安顾下来了。
第二天,指导员召集我们知青开了个动员大会。会议上,当时清溪公社也下来了领导在会上给我们做了工作指示并介绍了创业农场的基本情况。公社领导说:“创业农场就是专门为迎接你们这批知青而创办的农场,你们的任务就是开垦这片荒山野岭,用你们的劳动智慧把这里打造成硕果飘香的果园!”领导还说:“你们每个人的户籍已落到清溪村各个生产队组里,农忙时候,你们都要下到生产队去劳动,帮助农民春耕生产。”领导的话,大家听得非常认真,也明确了我们劳动任务。
就这样,我们四十几位知青就从这天开始以农场为家,过上了日出而耕,日落而归的农村生活。
下放的第一年国家是定量供应我们的粮食,每人有40斤大米,吃饭不用愁。在创业农场刚开始的劳动,指导员安排一部分知青开荒挖土种蔬菜,一部分知青是去山上扛木头回场部,因为当时场部还在建设中,还需要大量的木材,我被安排在上山扛木头行列中。
我们每一天一大早,在食堂吃了早饭,八点钟就出发了,在队长带领下行走七八里弯弯曲曲上山小路,才到达一个叫白洋村的大山中,在一处山脚边,那里堆积着很多的大大小小的木头。队长说这都是创业农场买下来的,我们必须把它一根根搬回去。
男生就拣选长的木头(一般4至6米,一百多斤重量的)两人前后扛着走。我们女生就挑些公分小点的,重量轻些的扛。开头几天,我们女生大都数感到很吃力,扛着木头走不多远就要停下来歇歇,一路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才把木头扛回场部。
一连扛木头扛了好几天,那段时间,我们寝室的女生每个人肩膀都是红肿的。后来我们又想办法,用不穿的衣裤把它缝制一个垫肩,在扛木头时就搭在肩上,减少木头与肩膀的直接磨擦,要好了许多。
这样扛木头的劳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场部领导安排我们在荒山上开垦桔树园地。
开垦桔园,我们先是把那片荒山上杂柴杂草用柴刀与锄头,砍的砍,挖的挖,把一切杂物除净才挖坑。挖种桔树坑是要有规格的。技术指导员告诉大家:每个坑要达到长1.5米,宽1.5米。深60公分。技术指导员先把间隔距离位置定好,再分配到人,每人一天至少挖四个坑才算完成任务。
挖桔树坑比起扛木头要轻松多了,我们挖好了一个坑就休息下,那些爱唱歌的人还哼起了当时的流行歌曲,山坡上那边唱来这边和,愉快的歌声在山中回旋,经久不息。
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慢慢地我们适应了农场生活。我们在山上天天割杂草、挖土,手磨起了血泡,涂点紫药水又继续劳动。因为是集体劳动谁也不会因一点小痛不出工,在劳动中大家有讲有笑,日子也还快乐。
那时候农场的知青食堂煮饭的燃料是烧柴,这些由我们自己解决。指导员把上山砍柴的任务分到各组,各小组组长又把任务分到个人,每个人至少一周时间内要上山砍一担柴交到食堂里。
有次我分到了砍柴任务,我就和我们一个组的两位男知青(陈秋云、李小兵)他俩搭伴一起去大山上砍柴。我们相约走了七八里路才到达有杂柴的大山中,各人砍了两大捆杂柴。他们两个男生力气大,砍的柴明显的比我的多,好大一捆,动作又快,他们熟练地把一根根杂柴整齐地捆好了。我不会捆柴,陈秋云是我们组的大哥,他主动地帮我把砍好的柴捆好,又找来一根较粗的笔直杂柴,用柴刀把这杂柴两头削尖,插到两捆柴中做扁担,我们就各自挑着柴下山。在路上,天突然阴沉下来,阴云密布,不会儿下起了大雨,我们没带雨具,在风雨交加中急速地往山下走。我力气小,心又着急,气喘吁吁地挑着一担八十多斤重的柴,总赶不上他俩人,只好由着大雨淋,慢慢地在后面赶。后来,他俩已回到了场部,他们见我拖远了,李小兵把柴放好,又到半路上又来接我,他望着我落汤鸡狼狈的样子只是善意的笑了笑,二话不说,接过我的柴担飞快地走下了山。我在后面望着他的背影,心中生发无比的感动。
当天晚上,我就感冒了。第二天我在床上捂了一天被褥,我下铺的杨爱萍给我送了些感冒药吃了。好在那时我们都那么年轻,身体素质好,一点小感冒吃点药一下子就好了。
03
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从我们指逢间无声地流过去了。我们知青也这样的每天按时出工、收工。有时我们虽然感到劳累疲惫,但天天是集体劳动,在大食堂吃饭,晚上能自由活动,倒也是很惬意的。
我们白天挖土种地,一到晚上就很开心了,就可以自由支配这段时间。如果是很晴朗的夜晚,吃了晚饭后,我们三五一群地相约一起去县城电影院看电影。从创业农场到县城一个来回也只有十几公里路程,每当电影院有新影片时,就有人要报信,我们几个玩得投机的人就会悄悄地约好晚上去县城看电影。
当电影散场后,已是深夜了,我们又结伴回场部。一路上,月色如练,我们一路愉快地谈论着电影的内容,是说不完的高兴劲儿。公路两旁的茶树林在月色下显得越发青黛,一阵阵微风吹拂,送来醉人的清香。在这迷人的夜色里,在这寂静的乡村公路上,就只有我们这群青春律动的夜归人在高声喧哗……
那时候,也许我们结伴去城里看电影是最开心难忘的美好记忆了。当然,除了看电影,我们还有很丰富的业余生活。有的知青喜欢拉琴、吹笛,夜色中,场部周边的茶树林中时常传出悠扬的笛声;那灯火通明的房间里,有的知青在玩扑克牌,有的在下象棋,也有的在谈天说地……
而我除了看电影,大多数时间是在寝室里看书。那时,杨沬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我最喜欢看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林道静就是我的人生偶像。还有几部外国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飘》等小说我也爱不释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文章中那段脍炙人口的人生箴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话我是能倒背如流,也作为座右铭来要求自己。除了看一些名著,我也回到家里把高中的课本找来复习,没有忘记母亲对我的叮嘱,准备迎接冬季的高考。
在当时,城步一中也办了一个迎考复习班,我的数学老师龙邦维还特地给我寄来了一份报名参加复习班通知书,希望我请假回校复习迎考。可是我已下放了,农场天天做工,我不敢向领导请假,怕被领导指责我不安心农场劳动。于是,把龙老师寄来的通知书夹在书里来勉励自己,自觉学习。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当同寝室的女生都睡了后,我却还在打着手电筒复习功课。
我的大姐下放在城步的边远山区洞头山五年了,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她也多么想自己去参加考试,但她因当年停课,没有机会读高中,她把希望寄托给我,给我写来书信,鼓励我一定要参加这届(77年)的高考。大姐还为我找了一位邵阳市二中老三届毕业生,下放在城步郊区的知青赵哥辅导我的数学。(赵哥当年是学校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数学成绩特好,也在准备冲刺高考。)我每周星期六去赵哥那里复习两个时的数学,他很耐心细致地指导我分析许多难题。
深深地记得高考的那一天(1977年12月17日至19日),这一天是多少热血青年盼望的日子啊!这一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拿着准考证,满怀信心地走进我熟悉的城步一中校园,参加了这一次有历史性意义的考试。
那次考试各科试题并不难,数学试卷我做得很快,有几道题刚好是复习到了的。到了揭榜的那天,教育局高考办在电影院宣传栏贴出高考入围的大红公示名单上却没有我的名字,而赵哥的名字就在榜首。后来我到教育局查我的考分,我却以几分之差落榜。我满有信心的以为会一次就成功的考上大学,结果被迎头浇了盆冷水,我从头到脚一身冰凉……那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沮丧。母亲与大姐却仍鼓励我,母亲对我说:“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从此一蹶不振。你不要灰心,以后还有机会的。”知青朋友们也安慰鼓励我:“有志者,事竟成!”我得到多方面的安慰,心情逐渐恢复了平静,又投入到了火热的农场劳动中。
在创业农场与大家一起劳动的日子还是很愉快的。知青们年龄都在二十岁上下,都青春活泼,大家也很团结,劳动中时常充满着欢声笑语……
04
在愉快的劳动中,日子过得飞快,一下子到了年末了。到了寒冬腊月,农场也没有什么事做,指导员就宣布放假,要我们回家与家人团聚欢度春节。
1977年这个春节是我最难忘的。我们一家人分散在本县的四周,我是离县城最近的一个,在离过年还有半个月我就回到了县城的家,这个家仍是我在读高中时的样子。我是“主人”,由我守候着这个家,每到年底也由我把家人一个个盼望着,一个个迎接回来团聚。可是这年下半年我的身份不同了,我不再要母亲给寄生活费了,我是知青了,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我很高兴自己的成长。我不但不要母亲再为我操心,我还从创业农场带回了剩余的米,带回了一些蔬菜与红薯。以前我读书的时候没有这些杂粮吃,现在我通过自己的劳动而收获了这些劳动成果,心里充满自豪感。
我先把家里卫生搞得干干净净。母亲放寒假了,她是在我在回家后第三天回到家的,母亲的回来,这个家就有主心骨了。母亲先带着我购买年货,这一年的年货买得很丰富,就盼着大哥、大姐、二姐他们早点回来。
大哥于1972年下放在城步西岩七里坪农场,76年与母亲老家邵东一位远房亲戚家闺女结了婚,后来嫂子也在七里坪园艺场劳动。这年大哥带回了嫂子,还有一个可爱的一岁的侄女回来与家人团聚,给我们这个家带来了久违的欢乐。
大姐在年边才回,她下放在边远偏僻的洞头山村,离县城有六七十里路,在大雪纷飞中,她挑着生产队年终结算分的农作物及猪肉,还有一些农民送给她的一些野味,冒着风雪翻山越岭,从清早就开始行走,到了傍晚才到家。我欢天喜地接过大姐的东西,一边问候大姐一路辛苦了,连忙给大姐沏上热茶,给火桶让大姐暖身……
二姐于1976年秋季与一大批应届生下放在南山胡家坪农场。县城至南山有80多公里逶迤山道,当年修了公路,但运输车只通到南山脚下金兰公社,从金兰到南山还有近四十多华里的上山公路未通客车。知青们过年回家时都是步行。二姐与同寝室一位女知青结伴下南山,冰天雪地,山高路滑,她们用稻草绑定鞋子,手拄拐棍一步步在崎岖结冰的山路行走是何其艰难。听二姐说她们走了两天时间,中途在南山脚下金兰一户农家寄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早又继续赶路才回到了县城。
1977年过年,对于我们这个家来说是最热闹和有意义的一个春节。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四姊妹拉大,我们都能自食其力了,这让母亲肩上的重担终于放下了,母亲为我们的成长而高兴!因为有母亲在,这个家就永远的充满甜蜜和温暖,有母亲这个强大精神支柱,她的儿女不管在哪里,不管路途多艰难与遥远,母亲在的地方就是我们温馨的港湾。这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大团圆,过得很快乐!
过了年后,大哥与嫂子就带着侄女去邵东嫂子娘家探亲去了。我们三姐妹和母亲围着火炉取暖,一边嗑瓜子一边聊我们各自在农村的事。
大姐当年未满16岁就下放在离县城最边远的羊石公社洞头山,她比我要吃苦受累多了,但她从未在我与二姐面前说过一声苦字。她与我们娓娓道来她在洞头山那个四野是苍茫大山的小山寨里是如何与村民们每天一起出工,与男劳力一起上山伐杉木、砍楠竹、挑松油那些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时在清晨天边鱼肚白时,就和队员们挑几十斤松油,冒着晨雾走二十多里充满荆棘的山路,把松油送到绥宁县松油站销售的事,让我心生无比敬佩!大姐在我心中就像一位男子汉那么有韧劲,不怕吃苦,敢担当,勇于挑战一切困难的人。
大姐还和我们说起她在下放农村的第二年(1973年春天),经历的一件惊险的事。那年过年后她和同下放在洞头山一个生产队,也同住一个屋的女知青朱芳一起,背着行李背包返洞头山时。她俩想节省时间就走一条近点的山路,翻越县城西边的一座叫云雾岭大山,再走七八里下山路就到达通往羊石公社的羊石田村。但中间隔了条河,河上没有桥,河边有村民置的木排,给过河的人提供方便。那一天,河水比较湍急,当两人从岸边跨到木排上时,由于心急,重心不平衡,木排在湍急河水中摇摆不定,朱芳一紧张,脚未踩稳就掉到河里了。幸好,大姐会游泳,她不顾河水冰凉,一纵身跳下河去,用手托着朱芳奋力游到了对岸。由于大姐下河快,水性好,施救措施得当,朱芳得救了。当时她们俩人的行李都掉到河里了,后来是附近一位青年农民帮她俩把背包从河里打捞上来。一位下放在羊石田村的男知青听到了她们俩掉到河里的消息赶紧跑来,并挽留她俩在羊石田村知青点住了一晚,大姐与朱芳才把湿漉漉的衣服换洗了,第二天清早她们俩人才从羊石田村回到洞头山。
听大姐讲述这段惊险故事,我更佩服大姐的机智勇敢,敬佩她在危急时刻不顾一切救知青战友,她心地善良美好!
我的二姐也善谈,她也把她在南山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让我对南山有了最初的了解。二姐比我早一年下放,1976年那届县城毕业生200多人全部是下放南山,分布在南山各个坪。南山苍茫绵延八十里,号称“八十里大南山”,这里平均海拔为1760米,拥有23万亩集中连片的草山草坡,像碧波荡漾的大海辽阔无垠。南山内有48坪、48条溪,每个坪都是芳草茵茵,每条溪都清流涓涓……
二姐说她当年分在胡家坪,和另一位女知青住在牛栏旁边的一间杂屋间。平时他们的劳动大多数时间就是割草喂牛,在秋天就要把牛羊过冬的草料储备充分。南山的冬天寒冷刺骨,下雪天这里就是冰天雪地世界,那北风呼啸而来,把那间住房的木板吹得嘎嘎直响,让人心惊胆战。冬天长夜难熬,她们吃了晚饭就去农场牧民家围着篝火取暖。当年南山还处在建设初期,这里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生活极其困难。由于海拔高,这里土地只长草,适合办牧场,其它农作物只适合种玉米和萝卜。知青们吃的蔬菜除了萝卜块就是萝卜丝,变着花样吃。知青们偶尔徒步下山几次,到县城带些干菜和少许猪肉改善下生活。听二姐说她与队友去胡家坪最高山顶上砍柴时,站在山巅上可眺望到云海苍苍,草海茫茫……此时此景正是《敕勒歌》诗词里所描写的“天苍苍,野茫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妙情景。那山上的草青翠欲滴,长势有人那么高,当一阵风拂过完全把人淹没在草海里……
如今的大南山成为中国南方的“呼伦贝尔草原”,成为南方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成为国家南山公园!这是一代代南山人和共青城人的辛勤劳动付出的结果!
05
时间进入到了1978年春天了,当林间布谷鸟传来了清脆的鸣叫声,“布谷、布谷”农村是一片欣欣然早春景象了。这时期,我们创业农场指导员安排我们全体知青下到各村组去帮助生产队春耕生产。
我和另一位女知青分到了清溪村第八组。我们一到生产队,队长就安排我俩人和他们一起去整理秧田(就是把撒在田里的猪牛粪用脚和锄头把肥料搅匀称,用来播种秧苗。)
整理秧田这农活是我第一次见到,也是第一次实践。当我与几个农民一起来到一块较大的秧田田埂上时,看到秧田里有浅浅的积水,田里撒满了一堆堆猪牛粪,还嗅到一股刺鼻的腥臭味。此时,我真不敢下到田里去。看到农民们都很自然的下到田里去了,他们有的用脚踩猪牛粪,有的用锄头挖开……我不好意思再站在田埂上,于是鼓足了勇气,卷起裤脚,脱掉鞋子,小心翼翼地下到田里。当一脚踩到了一堆牛类上时,顿时像无数的蚂蚁在叮咬我的脚一样的难受,但转念一想,我们吃的大米不就是从整理秧田、播种、插秧、施肥、收割……这一系列劳动中才有收成的吗?想到这里,那难闻的臭味也不怎么臭了,双脚踩在猪牛粪上也不觉得恶心了,连蚂蟥叮到脚上、腿上,叮出了血,也不在乎了。发现了,就把它从腿上扯下来,丢掉就是了,继续劳动。
这一次整理秧田的劳动,真正让我思想上有了认识,我能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生产粮食的不容易。
整理了秧田后就播种,大约30至40天后,秧苗长好了,我们又下到了生产队去帮助农民插秧。
插秧是我喜欢的一项劳动,当看到嫩绿色的秧苗像一块块绿地毯似的铺在田里,在春风吹拂下荡漾起细细的波浪,显出无限生机,此时,我的心情就特别的舒畅。我和几个农村妇女站在一排,左手拿起一把秧,右手一小撮一小撮分秧,再把它迅速地插进松软的泥田里,我插秧的速度还较快,没有落在同伙后面而感到高兴。在生产队里的几天,与农民同吃住同劳动,才真正体会到农村人的艰难。
春耕结束后,我们又回到了场部,每天挖土种菜。这种反复的劳作,但也乐在其中,学到了一些种地的本领。
我们每日有三餐米饭吃,吃的蔬菜全部是自给。我们种了什么蔬菜就吃什么蔬菜,萝卜与白菜是常吃的,偶尔的,食堂采购员也到县城里采购些猪肉(一个月才有一次猪肉吃)。食堂炊事班人员也很会做菜,他们把新鲜萝卜放到酸坛子里腌制两天后拿出来炒,那味道相当好吃,微酸又生脆很好下饭。那时候大家都年轻,就是这样的酸萝卜菜,知青们每餐也要吃三四两米饭。炊事班里的王仕杰是知青,又是与我一条老街上长大的,因而特别的关照我,我喜欢吃的菜他总要多打一点给我。有时我没有按时到食堂来吃,他就给我把饭打出来放热锅里温着。他的热心让我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温暖。
在我们大集体的劳动生活中,也难免不产生“日久生情”的知青情侣。有一天在我们知青中有人在悄悄议论着女知青某某和男知青某某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而且那女的已有了身孕。哇,这可是个爆炸性新闻,在当年我们知青是禁止恋爱的,这可是个丑事。这个消息一下子被场部领导得知,场部领导又把这事反映到公社。公社在极短的时间内派了干部到农场立即召集全体知青和农场员工开了大会。会上把这对知青情侣揪到台上,责令他俩反省,交代他们厮混的过程。(他俩在后来返城后结为夫妻)他俩在众目睽睽之下很羞涩地讲了他们的经过。当时在台下的所有知青都为他们感到难为情。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知青中再也没有人敢恋爱了,有几对平时较亲热的男女知青也把朦胧的爱恋消失在朦胧中。我们男女知青在劳动中相互帮助,那都是发自内心的纯洁的知青战友情!
在那时候,也曾有一位男知青暗恋着我,他很优秀,还能拉小提琴曲。当一天劳动任务完成后,场部周边的茶树林里就有他练琴的身影,我就是喜欢听他拉小提琴而有了与他接触交流,有时我与他坐在茶林里谈天说地,谈人生理想……在劳动中他经常来帮助我,每次他回县城家里总要带些好吃的东西悄悄给我,他给我写过一次信放在一本书里递给我。但我不回信,因为有前车之鉴,再之我也不想过早谈恋爱,我怕一交往就会陷入爱情中而影响将来的前途。我把他对我的真情深埋心底。(现在回忆起来,我们那时代的男女生情感是多么的纯粹。)
1978年秋季征兵,我们创业农场有六位男知青应征入伍,他们是钟辉鸿、陈春旭、李振秋、罗宝贵、杨进军、乌世大。当他们穿上了军装,胸前戴着大红花在与新兵开发前,我们全体农场员工都到县城电影院前广场送别。他们是我们创业农场的骄傲!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这六位新兵都参加了这场战役,李振秋在战场上光荣牺牲!
06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到了1979年春天了。春节刚过,县里举办一次全县各机关团体的文艺调演活动。当我们听到了这个好消息后,大家是欣喜若狂。农场领导立马组织我们文艺爱好者成立宣传队,我也被选上参加节目组(共有16人),接下来就是紧锣密鼓地抓紧时间排练。
记得当时我们排练了两个节目,一个是舞蹈《南泥湾》,还排了个喜剧小品《创业农场喜事多》。《南泥湾》舞蹈由12位女知青表演,小品由我们的文艺宣传队长杨艳波编剧,由三位男知青和两位女知青主演。内容以农场炊事班里几个搞好的故事作为素材,反映我们农场知青积极向上,乐观的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
我们文艺宣队还真不缺乏人才,弹拉吹唱样样人才俱备,全是自编自演。我们白天照样劳动,只是抽晚上时间排练。只有十多天,两个节目都排练好了。汇演前我们宣传队还在场部预演了一次,受到了队友们的一致好评。
到了县里调演的那一天,在众多演出节目中,我们清溪创业农场表演的两个节目都受到了观众的喜欢,被评为优秀节目,受到了县里的嘉奖。
为了庆祝这次演出成功,场部领导还特地为我们开了一次文娱晚会,晚会在场部会议室隆重举行。会议室布置一新,张灯结彩,队友们挤挤一堂,会场充满着欢乐氛围。主持人把音响放到最大,播放着一首首当时的流行歌曲。其中一首《年轻的朋友们来相会》那激昂的歌词:“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啊,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欢快的旋律,把晚会推向高潮,我们所有的知青队员们纵情地唱呀,跳呀……那时,那景是燃烧的青春,是欢乐的海洋!
1979年的冬天,一场瑞雪后,一个震惊的消息:大批知青返城啦!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了神洲大地,我们77届知青随着全国四面八方的知青队伍一起返城了,接受当地政府安置。
我们77届知青只有两年多的农村生活,比起在上几届知青们,比起那些下放在偏远山区的知青们,比起那些下放在云南、新疆、内蒙建设兵团的知青们是没吃到什么苦,但这两年在我人生旅途上是留下了珍贵而美好的印记,这两年也让我得到了锻炼成长!这七百多个在农村的日夜让我深深难忘!这也是我人生经历珍贵的一个起点,它让我更有信心向未来的征程前进!
在我回城后,我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在清溪小学任教。从县城到清溪小学有10多公里路程,中途要经过创业农场,我每天都是骑单车往返。每当经过创业农场场部时,我总要深情地望一望那栋我们曾经住过的房子,望一望我们开垦的桔园。当年我们在那里的时候是多么的热闹,我们一走,这里是人去楼空。
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县城建设的扩大,创业农场场地已被开发做了商业住宅区。那过去生机勃勃的景象再也不复见了,就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再也找不回一样消失在尘埃中。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我们这一代人都已走近夕阳,而过去的一切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大自然的四季周而复始,人生的春天不再复返,所以我用我的拙笔记下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闪耀的青春时代,作为我们文字收藏,聊表对往日时光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