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土深情:阅读路遥作品的感悟
文/李少坤
在我记忆深处,总有一片黄土高原的影像。那里沟壑纵横,风沙如刀,然而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却孕育着最坚韧的生命力。初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仿佛走进了那片土地,看到孙少平、孙少安在贫瘠与艰难中挣扎前行的身影。他们在命运的洪流中逆流而上,犹如风中摇曳的植被,身处黑暗,却努力向阳生长。这些平凡人物的命运,不只是文学的描绘,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时,我还无法完全理解书中描绘的生活的苦难与不甘,只觉得他们的奋斗与坚持如此遥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路遥所描绘的那些故事,并不只是文学创作,而是生活本身。那些默默承受生活重负的身影,如村里每天清晨匆忙赶着去田地劳作的村民,或是为供养子女读书而不辞辛劳的父母。他们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那样,是现实生活中普通而伟大的人物。
路遥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普通人如何在生活的夹缝中寻找尊严与希望。他笔下的孙少平不仅承受着贫困带来的困顿,还要面对城乡差距、教育资源不均等社会现实的种种不公。他在贫穷和梦想之间徘徊挣扎,每一次抉择都充满了无奈与痛苦。然而,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不肯放弃心中对未来的憧憬。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开始思考,当今社会中,是否依然存在着类似的阶层流动受阻?我们每个人在追逐梦想时,是否也像孙少平那样,在看似无法跨越的藩篱前感到无力?
这种思考,让我对路遥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无法轻易改变自己的命运,并非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制约让他们的命运注定充满波折。这种挣扎与无奈,不仅属于上世纪的黄土高原,也同样属于今天的我们。或许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命运而抗争,为生活寻找突破的希望。
我在路遥的文字中看到了自己成长中的影子。大学时,我因竞赛失利一度陷入迷茫,仿佛所有的努力都被现实击得粉碎。那段时间,我又一次翻开《平凡的世界》,仿佛再次回到了那个充满奋斗与挣扎的世界。孙少平在煤矿深处忍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迫,却依然在昏暗的灯光下坚持读书,那个场景深深震撼了我。少平的坚守与不屈,就像一盏明灯,点亮了我内心深处的希望。
我想起了外婆去世的那个冬天。那种失去至亲的痛苦,让我整夜无法入睡,仿佛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为了排解心中的悲伤,我再次拿起了《平凡的世界》。少平失去母亲时的绝望与无声哭泣,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他同样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同样在痛苦中无所适从。但不同的是,他在悲痛中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用行动继续前行。他相信,只有不放弃生活的希望,才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光明。
我放下书,想起外婆生前常对我说:“人活着,不就是要忍着痛,把日子过下去吗?”这句话,曾让我在无数个低谷时重新站起。它不仅是外婆对生活的理解,也正是路遥作品中人物坚守信念的真实写照。那一刻,我在路遥的文字中找到了慰藉,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成就多少,而在于如何在痛苦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路遥的作品,是对社会现实最真实的剖析。他不仅揭示了个体命运的抗争,更传递了一种对社会进步的期望。在孙少平、孙少安等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无法打破的阶层桎梏,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固化与僵化。虽然他们最终实现了个人的成长,但这种成长却是以无尽的牺牲与痛苦为代价。
我不禁反思:我们当今社会的教育资源是否公平?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是否依然在追逐梦想时承受着不公的压力?那些走出贫困乡村的青年,是否也在城市的繁华中感到孤独无依?路遥的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他让我看到,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伟大力量,依然在我们身边闪耀着光芒。
无论是少平对生活的坚持,还是少安对家庭的责任,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一种力量,一种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坚韧。这种力量,是我在每一个低谷时重新站起来的动力。因为我知道,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不放弃希望,就能在平凡的世界中活出自己的光芒。
路遥的文字,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成就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依然保持对未来的期待与热爱。这,就是我与路遥作品的故事。它不仅是一种陪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是我面对生活挫折时不曾倒下的力量源泉。无论未来有多么崎岖,我都会带着这份来自文字的光芒,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简介:
李少坤,网上四川文化频道签约作家(作家编号201910040),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目前是一名博士二年级的学生,曾荣获“放飞自我”征文比赛三等奖,荣获“湖北省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一等奖”,“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导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证书等累计1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