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生与同志(杂文)
毋东汉

人与人的关系通常表现在称谓上。例如先生与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先生”这个词,在古代又称为夫子或君,是个尊称。凡是自己觉得应该尊敬的男性,皆可称为先生,特别是比自己年长的人。先生有老师之义,因此人们把知识分子称为先生。昔日把私塾老师和医生称先生。对从事脑力劳动的编辑、记者、演员、作家称先生。对算卦的、看风水的、管账的、看客的礼宾司仪等人都称先生。女性对别人称自己丈夫或对女性称对方丈夫也称先生。例如妻子替丈夫给𠂆长请假,对厂长夫人说:“我家先生有病去就医,麻烦你给你家先生说,请假一天。”对女性中特别尊贵伟大的人也称先生。例如对宋庆龄等人称先生。对跟自己不是一个党派、不是一个阵线、不是一个营垒的人,为表示礼仪上的尊重和客气,也称先生。例如国共两党领袖互称先生。先生这个称呼,宽泛而特别,最普遍的是教学的先生和看病的先生,其他人数较少。甚至,彬彬有礼的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男子平静地说:“先生,你被捕了!”接着是戴手铐。要恰如其份地使用才不会发生误会、误解和误判。
“同志”,是指为共同的理想、事业奋斗的人。我记得解放初,我加入少先队时,中队长说:“从今天起,我们是同志了。”其实,解放后,特别是1954年以后,同志已成为中国人民的相互称呼。那时,还有“天下农民是一家”一说,从土改起始,逐年盛行至合作化后。不管年龄、尊卑、性别,出门问路:“同志!往XX咋走呢?”对方会热心指引。有一次去子午曹村舅家,我行至王曲西边小河边,问过路解放军战士:“同志!你知道桥在哪里?”解放军战士说:“小同志,我挟你过去。”他脱了鞋袜,双手把我腋下一㨄,就过了小河。互称同志是解放后的风尚。在中国,陌生人也互称同志,哪怕他是专政对象,不知底细的人称他为同志,他也觉得熨帖。
我学稼十年,交往的人都是同志,例如在一起修水库的人,一起拉土方的人,一起上山砍柴的人。本村的乡党按班辈称呼,称同志除非念入团入党志愿书等场合。后来进校园当教师,同事之间互相称为老师,书面上仍称同志,都是教学的先生,却没有或极少称对方为先生者。
从什么时候,人们又放弃同志之称,重拾先生之称的?时间段大概与分田到户相关。由干部与企业老板互称先生开始,红白喜事如婚礼上司仪常说:“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老板,各位大款!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大家上午好!”同志之称逐渐隐匿消逝。细思详品,听起来亲近了许多,实际上疏远、生分不少。
在战争年代,革命同志之间的生死与共,感情是超过血缘关系的。党的地下工作者接头时,互称先生,确认后握手拥抱时才称同志,可见一斑。在和平建设年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与人的关系是同志式合作关系。常见小说中男女恋情破裂,分手时说:“以后,咱俩‘同志’相称吧!”倘若二次见了面,女的称男的为“先生”,男的称女的为“小姐”,说明敌视程度很大,带有讥讽意味,连“同志”也不配了。
近十来年,“同志”之称又有所回归。我出外旅游,常迷路,问路时,我一律说:“同志!我问你个地方,往XX去咋走?”被问的人还没有故意错说的。常遇别人向我问路,也称同志。可见,同志之称,生命力还是旺盛的。称我为同志的,我觉得庄重而亲切,也有称我为先生的,我总觉得他不够了解我。
我是喜欢同志之称的。我觉得自己地位卑微,不配先生;学识浅薄,不是先生;异党别派,不屑于先生;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也不愿意当先生;助人为乐,向青年学习并努力看齐;情愿当一辈子学生。
2024-11-29-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