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悠悠,家国情长
——读丰文茂长篇小说《运水长》
李恒昌

生长生活于大运河之畔的作家丰文茂的长篇小说《运水长》,恰似一幅既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时代画卷,缓缓铺展在读者眼前。这部小说以大运河畔的漳南镇为背景,讲述了当地农民从一穷二白到发展壮大玻璃钢产业的“中国故事”。它带有一定的纪实性质,素材丰富,文风扎实,内涵深厚,寓意深刻,艺术生动地展现了大运河与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紧密联系,深刻地诠释了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风采,以及运河儿女对国家、运河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一、“运水长”之“运”,既是大运河之“运”,也蕴含着家国命运之“运”,旨在彰显大运河与家国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波动
大运河的发展史,也是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史。作品中的大运河,虽然是以地理背景和时代背景身份出现的,但是作品却客观上展示了其命运与家国命运的紧密联系,形象地展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脉动和外在波动。
(一)客观展现政治挂帅年代,经济落后,生活贫瘠,必然导致时常大河洪水泛滥成灾
首先是“运河滩区”自然环境上的影响。漳卫运河中心河道约 200 多米,河道两侧至两岸大堤是河滩地。漳南村的大部分土地都在河道右侧的河滩上,还有一部分在左侧。丰水季节,村民会划着小船到对面河滩耕种或收获。他们最担心的是辛辛苦苦耕种,由于发大水难以获得最基本的收获。窦龙与支书李家政在去对面河滩劳作的小船上,曾不无担忧地说:“河水上涨得很快,秋雨连绵不断,恐怕这庄稼收不回家。”滩地里十年九漫滩,遇到行洪,颗粒无收。社员们辛辛苦苦干一年,年底一算账,一个工值才一毛钱。自己种的粮食不够吃,还给上级添麻烦,申请统购粮。在这一时期,大运河的洪水仿佛是命运的捉弄,让漳南镇的村民们陷入了生活的困境。然而,这也正是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开始显现的时候。他们在与洪水的抗争中,艰难地生存着,期待着命运的转机。洪水的泛滥不仅给村民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困难,也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和勇气。
其次是“政治斗争”社会形势的影响。这以时期的社会背景也对漳南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挂帅的年代,“鬼哥”当道,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在这样的环境下,漳南镇的村民们更加珍惜每一分土地和每一次收获的机会。他们虽然生活贫困,但心中却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面对洪水的威胁,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家园和庄稼。他们用沙袋、木桩等简陋的工具加固河堤,日夜坚守在抗洪一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二)客观展现只顾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必然导致大河污染断流,形成死水微澜
运河水大多数年份是汹涌流淌着的,但有那么一些年份,漳南村的生活却像一潭死水。因为一个消息传遍了漳南村:运河里发现了水怪!有人说在夜晚归家途中看到一条黑龙腾空而起,钻入黑云中;也有人说在河道里饮水的羊群被一头像狼又像狗的怪兽咬住小羊羔拽入水中。
张浩然等人沿着扬水站的引水渠边小道走,发现引水渠早已干枯见底,滩地里的玉米棵都打了蔫。走到主河道边,发现河道已断流,断断续续在低洼的地方积聚了一洼一洼的黑水,在中秋阳光的照耀下,黑水里冒出一串串气泡,一股恶臭从河底泛上来。这说明是上游一定有造纸厂或者化工厂,污水排入河道,水多时随着大水冲向下游了,水少就沉淀下来,在温度升高时发酵。
这段描述充满了神秘和不安的氛围,水怪的传说似乎是大自然对人类不重视环境保护的一种警示。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对大运河的保护,导致了河流的污染和断流。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恶化,更是人们心灵的荒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大运河的污染断流,让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太行山区大旱,卫运河再次断流了,裸露的河床干冽得像一块块棋盘。这一景象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让人们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的决心。
(三)客观展现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时代,自然会产生大河安澜,山清水秀的美好画卷
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需要改革开放的春天,大运河的治理和保护,同样需要一个清明秀丽的春天,而这两个春天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
当春风再次吹过运河两岸时,大堤上的柳树、槐树、杨树、白蜡树,堤坡上的紫穗槐、红荆条都钻出了新芽,滩地里的麦苗返青了,沟边上也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窦龙觉得日子过得眼花缭乱。土地分到了户,槐花和公婆一天到晚在滩地里忙活。窦龙顾不了家里的地,他在玻璃钢厂的业务已在华北地区全面铺开。
那时候,不仅运河变得美丽了,漳南村也已经大变样了,街道宽阔,铺了油面,路边安装了路灯。群众的房子很整齐,土坯房拆掉了,翻盖了新房,都是深宅大院,砖石平顶结构。到处都显示着漳南人的富裕和气派。春节过后,漳南镇玻璃钢总厂的新产品开发像开了挂一样,方形横流式冷却塔、大型钢筋混凝土冷却塔等系列产品陆续问世。与清华大学空调所、上海交通大学、航天部合作研发的组合式空调器、金属变风量空调器、通风机、组合式水箱、防火调节阀也陆续投产。
当春风从遥远的南方吹过来,卫运河两岸的柳树又吐出了嫩芽儿。身为漳南县委副书记兼漳南镇党委书记,张浩然建议县委结合上级精神,出台新的政策,力推民营经济再掀新高潮。新的政策如同几颗重磅炸弹,在全县经济大潮中激起冲天的浪花。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提上日程。漳南镇为此新上了两个项目,一个是污水处理厂,一个是运河湿地。漫步运河岸边,仿佛走进了一个古风古韵的世界。“千年古镇 建德故里”牌坊高高耸立,几艘游船静静停泊在运河码头,廊角飞檐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在明媚的春光中铺开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卷。
这个时代,经济社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大运河两岸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玻璃钢厂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漳南村的经济繁荣,也为整个漳南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文艺演出在运河滩地里举行,更是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洪水泛滥到污染断流,再到山清水秀,大运河见证了漳南镇的变迁,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这三个时期的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是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运水长”之“水”,既是大运河之“水”,也蕴含着上善若水之“水”,旨在彰显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勇立潮头、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风采
《运水长》塑造了以窦建德后人窦龙、窦虎、窦豹“三兄弟”为代表的“运河儿女”群像。在他们身上,流淌着大运河的血脉,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崭新的农民企业家的时代风貌。
(一)“厚德载物,与人为善”的宝贵品质。
水具有“厚德载物”“向善上善”的品质,大运河和运河儿女同样具有这种优秀品质。《运水长》这部作品对其进行了深度挖掘。
他们以助人为乐,对亲人和邻居毫不吝啬地帮助。张玉梅要生孩子,邻居张桂花虽然自己家境也不富裕,依然表达了自己最大的心意。她走到厨房里掀开一个瓦罐子,捡出所有鸡蛋,想了想,又放回罐子三枚,数了数,还剩六枚。狠狠心,把罐子里的三枚全拿出来,包在一起。又掀开另一个瓦罐子,抓了两小把红糖,看看罐子里所剩不多,干脆全打了包。进屋交给窦万贯,说:“快回家吧,火都烧上房了,你说句话就这么金贵!”这种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在困难时期,人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窦勇外出搞营销,回来的路上不忘记父母和帮助过他的人。在德州火车站,他买了两只扒鸡。他想回家后,一只给父母,一只送给窦龙。
即便是对动物,他们也有一份怜悯之情。窦虎看到鬼哥打死自己的狗,冲上去咬了鬼哥一口。窦虎对小狗的怜悯之情,展现了他的善良和勇敢。即使在面对恶势力时,也不忘记保护弱小。李家政给小狗炖排骨,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在他看来,小狗也是家庭的一员,需要被照顾和呵护。
关键时刻他们能够舍己救人,也敢于保护老实人。当有人在洪水中挣扎时,窦龙毫不犹豫地反身跳进水里。李家政喊道:“抓住木头。”窦龙在洪水中抓住一截木料,奋力向蓝花布游去,最终将落水者救上了木头。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是人性的光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鬼哥故意闹事,诬陷老实人窦金玉,要求惩治纵火犯时,张浩然和窦龙拉着李家政赶到公安局,证明窦金玉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一直遵纪守法,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私刻公章一事更是子虚乌有。
他们这种善良,还是一种知遇之恩的自觉回馈。窦金玉很感激张大成的知遇之恩,把开发新产品作为回报。他精心钻研,从风机叶片开始,陆续成功开发出轴流风机、离心风机、混流斜流式风机、屋顶无动力风机一系列产品。
他们这种善良,也是做生意时所坚守的一种诚信。窦勇年幼,没有没有文化,之所以在市场上住脚,就在于他的老实很诚信。他谈业务时话不多,尽量让客户说话。签定合同时,吭吭哧哧面露羞涩地说:“领导,我没上过学,我不识字。就按刚才谈的,你随便写好了。”像这样的实诚人,谁好意思糊弄他?结果他谈成的业务量在窦龙的厂里是最多的。
他们恪守做人的底线和原则。李宝利准备,多罗列几项罪名,把袁小波关进大牢,教这小子把牢底坐穿。窦龙闻讯,大惊失色,急忙约见李宝利,向他陈述利害。“宝利,听哥的话,做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与人为善的品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运河儿女们的精神支柱。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这种品质不仅在困难时期给予了人们力量,也在和平时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艺术呈示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的宝贵品质
漳南镇人创办并发展玻璃钢产业的过程,既是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里面蕴含着中华民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民族精神。
首先,他们敢于“穷则思变”。张浩然曾说说,实践证明群众光靠种地不行,办好企业就找准了群众致富的路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张浩然等人敢于尝试新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漳南村的致富之路。他们认识到,单纯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无法改变贫困的现状,只有发展企业,才能实现经济的腾飞。他们深知爱拚才会赢,不仅去付诸行动,而且大胆地唱出来。在酒场上,窦豹就唱了一首《爱拚才会赢》,唱罢,把麦克风交给刘部长,刘部长唱了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是他们精神品质的一种折射和写照。他们正视困难,也敢于挑战困难。张浩然从进入漳南村,就深深地感受到村庄的破败和老百姓日子的艰难。吴庄、罗庄、袁庄都是沿运河的村庄,和漳南村情况差不多,大多数土地都在河滩上,人多地少,每年最担心的就是运河水漫滩。每年都不能完成国家粮食定购计划,一到青黄不接的时节就向上级申请统购粮,弄得大家灰头土脸,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应市场的要求,吴少杰把旅行车改装成救护、运钞、公安、标准计量等专用车。这时,吴少杰才意识到自己把事干大了。在创业过程中,吴少杰面临着技术、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但他没有退缩,而是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最终取得了成功。
其次,他们敢做“他人所不敢为”。窦虎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接下了“全国第一大单”,简直是豪气干云。“哥,我在厂里转了一圈儿,也不是兄弟吹牛,这厂里需要的我都能干。”“那好,厂里正上 30 万吨乙烯项目,需要 1000 立方米的大型贮罐,中国第一大罐。你能干吗?”“没问题呀,能干!”窦虎醒了酒后,才意识到酒桌上的牛吹大了。但是他没有放弃,他想认为,什么事都是人干出来的,什么路也都是人走出来的。我们能缠 300 立方米的小罐,也应该能缠 1000 立方米的大罐,只不过大了一点而已。虽然其间经历了波折,但是两个月后,却按期完成了缠绕大罐的任务。经专家组综合验收,各项工程指标全部合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漳南镇的人民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地克服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他们永不满足现状,不断发展壮大事业。最早他们的工厂只是一个小厂,厂名就叫“漳南县漳南人民公社漳南生产大队玻璃钢厂”,属于村办集体企业。后来一步步发展壮大,先是改为漳南玻璃钢总厂,然后又一次蜕变,改名为漳南玻璃钢集团公司。之后做到了一定规模,在全国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甚至参与编制行业标准,设立行业检测中心。对此,他们依然不满足,当了县委书记的张浩然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把区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大洼镇合并到漳南镇,整合资源,强强联合,把玻璃钢产业做大做强。
这一些,都体现了他们强烈的责任意识。正如窦豹所说:漳南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历史上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土里刨食挣饭吃。面对世纪之交,我们肩负着把一个什么样的漳南镇带入新世纪的重任。是四平八稳地继续走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之路呢,还是大刀阔斧地走工业化道路呢,我想这是一个勿需回答的问题。不走工业化的道路,我们的党不答应!我们的人民不答应!干什么事情都要以人民的利益。”
(三)艺术呈示聪明智慧、敢于创新的宝贵品质
中华民族以勤劳智慧而著称,运河儿女也不例外。在发展玻璃钢产业上,运河儿女尽显自己的聪明才智。
首先,他们善于“开动脑筋”,破解难题。当张大成办厂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时,窦虎提出把窦金玉找回来上项目的建议。当初研发玻璃钢产品时,窦金玉是骨干,后来受不了鬼哥给的窝囊气,负气出走了。如果把这个人找回来,上项目就不成问题。一是他有真本事,二是他对支书没有承诺义务,三是“四类分子”摘帽了他也愿意回家。窦虎的建议体现了普及推广的智慧。他们认识到,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只有把有真本事的人找回来,才能推动玻璃钢产业的发展。同时,他们也懂得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当他们第一次与外商打交道时,也无师自通地运用谈判的智慧。张浩然推测外商会急于在中国找到买家,把第一套设备推销出去,所以并不急于回话。他们还调袁小波和吴少杰进京,假扮一下意大利的玻璃钢设备代理商,前来压价。这种谈判的智慧,体现了张浩然等人在商业活动中的谋略和技巧。他们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通过巧妙的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敢于创新、不断进取这种谈判的智慧,体现了张浩然等人在商业活动中的谋略和技巧。他们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通过巧妙的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宣布拆迁补偿时,有一个中年人提出,坟地的补偿办法不合理。理由是自家祖坟多,祖爷爷没出息,娶了一妻六妾,所以按坟头补偿不合理,应该按人头补偿。对此窦豹以高超的智慧轻松战胜了他的无理取闹。“说你家坟头多,祖坟里埋了多少人头你说了也不算。你看这样行不行,明天你去迁祖坟,镇上和村里的干部跟着帮忙数人头,有一个算一个,就按人头补偿,空坟不补偿。”让对方无言以对。
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运河儿女在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善于运用智慧和创新思维去解决。他们不墨守成规,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这种敢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也体现在社会治理和解决民生问题等各个领域。
三、“运水长”之“长”,既是大运河之“长”,也蕴含着情深意长之“长”,旨在彰显运河儿女对国家对运河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中国是一个重情义的过度,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感的民族。在《运水长》中,作者花了很大笔墨抒写这种感情。
党和政府对当地人民的关怀之情
当运河上游山洪暴发,洪水即将到来之时,党和政府全力组织抗洪救灾工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济南军区调来了三个师近两万人来帮助抗洪。军用卡车一辆接一辆开上了陈公堤和运河大堤,车上装满了石料、木桩、苇席、帆布帐蓬、橡皮舟、舢板船、海军快艇、轮船等抗洪物资,还有一车车的大米、白面等生活物资。军用运输机在我们村前上空“轰轰轰”乱转,扔下一包包的麻袋、草袋、铁丝、麻绳、红糖和大姜。县委下了死命令,全县要动员三万青壮年劳力,临近的几个县也要各动员两万民工,在陈公堤和运河大堤的堤顶上抢打一道宽 2 米、高 1 米的子埝,加高加固,在危险堤段打桩挂柳投石填土,确保万无一失。
党和政府在关键时刻的关怀和支持,给了漳南镇人民战胜洪水的信心和力量。这种关怀之情,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援助,更体现在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在漳南镇的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无论是在困难时期的抗洪救灾,还是在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担当。这种关怀和支持,激励着漳南镇人民不断奋斗,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
(二)当地百姓对运河和故土的难舍之情
窦金玉被放出来后,觉得在村里实在没法活了,想走得远远的,让他们找不到的地方。但他内心深处依然对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他说:“我活不下去,我得走。走得远远的,让他们找不到的地方。但我就是死,也要把这把骨头埋进漳南村的坟地呀!”窦金玉的话,道出了许多运河儿女的心声。他们对故土的热爱,是一种深深的情感纽带,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运河是他们的根,故土是他们的魂。窦金玉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对故土的眷恋始终不变。这种故土情结,体现了运河儿女的坚韧和执着,也反映了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赵槐花自从运河里行洪被窦龙救上岸来到窦家,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与这家人特别是窦龙的感情越来越深,再也不想离开。这种对窦龙和窦家的感情,也是对运河和故土的一种眷恋。在这片土地上,她找到了温暖和依靠,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赵槐花的故事,展现了运河儿女对故土的深厚情感。运河不仅是他们生活的地方,更是他们心灵的寄托。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和情感。即使在困难时期,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这片土地,而是选择坚守,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
(三)当地百姓视移民为亲人的感情
接到接待外地移民的任务后,张玉梅急火火地回到家里,把东厢房腾出来。窦虎、窦豹帮着把屋里的杂物归置到一角,把柴草抱到院子里用塑料布盖好,然后各拿一把扫帚把屋子四角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静等着来验收房子,生怕洼里的人不来住。临近天黑时,窦虎从大堤上的移民接待站领回了一家洼里的人,一对中年夫妻和一个女儿。张玉梅一见这一家人就像见到了来走动的亲戚,欢欢喜喜把来人让进了东厢房。这种视移民为亲人的感情,体现了运河儿女的善良和包容。在困难时期,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情感,不仅温暖了移民的心,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运河儿女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
在漳南镇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善良和包容的精神一直传承下来。无论是对本地居民还是外来移民,他们都一视同仁,给予关心和帮助。这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氛围,为漳南镇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致富为了集体、共同富裕的感情
他们为了救灾,敢于自我牺牲。抗洪救灾期间,接到指挥部紧急命令,解放军的运输机马上要到达这里空投救灾物资。为确保飞机空投准确,上级要求以飘动的红布为信号。可是学生们上哪里去找红布呢?他们想到了自己的被子是红花布的,正好拆了当作信号来使用。为了救灾,毫不犹豫地拆掉自己的被子作为信号。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他们对集体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在困难时期,他们心系集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这种精神,是漳南镇人民宝贵的财富,也是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动力。
他们始终想着村里的老百姓。窦龙当初在姑妈家看到卫生间里的抽水马桶,方便之后一摁开关就冲得干干净净,屋里一点臭味也没有。他就想,村里和城里的生活差距太大了。等开发玻璃钢项目成功了,挣到了钱,我们漳南村的老百姓也一定能过上这种城里人的生活。可见他的致富,并不单纯是为了自己和家人。他的想法,代表了许多漳南镇人民的愿望。他们在致富的过程中,始终想着村里的老百姓,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这种为了集体、为了百姓的奉献精神,体现了漳南镇人民的高尚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仅追求个人的成功,更关注集体的利益和百姓的福祉。
一开始办厂时,他们要求技术保密,后来认识到了自己的境界过于狭隘。李家政歉疚地对张浩然说:“当年我要求玻璃钢技术要对外保密,回头来看还是我太小家子气了。应该大张旗鼓地发展这项产业,让更多的群众过上好日子。”张浩然紧紧握住李家政的手说:“像你这样有觉悟的同志再多一些,我们一定会把玻璃钢做成一个大产业!”窦豹对豹虎说:“村里的事你少掺合。你应该把精力放在干企业上。”窦虎很生气地将其顶了回去:“我这是为村里作贡献。”
为了协同发展、共同致富,他们还创造性地创建“共享工厂”:每一个车间、每一个产品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有人适合当管理者,有人适合外出谈业务,有人会算账,有人只参股不参与经营,不同的贡献有不同的股份占比,股份明晰,有人出钱,有人出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活一块干,有劲一块使,有账一块算,有钱一起挣。窦志国的“共享”工厂,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这种共同致富的情感,体现了漳南镇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仅关注自己的利益,更关注集体的利益,希望能够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运水长》真切告诉我们: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漳南镇人民的奋斗目标。
可以说,长篇小说《运水长》填补了当代农村小说和运河小说的一个空白,作品通过对漳南镇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性的光辉。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的勤劳、善良、勇敢和智慧,也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的希望和未来。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向这位“运河之子”和“运河作家”致敬。

作者简介:李恒昌,铁道战备舟桥处原党委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之苍茫》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王小波小说误读》获中国铁路文学奖。先后出版《爱之苍茫》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18部。主要作品有“大地系列”之《大地上的血粮;莫言创作评传》等六部;“大河系列”《大河赤子》等三部。《大河赤子》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项目、2024年主题出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24年八月“中国好书”、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影响力图书。《大河涅槃》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精品工程提升工程重点项目、山东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大河安澜》入选山东省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山东省“走在前、开新局”重大题材文学创作出版项目。作品散见《长篇小说选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解放军文艺》《清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天津文学》《今古传奇》《当代小说》《青岛文学》《评论》《百家评论》《东吴学术》《红色文化研究》《王蒙研究》《张炜研究》《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