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有余香:高德军《赞李士权老师义务教授写作课》
七律•赞李士权老师义务教授写作课
高德军
壮心不已发如霜,退后犹怀植玉忙。
粉笔微尘传道义,诗书古韵映华光。
真情讲授情无限,雅意清吟意自长。
桃李文坛收硕果,春风送暖满庭芳。
作者简介:
姓名:高德军
笔名:村夫
姓别:男
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巴彦诗词楹联协会会员。工信部百度公示艺术家(诗歌类)。《半朵文化》专栏特约作家,《辽宁文学》签约作家,《新时代诗人》档案库入驻诗人。在《金秋文学》《巴彦诗词楹联协会》《中华诗词》《诗刊》《黑龙江联坛》《大东北文学》《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发表作品一千余篇,多次获奖。
☆附——
浅谈对偶手法在近体诗中的运用
李士权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在文学中的运用,尤其在近体诗,律诗的创作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据说这种辞格起源于先秦,后经文人墨客广泛采用和弘扬。形成了句式整齐匀称,语言简洁凝炼,节奏和谐优美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语意相辅相成的一种修辞手法。
依托这种修辞,文坛上产生和留传下来浩如烟海般的名句。只举唐代几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下面对这个修辞格在近体诗中的运用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什么是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两个词组或句子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全诗由两组对偶句组成,这种语言形式在绝句中并不多见。有人没它如截取了七律中的颌颈联。故称其为截句。下面以一二句为例具体简析一下对偶手法的运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对“白鹭”,名词对名词,且它们的定语分别都是数量短语“两个”“一行”句尾是动宾短语相对:“鸣翠柳”对“上青天,动词(谓语)“鸣”对“上”,宾语“翠柳”和“青天”相对。这两个宾语又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前偏后正:“翠“青”为偏,分别修饰正“柳“天”。全诗以对偶手法,“鸣”,“上”写动景;“含”,“泊”状静景。前两句远望,后两句近观。二十八个字动静远近高低之景,立体画面色彩斑斓。一代诗圣驾语言的功力可谓登峰造极,千古称绝。
二、对偶格运用的要求
对偶手法除了字数相等外还有几条严格的规定。
1.词性要一致。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如:“翠柳”对“青天”就是名词对名词,这两个名词又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即形加名。
2.词义要相对、相衬、相关。
如相对:天对地,西岭对东吴;
相衬:风对雨,绿柳对青天;
相关:门对窗,眉对目。
3.声调要相对
平声(阴平、阳平)对仄声(上声、去声)。
如:风对雨为平对仄,万水对千山是仄对平。
4.相对的两边不要用相同的字。
如:“我的书”对“他的笔”欠妥,两边都有“的”字。
三、对偶的分类。
对偶手法按其性质内容分,一般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也称串对)
1.正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内容互相补充,描写了红军长征队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山水天险所表现出来的无往不胜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高度乐观的伟大情怀。
2.反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这两句诗历来为人称道,并予以践行。“千夫”是说白色恐怖下的敌人,“千夫指”即敌人的手指头。表达了其坚定不屈的革命气魄。“儒子”这里指的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牛”当为自况,对比鲜明。正是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
3. 流水对,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才饮““又食”表明上下两句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承接关系;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这一对偶,玉宇澄清的结果是以金猴奋起千钧棒为前题条件的。这是条件关系的对偶形式。
以上是笔者对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在近体诗歌中使用情况的粗浅之见。定有不当之处,望各位师友指瑕赐教。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