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南华卷读一本书,看另外一个世界,去到不了的地方,遇见更好的自己
218篇原创内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习惯于向外追求,渴望通过财富、地位、名声来获得所谓的幸福。四百多年前,明代思想家袁了凡通过自身的修行实践,告诉我们:当人心浮躁如水,看到的世界必然混沌不清;唯有让心沉静下来,方能照见人生的真实面貌。他在《了凡四训》中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启示:命运的转机,往于内心的觉醒;人生的好运,必先源于心灵的宁静。
01
命运,其实是心灵的镜子
《了凡四训》开篇便记载了一段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袁了凡,本名袁黄,字坤仪,号学海,后改为了凡。袁了凡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在袁了凡十七岁时,他在慈云寺遇到了一位孔先生,这位孔先生为他详细算了一生的命运,包括何时考中功名、何时做官以及寿命长短等,并且这些预言后来都一一应验。这使得袁了凡深信命运不可改变,从而心灰意冷,甚至有了放弃努力的念头。在他三十五岁那年,袁了凡在南京的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当袁了凡向云谷禅师诉说自己命中无子、无官运时,云谷禅师对他说了一段改变他一生的话:“命由己作,福自己求。”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让袁了凡明白:命运并非不可改变,关键在于内心的修为。
哲学家说:“宁静是一种心灵的财富,内心的安宁是精神的最高境界。”道家言造命,儒家言立命,佛家言修命。在云谷禅师的指导下,袁了凡开始了改造命运之路。他每日记录善恶,严格自我反省。通过持续的努力,他不仅突破了命中注定的科第限制,中了进士,做了官,更得子延寿,活到了七十多岁。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命运认知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持续修身实践。原来所谓的命运,不过是内心的投射。02
静心,是改变的起点
禅师教导他:“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经过持久的打坐,袁了凡渐渐体会到内心的宁静。一念不生即是佛。
此后,他养成了每日静坐的习惯,保持内心的澄明。静心修持,袁了凡深刻体会到“境遇好坏,皆由心造”的道理。他开始以全新的心态面对人生种种,不再执着于命中定数。在静心修持的同时,他积极行善,立志改过。最终,他突破了命理预言的局限,不仅在科场得意,更在为官期间造福一方。静心不仅是修身的基础,更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心若安定,次序井然,随遇而安,便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03
善念,是好运的磁场
袁了凡受云谷禅师点化后,开始立善书,每日记录善恶,以功过格为准绳。“凡为善而人知之者,不作善;为恶而人不知之者,不作恶。”这种发自内心、不求人知的善念,正是改变命运的关键。袁了凡三次立下誓愿,要积万件善行。或为牛医治病,或施药予人,或买物放生,或劝人和解诉讼。每一件善事,他都仔细记录,从不虚应故事。宋代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与袁了凡所倡导的积善思想一脉相承。袁了凡在任宰官期间,曾遇大旱,他带领百姓修建水利,解决了灌溉难题。又遇瘟疫,他设法救治病患,造福一方。通过持续积累善行,袁了凡最终实现了自己善行的誓愿。更重要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为善最乐”的深刻道理。他的福报不断增长,不仅科考得意,官运亨通,更喜得贵子,寿命远超预言。这一切,都源于他持之以恒的善念与实践。古语说:“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袁了凡通过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行善积德确实能改变命运。“福田心耕”不是虚言,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智慧。善念不仅能带来外在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能获得内心的安宁。04
知足,是最大的富有
无欲则刚,养心莫善于寡欲。
人心知足,便是终身受用不尽的福报。人心不足,纵有万贯家财,仍是不济。
在遇到云谷禅师之前,袁了凡充满对凡俗渴求而无法实现的怅然。经过云谷禅师的点化,袁了凡逐渐明白这个道理。人生所享有限,不应强求。德行有余,福禄自然随之而来。袁了凡通过亲身实践印证了这一点。当他不再执着于算命先生所说的命数,反而得到了更多:不仅官运亨通,还喜得贵子,寿命延长。这种豁达知足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袁了凡最终领悟的境界。人生有无,皆系于命;命之修与不修,则系于心。存好心,尽己责,便是求福之本。他从一个被命运束缚的人,转变为主动创造命运的智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了知足。结语:宁静,是一种修养命运不是一条既定的轨道,而是一面映照内心的镜子。当我们困顿迷茫时,不必抱怨命运的不公,而应当从改变内心开始改变人生。起心动念须照管,行善积德勿自欺。内心的宁静如同明镜止水,能够照见生命的真相;心灵的光明好似皓月当空,足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当我们以静制动,以善养心,以知足养德,必能实现命运的转变。
【主播简介】:清心似莲,喜欢诵读,喜欢温情地徘徊在文字的海洋,与作者心灵沟通,去演绎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在喜马拉雅FM上有《纳兰词》《呼唤的爱》《笨花》《瓦尔登湖》《朱自清散文集》《论语通俗解读》等多个专辑。
谢谢关注 感恩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