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郝明森,陕西省镇巴县人,现为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专家库专家,汉中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学、美术、摄影、戏剧、民间艺术研究创作工作。现有800余篇(幅)文学、美术、剧本和摄影作品散见《散文选刊》《鸭绿江》《戏剧之家》《领导科学》《微型小说选刊》《文史博览》《文艺报》等全国主流报刊。剪纸作品先后八次在国内各类 大赛获奖,先后被澳大利亚、新加坡、挪威、美国、英国等国交流和国际友人收藏。 出版有个人画册和专著《郝明森剪纸作品选》《乡村记忆》《金斧头》(郝明森绘图)等八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美协、民协、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中国寓言故事》主编等。散文《乡村记忆》获首届蒲松龄散文诗词评选二等奖,散文《醉酒苗乡》荣获2017年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60多个

巴庙非遗赋
郝明森
吾素好镇巴非遗之事。镇巴之地,非遗琳琅,品类丰饶。吾心沉醉其间,欲以笔耕之力,彰其魅力。
巴庙之非遗,犹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古法造纸之巧艺,传承久远,工序精妙;小河口社火之神秘,仪式庄严,令人神往;冯氏拐枣酒,香醇味美,古法秘制。以吾之笔触,述其源流,描其精妙,赋其神韵。结集成赋,冀以饲读者,使众人皆能领略巴庙非遗之美,感其深厚之文化底蕴,进而崇其艺,护其脉,令此瑰宝永传于世,熠熠不熄。
——题记
一、小河口社火
巴山麓下,巴庙镇中,小河口境,灵秀汇聚。山川形胜,多其秀色;民众纯良,义风厚重。民风民俗,特色独具;民间社火,魅力超俗。
遥忆往昔,岁月不凡。康熙置乡,嘉庆遭焚,道光兴集,风雨兼程。交通闭塞,生产低能,天灾频现,人祸肆虐。于那刀耕火种之岁,美好愿望皆寄于“社”与“火”间。
火者,乃熟食取暖之必备,人类生存之所依。原始思维中,视水有灵,崇拜神物,寓意深浓。崇尚火之观念遂生,向社神与火神倾诉衷肠。许下“太平灯”,祈佑岁岁丰饶,保村民四季太平,免受邪祟侵扰。
每临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会长筹策,举行庆典游演,热闹哄哄。初二于观音庙中,亮灯仪式庄严,卜卦还愿情真。直至正月十五,结束关灯,选定新主。新会长之定,非投票选举,亦非民主荐崇。社火表演队行至某家,若觉其宜,门口鞭炮响空,锣鼓歌舞,当众宣封。
正月十五关灯时,纸扎道具付于火。邪气灾难皆消去,新岁新愿再许成。新会长复卜卦,诚心祈愿,生活美满,岁岁欢融。
小河口之社火,历史绵长,文化深厚,神秘无尽。其声势浩大,震撼人心。值此弘扬传统文化之今时,定受广泛瞩目,成为民俗活动之亮点,闪耀于苍穹。
愿小河口社火,传承永继,魅力恒丰。让这古老之艺术,在新时代绽放荣华,福泽乡梓,德化民风,为后人传颂,永留芳踪!
二、巴庙古法造纸
镇巴东部,巴庙名扬。吊钟崖畔,双河村旁,古法造纸,源远流长。
忆昔祖辈相传,小作坊中技艺藏。以竹与皮,为料精良。选段浸泡,发酵有方。碾压制浆,工序周详。舀纸分纸,晾纸包装。十几流程,皆有妙章。如出《天工》之记载,堪称造纸之“活石”,岁月悠悠未改其样。
所产火纸,用途多样。祭祀丧葬,民俗依傍。驱蚊除臭,镇邪秽荡。鞭炮烟火,卷筒为匠。火纸取竹,皮纸用桑。资源丰富,满山可访。雨量充沛,水流丰长。落差之大,动力足量。造纸之业,得以盛昌。
双河之村,皮纸荣光。构树之皮,化纸优良。黑皮白皮,书写亦强。工序繁杂,七十二道,剥泡揉打,拌制细忙。全凭手工,工具依傍。帘子架子,棕刷领航。
然今时移世易,传承濒危心伤。王兴培、曾廷平,坚守至今志未亡。奈劳动强而利润薄,青年无意习此长。幸政府规划筹谋,融合社火展新妆。欲将造纸为游项,使众人知其辉煌。盼技艺传承不断,永流芳。
嗟乎!巴庙造纸,古韵悠长。愿其技艺,永焕光芒。文化瑰宝,世代传扬。
三、冯氏拐枣酒
巴山苍苍,汉水泱泱。巴庙古镇,拐枣酒香。冯氏之酒,源远流长。采自深山之灵果,承传祖艺之良方。
观其拐枣,形若万符,色呈赤褐。果粳饱满,汁液盈多。味甘且甜,香飘云萝。富含诸般营养,具保健之神功;素有药用价值,消病痛于无踪。昔时珍之著述,赞其止渴除烦;今民间之巧用,医那风湿伤忡。抗癌解酒,护肝降脂,潜力无穷。
忆昔冯氏老酒坊,竹编酒瓮诉沧桑。两百余年风雨过,古法技艺仍流芳。世代相传手工酿,精心制作韵味长。采摘清洗,粉碎成浆。以果和谷,佐曲泉汤。半月发酵,柴火蒸香。
今之冯氏,规模扩张。深挖文化,创新包装。特色独具,美名远扬。销于京都沪上,达至蓉城西京。饮者皆爱,赞誉声声。绿色饮品,自然天成。
嗟乎!巴庙冯氏拐枣酒,品味人生乐无忧。愿此佳酿传千古,香飘四海醉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