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镇 姜 花 开
作者:张雪梅
我原来的小家是个接近泥土的小屋。每逢夏季,种些花草,下班回家走进小院,见到绿茵茵的一片,心情那个清爽哟!特别是每年不种自生自长的姜花,一片片,一簇簇,金黄黄的耀人眼目。
姜花的学名叫菊芋,俗称洋姜,东北人叫它姜巴腊。它七月下旬盛开,十月末凋零。其特点,不择土,耐寒冷,花期长,生命力极强。
真正认识姜花是从部队到地方,参加教育工作队到农村搞调查。我同二位女同志住在县城小镇,房东是位50多岁的乡镇小学校长。这位校长有二儿一女,大儿子参军,二儿子在县城读高中,小女儿在镇上读初中。她丈夫早逝,一人拉扯三个孩子,生活上勤俭持家,工作上兢兢业业,在整个小镇很受人尊敬。她的大儿子考上军事院校毕业后参军。二儿子和小女儿也很争气,学业名列前茅。
小镇虽不大,但有一条整洁的街道,杨柳成行,与一条小河并行,更加令人感觉清新洁雅。记得那年夏天,晚饭后,我们几人经常漫步。见小镇街道两旁,沟沟坎坎,房舍篱笆墙院,处处盛开着姜花,夕阳晚照下,整个小镇辉映一片桔黄;有山风徐来,有野花飘香,还有蜻蜓、蝴蝶低翔,又听那远处彼此起伏的细细柔柔的鸟鸣,真是令人惬意,流连忘返。
一天傍晚,我们见老校长高兴地领着二儿子和小女儿去火车站接大儿子。说大儿子军校毕业分到边防前哨任排长,下哨所前部队首长准许他回家探亲几天。老校长开心极了,忙着做好吃的,娘几个亲亲热热小聚几天,大儿子回到部队。
夏天过去,秋天到了。树叶飘零,落叶飞舞。深秋的第一场寒霜悄然降临,早上起来一瞧,菜园子里的黄瓜秧、豆角秧、茄子秧、辣椒秧都被霜打蔫了。唯独姜花傲霜挺立,叶儿更绿,花儿更艳,愈发显得深沉端庄了。
十月下旬,几场酷霜,姜花真的凋谢了。整个小镇顿觉空旷,而我们的心情却因姜花盛开时所产生的那种愉悦有增无减,依旧晚饭后到街道小河边踩着绵绵的落叶,轻轻漫步。
一个周末下午,两位女友回家了。我因家远没回去,一人闷闷不乐,不知做什么好。老校长看出我有点想家的样子,让我同她一起挖姜花的根茎,洗净腌咸菜。她边往坛子里装边对我说:可别小瞧姜巴腊!它啥地方都能生长。有一棵就能串根成片,挖也挖不绝,刨也刨不败!咱们人要是能像姜巴腊那样,就不愁在什么地方生存扎根了。我点头示意理解老校长的话。
老校长拣了几块带泥土的姜巴腊,放在塑料袋子里,又装进一个纸盒里说:前几天大儿子来信,说边防生活太艰苦,吃点蔬菜都难,想干几年就转业。我见老校长边说边叹气,这怎么行!都这样怕吃苦,谁保家卫国呢?老校长封好纸盒,深情地看着我说:别小看这几块姜巴腊,这就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种子,就是精神食粮;邮到前方哨所,埋到地里,明年春天就能发芽,几年就能串根成片。想想,在那荒无人烟的哨所,有这样一处生机勃勃的园地,鼓舞我们的战士,扎根边防前线,为祖国为人民站岗放哨,我就高兴。现在想来,当初,我还怀疑姜花能否存活,但怕扫了老校长的兴,后来得知姜花盛开在哨所。我也非常欣慰。
从那以后,每逢生活中遇到困难,我总会想起老校长的话:命运如能安排你在肥沃的土地上耕耘、收获自然好;反之,在贫瘠的土地中耕耘,也不要气馁。只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西南北风。”的拼搏进取精神,你一定会成功!
作者简介:张雪梅 女 吉林市政府退休干部。1954年1月初生 本科学历 1969年12月参军 1984年供职于吉林市人事 局 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 。散文《我爱吃故乡的大米》、《月光下的卧龙潭》各获船厂今昔杯一等奖。2013年1月长篇小说《曾是女兵》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2014年6月散文集《英伦风》《雪花记得梅的香》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