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憨子(刘彦强)
提要:人要自重自爱,自重自爱非常要紧的是不能“甚爱”,而要知足知止。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①?得与亡孰病②?甚爱必大费③,多藏必厚亡④。故知足不辱⑤,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
①、货:财富。孰多:那个更重要。多,重要的意思。 ②、得:得到(名利);亡,丧失性命;病,有害。 ③、甚爱必大费:过于爱名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费,费用,这里指代价。 ④、多藏必厚亡:多,丰厚;藏,收藏的财富;厚,重大、惨重。此句意为积累很多的财富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⑤、故知足不辱:今本没有“故”字,据帛书补之。
〖译文〗
名声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要紧?生命和财富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货利和丢失生命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过分的重视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憨子白话〗
此章与十三章同样,是讲人之尊严的。十三章是以宠辱荣患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比,说明人要自重、自爱。这一章是以名利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比,也是要人自重、自爱。自重自爱,方能平安是福,这就是老子宣传的人生观。何为自重自爱?老子明确强调:不为名声所累,不为财货所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此方为自重自爱。
本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老子以诘问的方式把道理讲透。在这里,老子一连三问:人的浮名与生命哪个更重要?人的财富与身体哪个更贵重?获取利益与丢失生命哪个更要紧?相信这三个问题不言自明。就此老子告诉人们:过分的重视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第二个层次,在说明上述道理的基础上,老子得出振聋发聩的因果结论:对名利财富,人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请注意本章原文中的这一句话:“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里的“甚爱”、“多藏”都是讲的过分的问题,表明老子并不是某些人所说的不要人的名誉价值,不要财富利益,而是说对其的重视与追求应该有个度。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过度了就会带来灾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正是老子从辩证哲学高度告诉人们的如何立身处世的精辟见解和高度概括。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处世格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醒的准确的认识,凡事不可苛求,不可求全。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尤其是手中握有权柄之人,对名利的占有欲要知足、知止,才可以做到“不辱”、“不殆”,才可以使自己长久平安。老子这里所说的“可以长久”并不仅仅指身家生命的平安长久,而且指人的精神、人格、品德、名誉等方面的不受损失。
由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名言演变出来的“知足常乐”格言可以说家喻户晓,稍微懂得一点书法的人都喜欢学写这四字送人,但现实中又有几个人能真的“知足”,在名利面前把握住自己的欲望?君不见有那么多的贪官捞利不止,那么多的奸商贪财无厌,最后却落个锒铛入狱,身败名裂,正所谓一生竟被贪心误,终落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西晋初年的石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石崇字季伦,生于青州,是西晋朝开国功勋石苞幼子,用今天流行词语来说,正儿八本的晋朝“红二代”。史书记载其“少敏惠,勇而有谋”。石苞临终,分财物给诸子,唯独没有给石崇,其母批评石苞,石苞说:“你不要看这个娃小,以后就他最能弄钱。”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几乎人人知晓,实现了司马昭之心的就是其嗣子司马炎。与司马炎争地位的是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攸。石苞曾是司马师的第一心腹,所以司马炎很忌惮石苞。当有人诬陷石苞谋反的时候,司马炎根本就不问其真假,直接将其拿下。所以轮到石崇能够做官的时候,石家已经失去了权势,所以石崇是靠自己的才华成为晋朝首富的。
史书记载,“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所谓“无行检”,就是背弃道德良心不走正道,这样的人“颖悟有才气”,那发财升官是必然的。
史载石崇在荆州为地方官时,就以官经商,利用权利贩卖私货,还官商勾结,以权揽财,因此“致富不赀”,发了横财。
有了荆州为官经商得来的横财为本,石崇就用之于贿赂上司,保证了官运亨通,层层提拔,权利日盛。权力越盛,越容易敛财,敛财越多,越容易以财铺路,越容易获得更大权利。这就是良性循环。 《晋书·石崇传 》中记载石崇因“无形检”多次丢官又多次复官,且一次比一次官位更高。就这样石崇在良性循环中官越做越大,财越聚越多。
石崇究竟聚敛了多少钱财,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晋书.石崇传》中记载了石崇与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王恺斗富的故事:“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崇涂屋以椒,恺用赤石脂。崇、恺争豪如此。”晋武帝司马炎见舅舅王恺不能取胜,就把皇宫里的珊瑚树赐给王恺。这珊瑚树高二尺多,枝柯繁茂,疏密有致,人们都认为世间少有的国宝。王恺得意洋洋拿给石崇炫耀,以为这次必胜无疑,没想到石崇拿起铁如意就把这珊瑚树敲碎。王恺既惋惜这珊瑚,又认为是石崇比不过自己,因嫉妒而敲碎,就声色俱厉的斥责石崇。没想到石崇毫不在意的说到:“发啥脾气呢?我还给你更好的。”于是叫仆人把自己收藏的珊瑚树拿出来,其中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二尺多的更不用说。惊得客人们目瞪口呆,王恺不得不承认自己斗富失败。
什么叫富可敌国?石崇这就是富可敌国,甚至富超国家。
王恺有皇帝帮助斗富却败给了石崇,可见石崇有多富裕。但正是这种富裕给他招来灾祸。不过这不是反腐倡廉让他栽倒,皇帝能助舅舅与石崇斗富,那可能反腐倡廉?实际上,封建专制社会的巨贪们很少有因为国家反腐倡廉而身败名裂的。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过分富裕,招来了与他们同样贪腐的同僚的眼红,最后在相互倾扎中。史载,石崇的同僚孙秀利用皇帝的信任,以皇帝的名义抓捕石崇。在押石崇去刑场的路上,石崇叹息说:“是这些小人贪图我的家产而陷害我。”押送他的人听到后反问他:“你知道财富把你害了,为什么不早早就把它们散尽呢?”石崇无言以对,也不知道是后悔还是不后悔。石崇的敛财不仅让自己死于非命,也让他的母亲妻儿全家人十五人都都跟上他人头落地,所有家财一概查抄。
石崇的因贪而死明确无误的阐释了老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道理。也从反面说明人应该知足知止,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自己的安泰长久。
只是,这道理贪官污吏们是不懂的,或者是懂而不听。
2023-12-16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执行主编,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退休后精力转向文学方面,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