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会书院》
作者:孙幼明
我母亲是新会人,所以我以前也经常到新会去,加上近几年来常到新会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对新会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却一直没有听说过有新会书院。最近前往新会参加一个书画展览,原来是在新会书院举办的。新会书院现属新会区博物馆管理,在今年的10月1日国庆节才正式对外开放。之前是新会一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员工宿舍。讲起新会书院其实也是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新会书院位于中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是一所类似广州陈家祠的古建筑,用梁启超书法集字做成牌匾,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会城惠民西路,
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
,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混合式结构,共有三进建筑,每进之间通过天井相连。其特点
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受到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局部装饰上采用了西方工艺。主要建筑为青砖砌筑,外部以水泥包裹,正面墙分三个曲面,作内“八”字状,设有带有拱券及罗马柱的门洞。
-大厅内部装饰精美,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整体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特点。
新会书院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但具体创建年代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在南宋时期(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当地士绅倡议建立,旨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
新会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新会书院作为地方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明清两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吸引了众多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对促进当地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新会书院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衰落。但是,经过多次修缮和保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现在新会书院逐渐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新会书院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地方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吸引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学习。它见证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
新会书院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培养和吸引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中一些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是几位与新会书院密切相关的重要人物:
1. 陈白沙(1428-1500):明代著名理学家、诗人,是岭南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在新会书院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陈白沙主张“心性合一”,强调道德修养与实践的重要性,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李文田*(1830-1895):清末官员、学者,曾任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等职。李文田在新会书院求学期间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后来成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3. 梁启超*(1873-1929):虽然梁启超并非直接从新会书院毕业,但他与新会有着不解之缘。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年曾在新会接受启蒙教育,其父亲梁宝瑛亦为新会书院的毕业生。梁启超的思想深受家乡文化的影响,他积极倡导维新变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这些人物通过他们的学术成就、政治活动或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新会书院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会书院因此成为了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重要基地,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及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南方的晨曦中,新会书院静静地伫立,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沉寂。青砖灰瓦在晨光的洗礼下更显庄重,每一砖每一瓦都似乎承载着无数的故事,等待着有心人去倾听。
穿过历史的尘埃,步入这方净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书声琅琅的时代。书院门前的莲池睡莲怒放,它们见证了无数学子怀揣梦想踏入此地,又带着满腹经纶离开,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两侧的古树参天,树影婆娑间,似乎还能听到昔日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那是智慧与理想的交响。
沿着石板铺就的小径缓缓前行,每一步都踏着岁月的痕迹。书院内的每一处建筑都是艺术的结晶,中西合璧的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精美的木雕、石刻,无不透露出匠人的巧夺天工。那些雕刻在梁柱上的吉祥图案,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站在书院中央的庭院里,四周环绕着古典雅致的建筑,心中不由生出一股敬畏之情。这里曾是学问的殿堂,是思想的摇篮。想象着当年,书院内聚集了多少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他们在这里切磋学问,探讨人生,共同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条街道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新会书院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是新会人心中的一座丰碑,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书院的每一个角落,给这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此刻的新会书院,更加显得宁静而神秘,它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新会人的成长与变化。参观完新会书院,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敬意和爱,以及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与希望。
作者 孙幼明,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文学协会会员,广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广州市越秀区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多次评为广东省优秀音乐人,羊城优秀音乐家,已创作歌曲近百首,主要作品有《广州近代革命史组歌十首》《永庆坊》《广州有条北京路》《新广州》《文脉长流大湾还》《广州中医院院歌》《广州供销社之歌》《广州丰采公司司歌》《思绿环保公司诗歌》《复大医院院歌》等,作词作曲风格清新秀雅,政治站位高,艺术水平较高,是著名音乐家陈小奇先生的学生和入室弟子,人称广州红歌王子,广州历史红歌第一人。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开设网上公益《微音乐讲座五十讲》培养音乐人才一大批。2022年9月在广州举行孙幼明词曲作品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