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兴教寺
贺测亮
今年3月14日,是玄奘法师圆寂1360年纪念日,大雁塔举办了盛大的纪念法会暨瞻礼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并于当日对游人免费开放。法会庄严肃穆,信众人山人海,把个大慈恩寺内外,围得水泄不通。我曾有幸目睹了这一盛况,也在大雁塔地宫瞻礼了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当时心中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有空一定要去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兴教寺朝拜一下。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唯识宗主,他从西域取经归来后,先后在洪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等处译经19年,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佛学家、思想家、旅行家、翻译家、外交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成为“千古完人”、“民族脊梁”、“法门领袖”。随着《西游记》一书的传播和电视剧《西游记》的播放,玄奘被描会成神话人物唐僧,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日,玄奘圆寂于铜川玉华宫,遗体奉旨运回长安,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翻经院内,初葬于白鹿原。传说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内,百万人送葬,盛况空前。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皇后武则天诏令迁葬于樊川少陵原,修建了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兴教寺由此得名。
从网上搜索得知,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为樊川八大寺之首。11月25日,我便驱车前往。
樊川是南郊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一片平川,汉高祖刘邦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的食邑,因此得名。唐代此地寺院众多,僧侣云集,以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法幢寺、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统称“樊川八大寺”。
汽车驶出市区,一路沿少陵原南沿下的公路,向东南方向驶去,宽阔肥沃的樊川平川尽收眼底。初冬的道路两傍,树木泛着一片淡黄,田野的禾苗,依然披着绿油油的盛装,它们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明亮的色彩,发出斑斓的光影,犹如一幅山水画,壮美极了。
一场冬雨过后,天气变得有些寒冷,虽然身穿秋裤,裹着毛衣,微风吹来,寒气逼人,时不时地会颤抖一下,想着就要上兴教寺了,心里便热了起来。
兴教寺是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少陵原半山腰上,坐北朝南。上坡的坡道原面上,长长的红色剪纸风格图案,详细描绘了玄奘的一生经历,对人们了解玄奘很有帮助。站在山门外朝南看,终南山、丰禾原东头末端与少陵原之间,展现出一片辽阔的土地,山水相依,草木茂盛,白雪皑皑的终南山近在眼前,风景秀丽。不知哪位高人,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距离古都不远不近,恰到好处,静谧而庄严。
山门门额上题有“护国兴教寺”和“法相”“庄严”九个大字。进入山门,古木参天,青砖黛瓦,既有唐代建筑的雄伟壮丽,又有佛教寺庙的庄重肃穆。寺院分为正院、西院、东院三个部分。首先,我来到中院,钟鼓二楼左右对峙,前殿为大雄宝殿,后殿为法堂。西跨院为“塔院”,有玄奘塔立于塔院正中,塔背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0年)篆刻的《大遍觉法师塔铭》。左边的陪侍塔中,安葬着他的弟子圆测法师灵骨;右边的陪侍塔中,安葬着他的另一位弟子窥基法师灵骨。 玄奘塔为砖造,总高21米,五层,仿楼阁式,塔身挺拔,高耸入云,每一层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每一砖都经过精心打磨,彰显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最为引人注目。2014年,寺内的兴教寺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塔后面是三藏院,殿堂两边门柱上刻着一幅楹联:“西天取经,三界垂范,誉为法门领袖;东土演教,千秋载德,尊称民族脊梁。”是对玄奘一生的最高褒奖。东院为“经院”,内建藏经楼,藏有《藏经》《续藏经》《大藏经》等,供奉有印度赠送的白玉佛像等珍贵文物。
一座寺庙,一段历史,一位高僧,一场文化传承,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历史,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心灵上受到一次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