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七律 小雪夜题
黄延华(广西融安)
严寒汉水映祥光,素裹巫山冷艳妆。
乡客初尝金桔脆,嘉宾雅赏玉梅芳。
冬荣就让我书写,春茂还须你颂扬。
瑞雪晶明杨柳岸,丰田洁白杏花庄。
来一次自作自评,供读者们参考,如有不妥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谢!
黄延华的《七律·小雪夜题》这首诗的看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季节特色鲜明:诗中通过“严寒汉水映祥光,素裹巫山冷艳妆”等句,生动描绘了小雪节气时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冬季的寒冷与山川的素净之美。
二、意象丰富:诗中使用了“金桔脆”、“玉梅芳”等意象,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小雪时节的物候变化和自然之美。
三、情感表达:诗中“冬荣就让我书写,春茂还须你颂扬”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迭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和生命循环的赞美。
四、意境深远:通过“瑞雪晶明杨柳岸,丰田洁白杏花庄”等句,诗人不仅描绘了雪景,还传达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冬日的宁静和雪的纯洁。
五、对仗工整:作为一首七律诗,黄延华在这首诗中展现了对仗的技巧,如“严寒汉水”对“素裹巫山”,“金桔脆”对“玉梅芳”,体现了七律诗的韵律美和对称美。
六、文化内涵: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如“冬荣”与“春茂”的对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综上所述,黄延华的这首《七律·小雪夜题》以其鲜明的季节特色、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情感表达、深远的意境、工整的对仗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七律诗。
第二篇
自作自评,个见而已。
七律 呆坐门前望九天
疯诗侠黄延华(广西)
呆坐门前望九天,操心月上广寒仙。
歪风是否扰清静,邪气如何毁自然。
桂树无花凝白露,瑶池缺水冻金莲。
可知俗世人同苦,黑夜篱墙枕雪眠。
这首诗名为《七律·呆坐门前望九天》,作者以“呆坐门前”为起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思考。以下就是对这首诗的简单点评:
一、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九天”、“广寒仙”、“歪风”、“邪气”、“桂树”、“瑶池”、“金莲”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既神秘又现实的世界。这些意象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带有作者个人的情感色彩。
二、 情感真挚:诗中流露出对自然和人间苦难的深切关怀。通过对“歪风”和“邪气”的描绘,表达了对破坏自然和扰乱人心的忧虑。
三、对比鲜明:诗中通过“桂树无花”与“瑶池缺水”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不完美和衰败,与“凝白露”、“冻金莲”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冲击力。
四、 节奏感强:作为一首七律诗,这首诗的节奏感把握得很好。每句七个字,平仄相间,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五、 主题深刻:诗的结尾“可知俗世人同苦,黑夜篱墙枕雪眠”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人间苦难的同情和对俗世生活的深刻理解。这里的“黑夜篱墙枕雪眠”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苦难中的无奈和艰辛。
六、语言精炼: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每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没有多余的修饰,直接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情感丰富、意象生动、节奏鲜明、主题深刻的好诗。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欢迎各位大佬们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及看法!
第三篇
点评练习
七律 横栏花会一日游
疯诗侠黄延华(广西)
由南向北转西东,赏菊观梅绕杏棕。
罗汉松旁斑竹绿,菩提树下杜鹃红。
假山洞外芳兰艳,奇石泉边异草葱。
昔借精词歌瓦匠,今吟绝句颂花工。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题为“横栏花会一日游”,作者黄延华以游历花会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致图。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点评:
一、结构严谨:作为一首七律,这首诗遵循了传统的律诗格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二、意境鲜明:诗中通过对不同方位的转换(“由南向北转西东”)和不同植物的描写(“赏菊观梅绕杏棕”),展现了花会的丰富多样和游览的愉悦心情。
三、色彩丰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词汇,如“斑竹绿”、“杜鹃红”、“芳兰艳”、“异草葱”,这些色彩词汇不仅描绘了植物的鲜艳,也增添了诗的视觉效果。
四、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植物描写,如“罗汉松旁斑竹绿”,也有动态的游览体验,如“由南向北转西东”,动静结合,使诗的意境更加生动。
五、情感真挚:诗的结尾“昔借精词歌瓦匠,今吟绝句颂花工”表达了作者对花会工作人员的敬意和赞美,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投入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六、用典自然:诗中“罗汉松”、“菩提树”等词汇带有佛教色彩,增添了诗的文化内涵,同时“假山洞”、“奇石泉”等词汇也让人联想到中国园林的造景艺术。
七、语言精炼:整首诗语言简练,没有冗余,每一句都饱含深意,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成功的七言律诗,它不仅展现了花会的美丽景致,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花会工作人员的敬意。
第四篇
幽默诗
疯诗侠黄延华(广西)
旁人笑我不正经,
自己写诗自己评。
诗词界里开先例,
不见文坛怎出名。
从来只见衣衫烂,
不见口袋多丰盈。
燕雀安知鸿鹄志,
来日九天任我行。
这首诗很搞笑很无聊吗?且听在下慢慢道来。此幽默诗看起来很搞笑,也很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诗中还是有几点值得赏析的地方的。且从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幽默与自嘲之中,就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名声的淡泊态度。下面就对此诗来进行一些剖析:
一、幽默与自嘲:
“旁人笑我不正经,自己写诗自己评。”这两句诗以幽默的口吻表达了诗人面对外界评价的态度。诗人似乎在说,尽管别人可能认为他不正经,但他依然自得其乐,自己写诗并且自我评价,这种自嘲的态度显示了诗人的自信和幽默感。
二、文学创新:
“诗词界里开先例,不见文坛怎出名。”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文学创作上的创新精神。诗人似乎在说,他愿意在诗词界中开辟新的道路。虽然他在文坛上不是显得很出名。同吋还可能暗中遭受一些不友好的嘲笑和鄙视,但依然敢为天下人之先的创新精神。
三、物质与精神:
“从来只见衣衫烂,不见口袋多丰盈。”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可能面临的物质困境,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物质追求的淡泊。诗人可能衣衫褴褛,但这些并不影响诗人的精神生活,也反映了诗人并不是一个只追求物质财富之人,同时更反映出诗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渴望和重视。
四、志向与抱负:
“燕雀安知鸿鹄志,来日九天任我行。”这两句诗借用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和抱负。诗人自比鸿鹄,暗示自己有着超越常人的志向和梦想,未来将能够自由翱翔于九天之上。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幽默和自嘲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对于名声的淡泊、对于物质追求的轻视以及对于个人志向的坚持。诗中既有轻松诙谐的语气,也不乏深刻的内涵和哲理,可谓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励志自由诗。
第五篇
七律 沉痛悼念叶嘉莹老师
学生黄延华(广西柳州)
墨香遗世笔锋寒,星陨文坛泪不干。
撇下诗书留课诵,育成桃李待春欢。
瑶台梦断云游远,学界功高赋曲宽。
此去谁知何日返,呼声无应众心酸。
为了表达对叶嘉莹老师的沉痛悼念之情。故特别对此诗自作点评,以增加读者们的怀念之情。
一、 情感真挚:诗中流露出对叶嘉莹老师的深切怀念和哀悼之情,情感真挚而深沉。
二 、意象鲜明:诗中使用了“墨香遗世”、“星陨文坛”等意象,形象地表达了叶嘉莹老师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她的离世给人们带来的悲痛。
三、对仗工整:诗中的对仗较为工整,如“墨香遗世笔锋寒”与“星陨文坛泪不干”、“撇下诗书留课诵”与“育成桃李待春欢”等,体现了律诗的格律之美。
四、 意境深远:诗中“瑶台梦断云游远”一句,既表达了对叶嘉莹老师离去的哀思,也隐含了对她在文学领域精神的永恒传承。
五、结尾引人深思:“此去谁知何日返,呼声无应众心酸”表达了对叶嘉莹老师离去的不舍和对文学传承的忧虑,引人深思。
六、 语言简练:整首诗语言简练,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深刻表达出对叶嘉莹老师的怀念之情。
七、情感与理性的结合:诗中既有对叶嘉莹老师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有对她在文学教育上贡献的理性评价,体现了作者对叶嘉莹老师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总体来说,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悼念诗。作者在对叶嘉莹老师的怀念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文学传承的重视和对后学的期望。
第六篇
七律 沉痛悼念叶嘉莹先生
黄延华/广西柳州
风摇翠竹泪凄凄,桃李含悲首自低。
墨砚存封书向北,诗魂殒逝月沉西。
嘉容永驻星河里,莹目长明杨柳堤。
文脉绵延留万古,功名化雨润民黎。
这首诗《七律 沉痛悼念叶嘉莹先生》由疯诗侠黄延华所作,表达了对叶嘉莹先生逝世的深切哀悼和对其学术成就的崇高敬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点评:
一、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对叶嘉莹先生的哀思和怀念。首句“风摇翠竹泪凄凄”以自然景象起兴,形象地描绘了风中翠竹摇曳如同泪流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之情。
二、意象运用:“桃李含悲首自低”中的“桃李”暗喻叶嘉莹先生的学生,表现了学生对先生的哀悼和敬仰,同时也暗示了叶先生桃李满天下的成就。
三、 文化象征:“墨砚存封书向北,诗魂殒逝月沉西”中的“墨砚”和“诗魂”象征着叶嘉莹先生的学术精神和诗歌创作,而“书向北”和“月沉西”则暗示了先生的逝世,表达了对先生离去的不舍和哀痛。
四、永恒纪念:“嘉容永驻星河里,莹目长明杨柳堤”中的“星河”和“杨柳堤”都是永恒的意象,表现了叶嘉莹先生的学术精神和诗歌成就将如同星辰和堤岸一样,永远照亮后人,成为永恒的记忆。
五、文化传承:“文脉绵延留万古,功名化雨润民黎”表达了叶嘉莹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和推广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她的学术精神和诗歌创作如同春雨一般,滋养着人民的心灵。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对叶嘉莹先生的深切怀念和对其学术成就的崇高敬意。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叶先生的哀悼之情,也能体会到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第七篇
悼念叶嘉莹先生挽联
黄延华(广西柳州)
一
上联:百岁嘉音,诗书遗世桃李颂。
下联:毕生莹琇,词赋交心日月悲。
横批:文坛泰斗
二
上联: 粉笔断平台,春风化雨桃李润。
下联: 素妆飘寒露,月夜披霜宝星明。
横批: 儒雅风流
这两副挽联都是对叶嘉莹先生的深切悼念和高度赞扬,体现了对她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和个人品德的崇敬。下面是对这两副挽联的点评:
第一副挽联:
上联:百岁嘉音,诗书遗世桃李颂。
“百岁嘉音”指的是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她活到了百岁,留下了美好的声誉和声音。“诗书遗世”表明她以诗歌和文学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桃李颂”则暗喻她的学生和追随者对她的敬仰和颂扬,桃李满天下。
下联:毕生莹琇,词赋交心日月悲。
“毕生莹琇”意指叶嘉莹先生一生如同晶莹剔透的玉石,纯洁而珍贵。另一方面,"莹诱″又意指叶嘉莹先生一生所作的优美诗文。“词赋交心”表明她通过诗词与读者心灵相通,情感交融。“日月悲”则表达了她的逝世如同日月失色,令人悲痛。
横批:文坛泰斗
这个横批简洁有力,直接将叶嘉莹先生定位为文学界的泰斗,突出了她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副挽联:
上联:粉笔断平台,春风化雨桃李润。
“粉笔断平台”形象地描绘了叶嘉莹先生在讲台上的形象,粉笔象征着她的教学生涯,平台则指代教育的场所。"断"在这里还有"分开分离"或"隔离隔断"和"不能继续"之意,委婉的表示对叶嘉莹先生的"离世"已无可挽回。春风化雨”是常用的比喻,形容她的教诲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润”则再次强调了她对学生的培养和影响。
下联:素妆飘寒露,月夜披霜宝星明。
“素妆飘寒露”描绘了叶嘉莹先生朴素的外表和高洁的品格,如同寒露中的清新。“月夜披霜”则形容她在文学创作中的清冷和高洁,如同月夜中的霜。“宝星明”则比喻她的贡献如同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
横批:儒雅风流
这个横批赞美了叶嘉莹先生的儒雅气质和文学成就,风流一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风度翩翩,才华横溢。
总体而言,这两副挽联都很好地表达了对叶嘉莹先生的敬意和怀念,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对她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的高度概括。
第八篇
读后感
黄延华(广西)
附张老师原作如下:
咏桂
张秋剑
一
金桂飘香秋意浓,枝头花绽韵无穷。
风摇芳蕊落如雨,礼赠佳人意万融。
月映花枝添画意,香凝寒露醉颜红。
人间此景堪珍赏,桂礼传情韵未终。
二
金秋桂树绽芬芳,花影轻摇韵味长。
风送幽香飘万里,人间有礼意难忘。
繁星点点枝头缀,月色溶溶叶底藏。
愿借清芬传厚意,真心相伴永流香。
读后感: 张秋剑老师的这两首咏桂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桂花的风姿与秋天的意境,以下就是学生对这两首诗阅读后的感想:
第一首:
这首诗通过对桂花的描绘,传达了秋天的气息和桂花的香气。首句“金桂飘香秋意浓”直接点明了桂花与秋天的关系,金桂的香气象征着秋天的浓郁。接下来的“枝头花绽韵无穷”和“风摇芳蕊落如雨”形象地描绘了桂花盛开的景象和随风飘落的花瓣,给人以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礼赠佳人意万融”则巧妙地将桂花与赠礼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佳人的深情厚意。“月映花枝添画意,香凝寒露醉颜红”进一步描绘了桂花在月光下的美态,以及花香与寒露交融的意境。最后一句“人间此景堪珍赏,桂礼传情韵未终”总结了全诗,强调了桂花之美和情感传递的永恒。
第二首:
这首诗同样以桂花为主题,但更侧重于桂花的香气和它所代表的深情。“金秋桂树绽芬芳”开篇即点明桂花在秋天盛开,芬芳四溢。“花影轻摇韵味长”和“风送幽香飘万里”进一步描绘了桂花的香气和它的影响力,让人感受到桂花香气的远播。“繁星点点枝头缀,月色溶溶叶底藏”通过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桂花在夜晚的美景,如同繁星点缀,月色柔和。最后一句“愿借清芬传厚意,真心相伴永流香”表达了诗人愿意借助桂花的香气传递真挚的情感,希望这份情感能够长久流传。
两首诗作都以桂花为媒介,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情感的珍视。张老师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使得这两首诗作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情感上引起共鸣。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读者能够感受到桂花之美和秋天的韵味,以及诗人对这份美景和情感的珍视。
第九篇
学写了几天诗评,就写上瘾了,思潮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奔涌而来,忍不住又对这两首拙作来一个统评。
[合十][合十][玫瑰][玫瑰][捂脸][捂脸]
七绝 立冬时节闲吟菊
疯诗侠黄延华(广西)
青霜冷落露随从,百菊含羞笑立冬。
早在秋期完美梦,何妨末季毁神容。
七律 立冬闲吟
疯诗侠黄延华(广西)
立冬淡月休闲季,小雪寒灯放醉时。
甘露初尝山蜜果,清霜早食野灵芝。
玉梅纯白芳香送,古柏全青锦绣披。
不借歪风成富贵,但凭正气话神奇。
这两首诗都出自疯诗侠黄延华之手,分别以七绝和七律的形式,描绘了立冬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心境。
《七绝·立冬时节闲吟菊》:
这首诗以简洁的四句,勾勒出立冬时节菊花的景象。首句“青霜冷落露随从”描绘了清晨的霜露,给人以清冷之感,为菊花的出场做了铺垫。第二句“百菊含羞笑立冬”则直接点题,用“含羞笑”形容菊花,赋予了菊花以人的情感,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第三句“早在秋期完美梦”表达了菊花在秋天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而第四句“何妨末季毁神容”则表达了一种超脱的态度,即使在季节的末尾,菊花依然保持其高洁的品格,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七律·立冬闲吟》:
这首诗则更加丰富,通过八句诗展现了立冬时节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闲适心情。首联“立冬淡月休闲季,小雪寒灯放醉时”以“淡月”和“寒灯”描绘了立冬的夜晚,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寒意的氛围。颔联“甘露初尝山蜜果,清霜早食野灵芝”则通过对食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颈联“玉梅纯白芳香送,古柏全青锦绣披”通过对梅花和古柏的描写,展现了立冬时节的生机与坚韧。尾联“不借歪风成富贵,但凭正气话神奇”则是诗人的自我表白,表达了不随波逐流,坚守正道的人生态度。
总体而言,这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季节变化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对菊花、梅花、古柏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传达了对季节更迭的感慨以及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诗中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