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鱼共头”石刻图腾的价值内涵
与保护利用对策建议
·
雷学业(苗族)
·
【摘要】在我国湘桂黔边区保存下来众多的“三鱼共头”石刻图腾,不仅蕴藏了苗侗先民对天地人类起源于鱼的朴素哲学观,体现了苗侗民族对鱼类的崇拜敬畏之感,而且以图腾的形式记录了苗侗先民截鱼分家、沿河发展、以图认亲、守望相助的历史场景与图标密码。苗侗民族的“三鱼共头”图腾,富含了朴素的哲学价值、厚重的历史价值和高超的艺术价值。积极保护发掘“三鱼共头”图腾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民族文化品牌效应,做好文旅融合发展文章,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激发各民族团结进步活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关键词】 三鱼共头;石刻图腾;价值内涵;保护利用;对策建议
·
一、湖南城步及周边县保存众多的“三鱼共头”石碑
2023年春节期间,城步籍天津美院副教授彭勇、著名职业画家杨继纲,在该县长安营镇大寨村石板路上发现一块“三鱼共头”石碑,他们对其进行了精心专业的清洗拓印,随后由村民将该石碑抬至大寨村文化长廊妥善保存。这块“三鱼共头”石碑,为该村明代初期原住民阳氏、蒙氏和粱氏三姓氏族“截鱼分家,沿河开发”的盟约,在当时没有文字记录的特殊条件下,特意刻石为证,安置在大寨村主道石板路上,让众人每日出行“脚踏三鲤”,时刻记住这一段历史事实。
·

城步冷水坪村新发现的“三鱼共头”石碑 王昌顺供图
·
此前,2022年3月20日,城步红网发布消息称,该县儒林镇冷水坪村王家团惊现一块“三鱼共头”石碑。报道说,该石碑用长95 CM、宽55 CM的青石板镌刻而成,其构图特点是正中心为一鱼头,向外伸展三条大小匀称和行距大体相等的鱼体;两侧分别镌刻有一只瑞兽。因三条鱼共一个头,民间俗称为“三鱼共头”。
而在更早的2015年夏,本人作为城步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深入该县长安营乡调研文史资料工作。在当时的长兴村(小地名蓑衣塘)大田垄的一条小溪上,发现一块作为桥梁铺设的青石板上,精致地阳刻了三鱼共头图像,三条鱼匀称分布,图案清晰,线条较为粗糙,四周镌刻一个有流水形线条拱护的圆圈。经过一番赏析并拍照后,嘱托该村吴书记将此石碑抬至村部妥为保存。现作为当地苗族图腾安放在该村“城步坝哪”文化中心,供人观赏。
此外,近年来,邻近该县的湖南绥宁县和广西龙胜县,也接连发现图案清晰美观的“三鱼共头”石刻。
关于“三鱼共头”石刻的来历及其本身内涵,城步古籍文献和口碑史料中多有记载。由该县苗族历史文化爱好者银龙先生搜集整理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城步苗款》一书,有一段文字专门述说了“三鱼共头”之民间史实。该县长安营苗族口传《金公银猛》款歌及《吴氏族谱》资料也对“三鱼共头”来历作了详细介绍。如《城步苗款》一书中的款词记录:
“一日难得夜文虫/大一夜难得光/蚊虫多/半夜五更狐咬鸡婆岭/赶打到铁界头打一望/望下芙蓉三寨好个凼/望见三十六步朝东水/步步朝东不朝西。
箭筒换谷/移步改嫁/银家银龙会落入芙蓉三寨/公公会织长细大网/婆婆会针线长麻大线/白日放猪上山打肉/夜间放网下潭讨鱼/拖金数网/网地数金一断/断下铁深潭/断得独鱼一个/鲤鱼一双。
兄弟分地方/分界为定/星子为界/吃鱼头坐冲头/吃鱼腰坐冲腰/吃鱼尾坐冲尾/横水花头银苟李/吃着鱼尾坐在三寨/银田补吃着鱼腰落入都温/银金刀吃着鱼头落入滕坪。”
·

广西龙胜芙蓉苗寨 雷学业2016年
·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在一个半夜,一只狐狸寻到一家觅食,将一只鸡婆咬走。人们听到鸡的叫声,便起床追打狐狸,天亮时追上界岭,没有追上狐狸,却发现芙蓉三寨是个好平坦的地方,一条长长的大河,弯弯曲曲,仔细数来,有三十六道湾,湾湾朝东不朝西,真是一处好地方。因当时人多地窄,大家决定搬迁到芙蓉三寨去居住开发。银龙会一天在深潭网到铜鱼一个,鲤鱼一双,大家便将鲤鱼截作三段,以鱼作勾,插竹签为界,捡到鱼头勾的就吃鱼头,自动分居冲(河流)头(上游);捡到鱼腰勾的就吃鱼腰,自觉分住冲腰(中游);捡到鱼尾勾的就吃鱼尾,合家搬到下游居住开发。银苟李吃着鱼尾,就坐落芙蓉三寨(今龙胜芙蓉苗寨)原地不动;银田补吃着鱼腰,他一家搬到都温(今城步金东苗寨)居住开发;银金刀吃着鱼头,一家人自觉自愿搬到上游的藤坪(今城步滕坪苗寨)去开发居住。依勾为准,以星作界,各得其所,并在芙蓉三寨刻下三鱼共头石碑为证,不得反悔。
·

城步长安营镇新岭村发现的“三鱼共头”石刻 刘四海摄
·
在现代文献中,东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与软实力研究所研究员于鹏杰女士,在她的博士论文《城步苗族》中详实记录了城步丹口镇太平蓝氏先民“鲤鱼三分”选择住地的一段史实。“在太平村枫树林,建有一座土地祠,祠内至今留存一块大石碑。这块碑立于清道光八年十二月(1828年农历12月),估计士地祠建于该年左右。可以看到,碑中有许多同音借用的错别字,这与苗族地区懂文识字的人少有关。碑文记叙了枫树林蓝氏先祖蓝昌建从江西泰和县瓦厂坪迁徙到此定居的事宜。因蓝昌建的后代分为三个支系,需要确立枫树林开基祖的位置。因而,土地祠的修建是为了更好地记住祖先的功德和确立祖先的地位。该碑的竖立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后代明确居住地理界线,免得相互有冲突和矛盾,伤了和气。蓝昌建生有三个儿子,曾因分占土地起过冲突,后采用分吃鲤鱼的办法,通过分吃鱼头、鱼身和鱼尾的方式选择地域,避免再起矛盾。三人张簸得个鲤鱼,三斤半,兄弟分吃,继发人丁,各分居住。长兄蓝广,分鱼头,坐冲头,即今石头寨(扶村村西南处5公里左右)。二弟蓝双,分吃鱼腰,坐冲中,即今中排赤嘴(扶村西南处3公里左右),人丁微少。三弟蓝晚,分鱼尾,坐冲尾,即今枫树林。沿扶城河水流向,自上而下,形成山间溪地地貌。溪水上游称为冲头,中游称为冲中,下游称为冲尾。兄弟三人依据鲤鱼三分的位置,选择了居住地”。
《城步苗族》中的这段文字,明白无误地记录了太平蓝氏先祖“鲤鱼做勾”分居开发的史实。作为三兄弟“鲤鱼三分”开疆拓土的原始证据,他们请石匠雕刻了“三鱼共头”石碑,表示兄弟三人同宗共祖,分居于扶城河上中下游,置放在枫树林老家扶城河上风雨桥头,名曰“一脚踩三鲤”,作为后人回乡认亲的永久标识。
·
二.“三鱼共头”石刻的历史哲学文化艺术价值
(一)“三鱼共头”石刻图像富含朴素的哲学价值
·

四川省古蔺县护家镇天堂村无名溶洞内发现的“三鱼共头图” 网络图片
·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汉族地区的“三鱼同首”图案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生成本源的朴素哲学观。《城步苗款》中的“天地起源款”和“人类起源款”,也提到天地和人类起源于“鱼”:“天大只有一粒米,地大只有一鱼,只有鱼鳞灵变化,变做金鸡凤凰身。金鸡抱出三天子,一个结二,二结三,三个结四天盘古,这个千千变头,万化乾坤”。“上元盘古鱼变化,变做金鸡凤凰身,金鸡抱出三天子,一个结二,二结三。盘古一出,象当天不动,脚踏地皮不开,三个结成一砣,凤(合)成一块,果个象生出开天盘古”。“天上四个金同米,结定地下四个鳌鱼顶天根。鳌鱼背上成天柱,脚踏乾坤不动移。鳌鱼讨吃一口水,变成云雾结天尊。鳌鱼翻身地皮动,鳌鱼出气天成雨,鳌鱼吸气日头出。四山六水养凡间,万代乾坤不差移”。从这些款词可以看出,苗族“三鱼共头”石刻蕴藏了天地人类起源于鱼的道理,是鳌鱼催生出世间万物,催生出天地乾坤人间社会。三鱼共头图案就是苗侗先人对天地人类起源的古朴猜想,告诫后人不要忘记了人类的出身来历,因而将“三鱼共头”图案视为苗族图腾崇拜敬仰。·
(二)“三鱼共头”石刻图像富含厚重的历史价值
城步太平蓝氏先祖蓝昌见于五代初随“飞山蛮”首领杨再思献地归楚有功,被封于城步扶城(今丹口镇)。城步《蓝氏墨谱》载:“昌见之十四世孙曰玉,佐明太祖逐元主有大功,封梁国公,甚得众心。明祖忌之,或言其私元主妃,又告其谋反者,明主遂杀玉。玉公子紧元(杨氏所生),生五男一女,俱玉害。玉有遗腹子曰昌建,侍妾向氏育于云南沐氏……蓝昌建避祸于黔国。”清康熙《城步县志·曛旧十三》和道光《宝庆府志·氏族表一》亦有载:“昌建长于黔国。成化初,子孙俱已成立。黔武僖公琮,知禁网已解,乃使昌建率其眷属归原籍扶城。嘱其世守王坟……”蓝昌建回城步后,在原有领地发展壮大,富甲一方。他的三个儿子,曾因分占土地发生冲突。为了不伤和气,三兄弟通过分吃鲤鱼的办法,选择居地。长兄蓝广捡到鱼头,主动搬到扶城河上游石头寨安家发展;二弟蓝双吃到鱼腰,自觉前往扶城河中游赤嘴地段开拓新土;三弟蓝晚分吃鱼尾,坐地扶城河下游枫树林原址(即今太平村)不动。2007年,太平村隆重举办了“纪念开国勋臣蓝玉诞辰666周年暨首届扶城四八乌饭节庆典”,除本县1000多名蓝姓苗胞外,还有来自湖南武冈、绥宁、会同、洪江、黔阳等县以及安徽、广西、广东、湖北、云南等省蓝姓同胞400多名代表参加了庆典仪式,举行了祭祀、看戏、踢棉布球、捉河鱼,吃“乌米饭”“乌米粑”等活动,加强了蓝氏族人的认祖归宗和联谊来往,增进了民族团结。太平村蓝氏“三鱼共头”石刻,历经5个多世纪沧海桑田,依然是蓝氏一族回乡认亲的图标密码。·
(三)“三鱼共头”石刻图像富含高超的艺术价值
·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鲤鱼苗寨 花子供图
·
湘桂黔边区“三鱼共头”石刻,图像构思新颖别致,圆形轮廓,均匀对称,同首连体,发散排列,流畅优美,粗细相宜,阴阳互补,错落有致 ,视觉旋动感强烈。且删繁就简,以点带面,以少胜多,启人联想。加之两端镌刻瑞兽予以映衬,彰显了富贵祥瑞、喜庆有余的主题。
·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三鱼共头”石刻图腾的保护利用对策建议
(一)要对“三鱼共头”石刻实物进行重点保护
各地县级文物部门要及时将已发现的“三鱼共头”石刻实物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织当地民族(含家族)、习俗、历史、文物等专家对“三鱼共头”石刻实物进行深入发掘,还原历史真相,讲好历史故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文化动能。
(二)要以“三鱼共头”石刻文化为抓手赋能乡村振兴
·

城步苗绣三鱼共头图 伍前金绣
·
要大力发掘“三鱼共头”图腾底蕴,打造“三鱼共头”文创品牌,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艺术、音乐、戏剧作用,用苗绣、版画、图腾、山歌、戏曲等形式,大力进行包装宣传,充分发掘文物本身厚重的历史文化影响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三)要以“三鱼共头”石刻文化为纽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城步长安营镇大寨侗族村“三鱼共头”石刻拓印图 彭勇供图
·
城步长安营镇新岭苗寨和大寨侗寨各族群众,将“三鱼同首”精神世代传承,携手奋进,艰苦创业,共同建设美丽长安,使之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龙脊壮寨“三鱼共首”图像,承载了龙脊当地廖、候、潘三姓家族联谊交往,结为一家美好故事,演绎了龙脊壮寨各民族和谐团结、抱团发展、共生共荣、互相守望的千古传奇。为改变龙脊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龙脊梯田景区旅游的持续深度开发,实现了农业与旅游和谐开发、集体与个人同步富裕、当前与今后持续发展,创造出了“梯田资源变资产、各族村民变股东”的“龙脊模式”,谱写了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丽诗篇。
·

2023年春节期间,广东省珠海市海洋王国表演的三鱼共头场景 雷学业摄
·
结 语
通过以上事实和分析,我们认定:湘桂黔边区“三鱼共头”图腾,是苗侗先民对天地人类起源的科学猜想,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生成本源的朴素哲学观;“三鱼共头”图像,以古老的象形文字图案,蕴藏了“截鱼分家、沿河发展、以图认亲、守望相助”的历史场景与图标密码。“三鱼共头”即是“多鱼共头”,就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我们要倍加珍惜和爱护“三鱼共头”石刻文化,进一步发掘图腾内涵,打造“三鱼共头”商标、图腾和各类画作、绣品及雕饰精品图案,充分发挥文化品牌效应,积极做好文旅融合发展文章,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激发各民族团结进步活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成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民族文化新能量。(2024.11.25)
·
参考文献和资料:
1、银龙《城步苗款》岳麓书社2004年3月出版
2、于鹏杰《城步苗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3、雷学业 刘志阶《城步苗族简史》 2021年内部版
4、《金公银母》 吴昌凡手抄本
5、《城步冷水坪发现三鱼共头石碑》 2022年3月20日城步新闻网
6、《绥宁境内喜现“三鱼共头”石板》2022年9月25 日绥宁在线传媒
7、《从“三鱼共首图”看“民族团结情”》2022-08-06《桂林日报》
8、《薛江:三鱼同首图像探析》笑溜达微信公众号2022-07-29
·
(本文入选2024年11月在湖南省湘西凤凰县召开的湖南省苗学学会2024年会论文集)
·
作者简介:雷学业,男,苗族,中共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原学习文史委主任、四级调研员。
·
点击链接雷学业“苗族风情故事”-点击此处